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精选17篇)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1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1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江西省峡江中学林安331409

邹忌,齐人,以善鼓琴为齐王所知,“见王三月而受相印”。他不仅琴技高,劝谏之术更高。《邹忌讽齐王纳谏》说了两件事: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寥寥数语中,并无讽王纳谏的字句,只轻轻一点“王之蔽甚矣”便停住,此一停,远比长篇大论更有醒悟作用,让齐王顿悟“善”,何等含蓄蕴藉,何等简洁峻峭!可谓惜墨如金。

通观全文,作者说理每一层俱三叠。变中不变,不变中变,如迂回九曲,引人入胜,可谓“三叠九曲”。第一段孰美之问答。问其妻、妾、客三人,答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问法三,答法三。

第二段暮寝自思。想出“美我之故”乃“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看破人情,因小悟大,于闺房小语中参出微理,窥破千古臣谄,君蔽的根源。由此引出第三段邹忌入朝自述,讽王蔽甚。邹忌现身说法,由已及王,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方面推出“王之蔽甚矣”,入情入理。

第四段下令受谏也分三叠。首先赏分三等:上赏、中赏、下赏。进谏也分三阶段:“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全文自首自尾,俱用三叠法,言简意赅,可谓劝谏文中佳品。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被商纣王剁成肉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被唐太宗李世民当做自己一面镜子的魏征,因直言进谏而险被杀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因进谏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一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有的进谏成功,有的失败,而进谏能否奏效,不仅要看君王是否贤明,还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策略,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它的语言艺术。

第二环节把握字词,整体感知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国别史,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卫、中山诸国之事。由汉代刘向整理加工而成,以国别体例记录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的韬略之书,共33篇。《战国策》长于叙事,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掌握字音词义:

形貌丽(yì)时时而间进(jiàn)

朝服衣冠(zhāo)期年之后(jī)

群臣进谏(jiàn)皆朝于齐(cháo)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朝服衣冠(穿戴)旦日客从外来(明天)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私我者(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指齐王身边的近臣)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时时而间进(不时;间或、偶然)

(字词:学生自读后,老师进行点拨,将本文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语一一点明)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教师总结:本文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4、翻译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翻译: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更美)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三环节探究拓展,激思启智

问题一: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采用什么手法?

(巧用“三叠式”结构手法,体现了课文结构的对称美,排比、递进的层次美)

教师说: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这些内容。但是文章中还有一些与三有关的内容,那就是:时间上的“三”:“朝”、“旦日”、“明日”;邹忌思想转变的“三”:“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的“三”:邹忌现身说法讽谏、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

问题二: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答: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目的: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问题四:说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是什么?

(善用类比、对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说说本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从普通人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方面谈;从说话、交际的艺术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威王群臣他国

讽谏→纳谏→进谏→朝见战胜于朝廷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3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4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5、之

a、臣之妻私臣(结构助词的)

b、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代词,指客)

c、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d、暮寝而思之(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e、吾妻之美我者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f、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6、美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美丽)

b、吾妻之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7、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朝于齐(到)

d、皆以美于徐公(比)

8、间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jiān夹缝、间隙、空隙)

b、时时而间进(jiàn间隔、间断、偶尔)

9、以

a、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b、以钳搏之(用)

10、若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门庭若市(如,好像)

五、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今: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身边的人侍从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今:讽刺)

5、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高——今:修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今:自私)

7、邹忌讽齐王纳涑(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8、窥镜而自视(窥:古:照今:偷偷地看)

9、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今:睡觉)

六、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七、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小结】

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生活小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结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上赏初门庭若市

三赏书谏中赏三变数月间进

谤讥下赏期年无可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私:偏爱赞扬

三问三答妾畏:卑微畏怯三赏三变

客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6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 期:jī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黑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9.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群臣莫对:

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

_________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

______________

(4)子以我为不信:

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黑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11.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1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c 6.c 7.a 8.d 9.(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10.b 11.b 12.b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邹忌(zōu) 丽(yǐ) 朝服衣冠(guàn)

b.孰与(shú) 弗如(fú ) 入朝(cháo)

c.窥镜(kuì)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暮寝(qīn)

2.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上书谏寡人者

乃所大树百而书之曰

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a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7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 喻 劝 说 

妻---私       宫妇 

妾---畏       朝廷之臣         蒙蔽之深  

客---求       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8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

流)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篇9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教学导入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 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 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 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 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 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 布置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 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 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 分析阅读第三段:

1. 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 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 “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 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 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 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 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