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作者、内容、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自学导练]
一、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 、 、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八“ ”、十“ ”、十二“ ”、三十“ ”、七十“ ”,记事上起 ,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 年间。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 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 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 ”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善于将人物置于 当中,通过 手法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 , 矣。”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XX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XX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当年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云泥。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XX年)。公元前2XX年陈胜起义,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公元前2XX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二、知能训练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 )关中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④好( )美姬
③范增说( )项羽曰 ⑤皆为( )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 )见 ⑦使子婴为相(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 ) ②范增说项羽曰(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使子婴为相( )
⑵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②此其志不在小( )
⑶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⑷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 ③长于臣( )
4.翻译文段中的句子。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 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 ,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说我曰( )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③要项伯( )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 ②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③固不如也( ) 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⑤秦时与臣游( ) ⑥亡去不义( )
⑦不如因善遇之( ) ⑧且为之奈何( )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9.解释下列多义词。(10分,每空0.5分)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⑶乃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⑷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⑸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
⑹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④秦地可尽王也( )
⑺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10.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具告以事 译文:
②为之奈何 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三)、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13-22题。
1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玉玦( )
④瞋目视项王( )⑤目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16.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7.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在他的慷慨陈词中,首先提起怀王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18.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 。
19.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原因:
刘邦性格:
20.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
答:方法:
效果:
21.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这两句诗是 。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 。
分析: 。
(四)、阅读文章后三段两段,完成23-27题。
2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其怒,不敢献 (会:赶巧碰上)b.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道路)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动词,责备)
2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拔剑撞而击之 ②公为我献之
b.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与谋
d.①今者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沛公安在? c.为之奈何? d.何辞为?
2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7、简答:
(1)“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现了两人怎样的性格?
(2)沛公在鸿门宴上低三下四,回到军帐后“立诛杀曹无伤”与他最终成就霸业有什么关系?
三、反馈形成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答: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 → →
三落: → →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四、过关巩固: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山,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汉将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曰?”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船靠岸)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
1.“骑能属者”的意思是 ( )
a.骑着战马的下属 b.能跟得上的骑兵
c.能跟得上的下属 d.下属中善于骑马的人
2.“左,乃陷大泽中”的意思是 ( )
a.向左走,于是陷入低洼地中 b.向左走,就是一片下陷的低洼地
c.左边,就是一片下陷的低洼地 d.左边的军队于是陷入了低洼地
3.第一段未句“如大王言”所指的实际内容是 ( )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必三胜之 d.杀数十百人
4.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杀数十百人 ②众数十万人
a.杀了几千人/有几十万百姓 b.杀了几千人/有十万军队
c.杀了百八十人/有十万军队 d.杀了百八十人/有几十万百姓
5.“与其骑会为三处”的意思是 ( )
a.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个地方会合 b.项王与赤泉侯的骑兵在三个地方交战
c.赤泉侯与他的骑兵在三个地方集结 d.赤泉侯与项王的骑兵在三个地方交战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亦足王也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辟易数里:惊退 b.亡其两骑:损失
c.吾知公长者:年纪大的人 d.吾闻购我头千金:悬赏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何渡为:为什么 b.若非吾故人乎:你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即使 d.不忍杀之,以赐公:拿来
9.对文意的叙述与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项羽在身陷重围、兵力将尽时仍能斩将突围,足见其勇武非凡。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兄”。
c.项羽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d.项羽自刎前,不忍杀死自己的坐骑,更不忍杀死故人,表现出一种霸王的仁慈。
10.翻译句子: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1.根据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描写对鸿门宴的场面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个场面。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诵析《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1.骓(音zhuī):毛色青白间杂的马。逝:行。
2.虞:项羽宠爱的的侍姬。若:你。
今译:
空有拔山的气力啊,
空有盖世的豪气!
时运不济呵,
骏马再也难奔驰!
骏马难奔呵,
不可期!
虞姬虞姬呵,
我当如何安排你!
[背景简介]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项羽”
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
⑵、古今异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⑶、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⑷、活用:
“军霸上”、“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⑸、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2、内容分析:
⑴段意分析:
①宴前
(第一段)
开端——“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难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发展——“范增劝羽”。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第二段)
继续发展——“项伯访良”。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继续发展——“张良献策”。
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②宴中:
(第三段)
高潮——a刘邦谢罪。
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明确: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b项王设宴。
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地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明确: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c范增举玦。
这一情节反映出范增的聪明、智慧之处。在这一几乎是唯一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令人人遗憾的是,项羽置之不理。
d项庄舞剑。
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明确:“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致,只是各有侧重。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互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
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③宴后:
(第五段)
结局——a、刘邦逃脱
.提问:刘邦顾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明确: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b、张良谢罪
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确: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
尾声——刘邦杀奸
“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⑵、简析人物形象:
①项羽:
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不畏强暴,不用阴谋
②刘邦:
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善于言辞,见风使舵。
③张良:
刘邦的主要谋士。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鸿门宴”的总导演。
④范增
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鸿门宴”的关键人物。
⑶、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①、对比手法:项羽对范增的献计、刘邦对张良的献计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②、行动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外貌描写
附:
[板书设计1]
情节:
开端——曹无伤告密。————宴前
发展——a、范增劝羽
b、项伯访良
c、张良献策
高潮——a、刘邦谢罪————宴中
b、项王设宴
c、范增举玦
d、项庄舞剑
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结局——a、刘邦逃脱————宴后
b、张良谢罪
尾声——刘邦杀奸
[板书设计2]
人物:
项羽:当机立断又有些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
刘邦: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善于言辞,见风使舵。
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范增: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d)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b)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a、(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1)约为婚姻(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2)(5)不同,其余相同 b、(3)(6)(7)不同,其余相同
c、(4)相同,其余都不同 d、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3)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a、(1)项羽(2)刘备(3)杨玉环 b、(1)祖逖(2)刘备(3)王昭君
c、(1)项羽(2)曹操(3)王昭君 d、(1)祖逖(2)曹操(3)杨玉环
鸿 门 宴
【教学目的】
理解:
1、认识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
2、进一步学习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等知识。(重点)
鉴赏:
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背景、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
1、板书课题、作者。
2、复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