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6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 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 理解本文寓意,5、 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 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 ,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 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2)、 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 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 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 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 集体朗读,思考:
(1)、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 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 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 ……………………(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 )河。 (6)、(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 语法总结--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 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省略介词“于”、“以”等:
例: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聊斋志异促织》
同学们,你还能找到相应的例子吗?四、延伸阅读:
惠 子 相 梁
《庄子 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读文回答:〈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
2、写读后感。
[1]
——海门市天补中学语文组:黄建慧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 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 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 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 ,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泾流()仲尼()则殆矣()渚崖()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百川灌河(灌: )
⑵东面而视(面: )
⑶不见水端(端: )
⑷旋其面目(旋: )
⑸闻道百(闻: )
⑹望洋向若而叹(望洋: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⑵“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填空:(5分)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
5.就你的理解,说说河伯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河神心理变化的填写。(4分)
前←————河神见海神————→后
↓↓
7.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四川试题)(3分)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004年遂宁试题)(3分)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a、这段文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b、母亲说她为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感到自豪,这是母亲对这个儿子没有出息的嘲讽。
c、母亲为当选总统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自豪,是她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儿子。
d、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认为职业不分贵*。
第二部分:
(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庄子,时期著名的哲学家, 家代表人物。(2分)
10.用“||”将选文分层,并写清层意。(3分)
11.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4分)
⑴至于:古义: 今义:
⑵大方:古义: 今义:
12.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4分)
(二)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1)农夫耕于田于:
(2)欲速则不达速:
(3)行者服而退服:
1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3分)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译文: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译文:
1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
授课人:李玉山
时间:2004年12月23日
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
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师:你说得很准确。
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
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
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
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
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
生4:我喜欢庄子。
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
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
(学生笑)
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读)
师:好,大家齐读课文。
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
生6:jìng
师:说说理由。
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
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
(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
师:你(指生7)说。
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
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
生9:我觉得……(又止)
师:大胆地说。
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
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
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
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
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同学?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师:你的这个认识是在他(生4)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秋水》是我们这一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读。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读:一、选准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二、这三个方面你是否还有经过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和你共同攻克难关。
(生读)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用得好。河伯开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见到北海则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却是立体化的。
生12:细节描写好。
生13:我觉得河伯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严于解剖自己,拓宽自己的胸怀,不断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师: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笑)
生13:我总觉得这段文字不太通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些水平。鼓励一下!(生鼓掌)哪个同学能谈谈看法?
(沉默)
师:你(生4),庄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说不太好。好像是庄子对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师:“感冒”,好!
生4:我听我爸爸说,庄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编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盗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所以,我推测,这里的“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应该还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对,河伯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学问。
师: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应该这样理解?
生14:对。
师: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这种人太那个,那个(有生小声说:妄自尊大)对,妄自尊大。河伯见到北海后,他应该是相信有这种人了吧?
生:这?我还没想好。
生15:老师,“我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
生2:说的就是我。初中就学过了。
师:你明白了吗?
生15:yes!(生笑)河伯认为自己和“少仲尼仲闻”的人是一种人,是妄自尊大。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5:河伯与海若比起来,简直太小了,但他还曾经(看书)“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板书)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
生4:能不能这样理解,海若就是庄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师:你很聪明,很快就抓准了问题的关键。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儒家子弟都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士,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觉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点因果又有点承接的意思。可是那个“焉”没法处理了。
师:谁可以帮他“解惑”?
生17:这里的“于是”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说不好。
师:“于是”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两个词的组合,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焉”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大家发现他(生16)找出的这两个句子其实有一种巧合在里面……
生18:对比。
师:说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写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态,第二句是河伯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的悔恨的神态。
师: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河伯也挺可爱。
生19:老师,“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师:会翻译吗?
生19:不会。
师:哪个同学来?
生20: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师: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记住这种句式(板书:非……则……)
生19:怎么就危险了呢?
生20:不到这来就不会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还在河边夜郎自大呢?
师:解释得不错。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下课!
作者邮箱: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先来看几幅对联:
架上南华秋水篇,屏间北苑春山画。
人在南华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庄子》又名《南华经》,此处“南华秋水”即指《庄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时期的.张岱、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来表达对庄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叹佩: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明清·张岱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宋·李塗
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秋水》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懂得一二。
二、简介作者: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译文:死生都一样,可与不可无差别。
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是因为“相对主义”贯穿于我们即将学习的《秋水》中。
三、朗读课文并正音(略)
四、研习课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找出关键句。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①河伯因何而“喜”?(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师点评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状语,按时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黄河之神;
泾流:直流的水波;
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河伯因何而“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河伯面对海神若,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一生朗读,师点评指导)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此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词,表更进一步议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少:轻视,看不起;
闻:见识,见闻;
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
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现特补充本科《秋水》(节选)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伯夷辞让它(指天下)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非……则:表假设,不……就……;
殆:危险;
见……于:表被动;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修养极高的人
此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
3.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2)谦受益,满招损;
(3)知耻而近乎勇;
(4)承认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
五、探讨:《秋水》的哲学思想。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说过,庄子的《秋水》篇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根据我们刚才所学,似乎并未见出其特别奇异之处。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为此,给大家补充了相关内容。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
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译文:万物原本是齐一的,谁为短谁为长呢?
教师总结:从海神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语言特点: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次齐读课文。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汕头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 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2. 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
《咬文嚼字》教案篇1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预习提示:1.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1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能力目标1...
《氓》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
《边城》教案篇11、知识链接(见学案)2、导入新课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有沈从文的《...
日记·年谱·小传与死亡分析报告——《祝福》教学方法新探篇1        《祝福》是高中语...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篇1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
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孙犁的《荷花淀》篇1    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怎样保...
《石钟山记》教学要领探微篇1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