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精选14篇)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精选1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1

tutu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 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  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              产生

手臂               美感

复原               破坏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检查预习(见人教社教案226页)

三、讲析课文

(一)中心论点

本单元学习的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提问:本文属于那一种?第二类)那么本文作者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中心论点第一方面: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重要语句。)

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问:“某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即“美术作品的命运”,也就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它的坎坷经历,这会给它带来一种经历沧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东西。因为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它是完璧,还是残缺,都显得更加珍贵。那种经历也便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看不见却可感,所以我们称之为“虚”。

引申:虚实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实的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空的部分可以补充实的部分,由实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出示几幅国画,例如“独钓寒江雪”

⑵“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一句的含义是,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活动中,即可以展开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的双臂,“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发着……神秘气氛”

⑷“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⑸“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⑹“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活动]

1.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当然不会)

例如:西施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2.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如果复原,怎么复原,请大家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3.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5.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不要复原)你从文中那些话看出来的?(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从“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一直到段尾。

6.为什么“我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正如:上网聊天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生:害怕,恐惧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由此可见,真正怕的应该是现实会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对维纳斯的欣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他怕新的形象会影响原有的欣赏模式。

7.为什么我会对真正的原形那么恼火?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在面前,一旦由残缺而产生的美感丧失殆尽,那倒是令人恼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以艺术的名义”,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二)、中心论点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再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好象不止这一层,大家看看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其实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开始我们已经找过跟第一个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集中在1-5段,那么另外两个段落讲的是不是第二个问题呢?浏览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请告诉我能证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语句。

答: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⑵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这两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怎么理解这些话?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称,(生答:千手观音),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再如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何止是对啊!简直是太好了,现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话也不免有些武断,比如前文所说的胜利女神。

四、小结

经过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是艺术创作注重虚实相间,“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

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从绘画到音乐,到文学无不展现。

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另外还有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之类。

唐代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让学生来赏析)

明确: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崔护也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让学生赏析)

明确: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3

四川省宣汉中学刘廷富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以学生讨论、教师释疑为主。

教学安排:

一、教师引入,激情激趣

提问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美的人和美的事物,对美都有一些或深或浅的认识,请大家说说自己所认识理解的美。明确:诸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情美、崇高美、悲剧美、和谐美、整体美、优美、壮美、凄美等等,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不求全,不求一定深刻。

提问2: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却都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呢?为什么梅艳芳红颜早逝令许多人悲痛惋惜,可也有人说她的死是一种美,是绝代芳华呢?为什么因曹雪芹困顿早逝而没有写完的《红楼梦》却依然令人痴迷说不尽道不完呢?为什么美丽的“维纳斯”雕像失去了双臂却被举世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呢?明确: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梅艳芳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冈卓行先生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然后提问3:你对维纳斯了解多少?你个人认为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哪个更美?为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罗浮宫的世界“三宝”图片,简介西方神话中的维纳斯,同时介绍文学史上海涅、乌斯宾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与“维纳斯”有关的几个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探讨主旨

(一)、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问题4: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要求学生必须用文中原句回答,这一步主要是让迅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及能佐证各部分大意的关键句,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明确行文的思路)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结构大体如下:(板书)

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不可复原双臂

三、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深入理解课文

1、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生读第一部分,并思考问题5: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学生快速浏览,划出相关语句,然后回答(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板书)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多种生命之梦

失去双臂————整体美

一次追求无数秀美玉臂神秘奋然一跃

提问6: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提问7:第3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维纳斯的美的?明确:从形体美和内在气质两方面来表现的。

提问8: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本文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后回答。提问9: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提问10: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提问11: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提问12:面对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你能设想一些复原方案吗?(应以生为主,任由想象)

提问13:也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本文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3、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生自读第三部分,质疑答疑。提问14: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提问15: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本文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4、总结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种美,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三、拓展迁移,外联内化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范例来佐证之。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⑩“荷马史诗”中对于海伦的美的描写等等。(师用多媒体演示,指导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艺术原理,认识艺术空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作用,并逐步学会运用。例子不必全用)

3、课外作业 (任选一题)

①本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是否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请写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③假如你去买“维纳斯”雕像,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请写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附)板书:

必须失去双臂(正面):美的典型→普遍美→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虚

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抽象艺术效果

不可不失双臂(反面):受到限制→特殊美→失去丧失的美感→实

只能失去双臂(侧面):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作者邮箱:,,

[1]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4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

1、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解题

1.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解题:

米洛斯: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失去的必须是双臂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

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②谁又能肯定损坏

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如果要拍电影,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维纳斯断了的两臂是什么姿势?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提示:读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来写。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观点:失去双臂,更秀丽迷人理由:

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普遍)

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特殊)

手:千变万化,唤起想象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两座雕像都是残缺的.,但却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残缺的美,是部分的残缺赢得整个作品的美的和谐。比他们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罗浮宫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像。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回答: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用原句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的大意:

1、必须失去双臂2、不可复原双臂3、只能失去双臂

三.合作探究

研讨第一部分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

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研讨第二部分

1.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法特威灵丁:维纳斯正慢慢走进海里,有手扶持着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头发松开,所以左手握着结发的发带类的东西。

.右手护胸,左手拉着自己的孩子小爱神厄洛斯。

.德国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而是和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站在一起。

.德国艺术家富尔特万格拉《富尔特万格拉复原方案》的结论是:维纳斯的左手握着苹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势为站立。

2.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4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认识“缺憾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研讨第三部分

1、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答)

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2、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启示: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四.拓展深入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

五.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资料: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

“有”与“无”的比较。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

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维纳斯与卢浮宫

大家知道维纳斯是谁吗?对,她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的雕塑发现于米洛斯这个地方,大家知道她现在收藏于什么地方吗?她现在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维纳斯雕塑就是他的“镇馆之宝”。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二、初步感知美

讨论:断臂维纳斯美在何处?

明确:和谐美,残缺美。形体之美,断臂之美。

1.头与躯体的比例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

3.上下半身线条之比

4.“S”型的造型……

三、课文解读

教师: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

问题研究1.为什么必须失去?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必须要失去?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2)“我感到这是……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3)“那失去的双臂,……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4)“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无尽的想象

3.延伸:要是让你来画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你会怎样来表现呢?

启发: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有臂:单一的、定型的、受限制的

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填补空缺,这样也就有了无尽的美感和魅力。

问题研究2.为什么不能复原?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不能复原?

(1)“因此,对我来说,……全是些奇谈怪论”

(2)“这一方……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3)“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2.请试着给断臂的维纳斯修复两条完整的胳膊。(略)

3.残缺与完整哪个更美?(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问题研究3.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只能失去?

(1)“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来讲……其它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2)“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由于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生命之梦”

2.讨论:

(1)是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呢?

(2)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傅雷《蒙娜丽莎之美》)

)

教师:小结

1.(略)

2.谈谈你对艺术美之感悟

(1)“艺术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愿望”。

(2)在艺术创造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能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艺术因缺憾而可能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可能丰满。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关键词设置情景,分别说一段话。

拍卖会上——商人——维纳斯

博物馆内——清冈卓行——维纳斯

2.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弗里迪克布朗

请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篇8

目标:

1、品味维纳斯的残缺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感。

2、明确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3、了解一定的审美技能,初步欣赏艺术作品。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

一、预习指导:早读自读课文

1、找出生字并解决,积累成语。

2、明确课下注释一、二,了解维纳斯的来历及作者的观点。

(以上问题设置,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研究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落实双基。)

二、上课导入:

1、课前放音乐,创造和谐气氛。教师准备好课件。

(用图片导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学生,迅速切题)

而作为“三宝”之首的维纳斯,人们对她的争论历来不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小说家、诗人——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并板书题目、“美学随笔”)通过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演示目标)

三、质疑探讨,检测预习效果。

1、这是维纳斯的正面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发表见解:你认为维纳斯美吗?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很有见地。到底维纳斯因为什么而成为流传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况下,应怎样去欣赏她呢?下面请大家翻书到48页,请一位同学读框题中的材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仔细看图像来体会。(一生读,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图)

3、问:这里介绍了一般人眼中的维纳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样欣赏一座雕塑,能谈谈吗?(生答)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首先要审全貌,再注意观察细节。要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要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

4、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谁能讲讲,维纳斯是怎么被发现的?(提问一生讲)

从维纳斯被发现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一开始,维纳斯并不是断臂的,她的双臂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断臂的维纳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希腊神话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见她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如果现在叫你选择,你是选择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呢,还是选择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大家

高中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设计(精选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锦瑟》教案(精选4篇)

    《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 11 鸿门宴(精选13篇)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精选13篇)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 《落日》教案(通用4篇)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 《石钟山记》学案(精选14篇)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 《赤壁赋》课堂教学(精选12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通用16篇)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4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 《滕王阁序》学案(通用16篇)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6篇)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通用1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 3.1想北平 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