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1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 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表和作直方图. 难点:确定组距与组数和决定分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一组数据即某总体的样本,列出样本的表,作直方图的方法.请叙述此类题目的解法. 新课 例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单位:厘米): 6.56.46.75.85.95.95.24.05.44.6 5.85.56.06.55.16.55.35.95.55.8 6.25.45.05.06.86.05.05.76.05.5 6.86.06.35.55.06.35.26.07.06.4 6.45.85.95.76.86.66.06.45.77.4 6.05.46.56.06.85.86.36.06.35.6 5.36.45.76.76.25.66.06.76.76.0 5.56.26.15.36.26.86.64.75.75.7 5.85.37.06.06.05.95.46.05.26.0 6.35.76.86.14.55.66.36.05.86.3 列出样本的表,画出直方图. 教师可采用制作教学挂图(或小黑板或投影片)来讲解此题. 接下来再补讲例题. 补充例题 抽样检查某村小学学龄以上未入学人的年龄,统计出一组数据(共100个)如下(单位:岁): 67796156206883867527345837 64216987768060635425158086 67295489688583524233507660 51533757558452645767566759 48728455626875128669182635 2846404767646546776549721 58636373497053638033662151 206258536654684979 试列出表,绘出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89-7=82(岁); (2)决定组距与组数,取组距为10,由于 故按10岁的组距可分成9组; (3)决定分点,把第一组的起点数字定为6.5; (4)列表: (5)绘制频率直方图. 小结 作本课一类题目一定要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直方图. 五个步骤严格作好.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讲例题时,每一步骤都要请1~2名学生先作一下,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印象.练习要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照五步骤作题. 难点:教会学生严格按步骤作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 2.如何估计总体分布规律? 新课 本课依照下述题目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 填空题: 1.在直方图中,纵半轴表示____与____的比值. 2.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_____. 3.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 4.反映了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_________,通常可用样本的来估计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与____成正比.[] A.组距B.组数C.频率D.频数 2.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各组频率关系是[] 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没关系 解答题: 1.如何得出一组数据的(列出主要步骤). 2.两组学生各20人,作引体向上比赛,各人的次数分别如下: 甲组106121481210144161484102012141068 乙组10812810121012126101281212101010128 (3)作出甲组表; (4)绘出甲组直方图.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练习的结果. 填空题: 1.频率,组距;2.频率;3.1;4.比的大小,总体分布规律. 选择题: 1.D;2.C. 解答题: 1.(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表;(5)画直方图. (3)甲组表: (4)甲组直方图: 对解答题第2题要进行讲评. 小结(同本节第(二)讲) 作业 :选用教材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同本节第(二)讲),布置学生作“读一读”.) 对改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 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22.2.3公式法篇1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 22.2.5因式分解法篇1教学内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 函数的图象篇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2.通过列... 2.3平行线特征篇1§2.3平行线特征教学目标 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篇1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习目标: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近似数篇1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 12.1一元二次方程篇1教学目的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 相似图形篇1教学交流课教案: 第四章教学目标 :1、知道线段比的概念。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3、通过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让... 二元一次方程篇1§1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组的解。【能力目标... 平均数教案篇1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 《中位线》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
教案设计频率分布.docx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