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八年级历史教案 > 《鸦片战争》教案(精选14篇)

《鸦片战争》教案(精选1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鸦片战争》教案篇1

△课标要求: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争

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原因

虎门销烟——借口

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并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销烟→英国侵略中国

2、经过:1840、6——1842、8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进行过哪些英勇的反抗?

①林则徐在广东防御严密,使英军无隙可乘

②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③镇江战役中,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奋战,

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①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领土和主权

②半封建:各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更多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借口: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

2、过程:1856年——1858年——1860年

3、结果: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增开10处通商口岸   

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允许列强贩卖华工 

③俄国趁火打劫,割走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损害

4、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与鸦片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有何表现?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

赔款 2100万元(银元) 1600万两白银

开埠 5处: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11处:全沿海、两岛、深入长江中游

传教 沿海5处通商口岸 深入内地

通航 外国舰船可到沿海口岸 外国舰船可到入长江各口岸

其它  公使驻京、贩卖华工

△随堂练习——《全品》第10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0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

《鸦片战争》教案篇2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思想教育: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能力培养:(1)根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史实作具体分析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重点: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旧日的辉煌不再,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步入存亡危机之秋,那么同学们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引发的吗?其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一)背景和原因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通过对比分析19世纪中期

中英两国在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综合国力

差别,让学生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背景: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骄虚自大,闭关锁国

2、根本原因(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归纳出其根本原因)材料一、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市场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高额的利润从而总结出其根本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3、借口:虎门销烟

(1).鸦片走私原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倾销鸦片。

(2)危害:(出示材料让学生归纳)材料一、18xx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材料二、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年,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三、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引自黄爵滋的奏疏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的外流,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危害人的身心。

(3)清政府的对策:鸦片所产生的危害,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19世纪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如何禁绝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分析三处意见)

2、虎门销烟原因:鸦片的泛滥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其利益,任用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间:1839年6月3日意义: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林则徐虽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其所作所为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林则徐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战争的过程:对战争过程的分析可以运用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来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其印象。

(三)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战败。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另外,法、美等国相续也强迫其与之签订了《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外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出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降低了关税税率。

(四)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变化: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从此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双重任务。4、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一)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使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年固有的矛盾也随之激化,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愿望。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虽已打开,但由于受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为此,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了武装侵略,

(二)战争的经过

(1)战争的爆发1856年10月下旬,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法国也出兵参战。

(2)占领天津――《天津条约》1858年5月,占领天津,并强迫清政府先后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增开10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内地传教的规定成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各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符。

(3)占领北京――《北京条约》1859年夏,炮击大沽,1860再次占领天津,并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侵略者在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后,占领了北京。此后,西方列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是北京的大门,它的开埠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借新界又作了准备。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变局论”——洋务运动

(三)自我测评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鸦片战争》教案篇3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预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预习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预习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预习过程:读一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 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经过           革命,发展成为                   

国家,英国为了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

皇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

年月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

当众销毁。

3、影响

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它维护了,显示了中国人民

的勇气和决心。

(二)鸦片战争(时间年月——年月)

1、 原因

直接原因是英国政府为保护罪恶的活动,借口

发动侵华战争。根本原因是为了。

2、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始(年月)

内容:①割给英国;②赔款万元;③开放、

、、、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中国开始丧失的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开端。

小组讨论: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5、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6 战争的结局如何?

7、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8、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自我检测

1、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白银外流b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d断绝与外国的一切联系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来源:多学习]

a林则徐的禁烟运动b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c开展同中国的贸易d清政府顽固坚持“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较量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d我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4、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之所以选材“虎门销烟”主要是因为()a纪念林则徐的丰功伟绩b“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c“虎门销烟”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虎门销烟”表明中国人民禁毒决心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是()

①广州②厦门③南京④福州⑤天津⑥宁波⑦上海⑧杭州

a①②③⑤⑥b②④⑥⑦⑧c②④⑤⑥⑧d①②④⑥⑦

6、下列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是因为()

a中国主权遭到破坏b中国资源被掠夺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1997年离家近百年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最早割占香港领土的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选项见上题)()

10、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军备落后b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c清政府军事组织不力d没有发动群众

《鸦片战争》教案篇4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  握

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

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

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思想意识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二、中英《南京条约》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巩固小结: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鸦片战争》教案篇5

(冀人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媒体)】 课文中的图文资料、师生收集的资料等;自制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1.爆发根因          2.起讫时间             3.发动者

4.重大事件          5.结果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①时间和纵火者       ②侵略者的暴行          ③影响

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①时间      ②主要条约      ③范围面积      ④影响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背景       ②英雄事迹          ③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当清政府惊魂未定时,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发生,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真是祸不单行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几个恶禽猛兽又扑来蹂躏中国。

(学生游戏)由四个学生分别戴着标有英、法、美、俄文字的虎、蛙、鹰、熊动物面具,英、法与美、俄分别结伴走到教室前面,先是美向英、法打招呼:“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十二年真是个很长的时间呀!我们现在正站在这里,中国,一个如黄金般的国度。我们相信将会赚很多很多钱的。”(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改用英语对话。“hellow,howareyou(areyoufine)?twelveyearsisreallyalongtime,isn’tit?wearestandinghere,china,it’sagoldenplace.we believeinthatwewill make much money.”)然后英、法、美、俄进行关于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对话游戏。另一个学生扮演清政府的皇帝,坐在讲台上。讲台当着清政府。

虎:“条约签订十几年了,但商品在中国总是不能畅销,看来是中国的口岸太少了,应该多开些口岸。我们应该把公使驻到北京去,催促清政府满足我们的要求。”

鹰:“嗯,但是看局势,太平天国发展那么快,清政府会不会被推翻?如果太平天国统治全国了,那就麻烦了。我去试探过,太平天国对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只允许做正当生意,不准走私鸦片,不准干涉内政,不准占领土地,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条约。”

虎:“先生们,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是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要求开更多的口岸,增加更多的特权。现在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清政府答应我们的要求。”

旁白:当四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时,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统治而拒绝。四国公使恼羞成怒。[来源:多学习]

虎:“清政府与我们不友好,敬酒不吃,吃罚酒!”蛙:“那好!我们用武力打败它,然后提出要求。”熊、鹰对虎、蛙说:“你们实力强,出面攻打清政府,我们实力弱,进行外交调停帮助。”虎、蛙说:“行!”(学生改用“ok!”)熊、鹰、虎、蛙相互说:“再见!”(学生改用“good_bye!”)

旁白:虎、蛙、熊、鹰四国结成联合阵线共同侵略中国。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俄美充当帮凶。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课件显示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艺术字)。

 学习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本目由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爆发时间等基础知识勾画在教科书上;

2.引导思考英、法为什么发动此次侵华战争?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3.列举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思考战争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师生活动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显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动者: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本目为重点内容,主要围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展开)

1.火烧圆明园

⑴由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布局构成、珍贵文物等,教师做补充;

⑵展示圆明园重要景点《谐奇趣》《大水法》《远瀛观》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是东方博物馆和艺术馆,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价值很高。圆明园本身就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剪辑,揭露侵略者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配以解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

⑷课件展示法国大作家雨果关于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一段话。由学生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并分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一次犯罪。同时,也说明了清朝统治腐败衰弱,没有能力继续统治了。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学生活动后,老师给予简评,小结本目知识要点,并用课件展示)

时间:1860年。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

纵火者:英法联军。                 影响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

侵略者的暴行:烧杀抢砸,无恶不作。        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教师设问,引导过渡)当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劫的时,俄美充当了什么角色?他们在中国有那些侵略活动?学生答后,老师指出:俄美在战争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取得了与英法差不多的侵略权益。俄国还乘机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简表》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形势图》,师生共同学习)

⑴结合图表的内容,说明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走了中国哪些领土,并在图上找出来。学生答时,老师分别用绿色、黄色显示《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占的领土。用泥土色显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占的领土。之后用两头熊分别踏在东北西北沙俄所占领土上。

⑵在图上找出《中俄尼布楚条约》划给中国的领土,并说明这些领土与《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走的领土有什么关系?然后,以前后左右的同学为组讨论“为什么康熙皇帝在位时,沙俄与中国签订平等条约,比较合理地划定了中俄东端的边界,而咸丰皇帝在位时,沙俄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蛮横强占中国领土?”(前者强,后者弱)

⑶由学生按提示归纳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知识要点,并思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

时   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范围面积: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   响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⑷教师总结指出,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来源:学#科#网]

⑸教师设问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割占了哪些领土(俄占中国东北西北、英占九龙半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归纳,导入下一问。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中国战败,战争期间被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归纳起来有割地、赔款、开埠、外舰江行、外使驻京等几方面。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生存危机。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本目由学生看书分析认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背景、英雄事迹、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 景: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教师引导讨论)从太平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自由答)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巩固小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款,清政府把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侵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西方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决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达标训练】

一、课堂练习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外国侵略者要维护其在华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侵略者的在华利益。

c、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

a、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b、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c、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d、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3、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和侵略者是

a、1856年  英法          b、1858年  俄美   

c、1860年  英法         d、1860年  英法俄美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          b、法         c、俄          d、美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是

a、60多万平方千米        b、40万平方千米

c、100多万平方千米        d、150多万平方千米

6、俄国割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包括

a、《天津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8、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战役有

a、青浦战役      b、慈溪战役     c、金坛战役     d、上海战役

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课后作业: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鸦片战争》教案篇6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三)知识结构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①欧美

a.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b.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c.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受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中国

a.经济上: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b.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驰。

c.对外关系上: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3.过程

①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示禁烟。

②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③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影响: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易错点】贸易顺差和逆差: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比较的差额。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叫贸易顺差,或称出超。反之叫贸易逆差,或称入超。即:贸易顺差=出超=赚钱;贸易逆差=入超=赔钱。

【易错点】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工业品有顽强的抵抗力,广大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对外来商品缺乏购买力和购买需求。

【易错点】18世纪中期,

【易错点】在欧美列强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是因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例题:右表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兑换制钱数的统计表。造成表格内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年份 一两白银兑换钱数

1823~1824 1249文

1828~1829 1337文

1833~1834 1363文

1838~1839 1638文

a.清政府腐败,贪污成风   b。清政府国库空虚,加重赋税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波动   

d.鸦片走私贸易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②进犯

a.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b.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③妥协:清政府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

④抵抗

a.在议和时,英军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b.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c.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在镇江,清军满族海龄率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牲牺。

⑤求和

a.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海面,扬言架炮攻城。

b.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易错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

【易错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2.签订/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记忆方法:割赔开税。

3.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带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易错点】香港与香港岛的区别:香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香港地区)由三部分组成:香港岛、九龙司、新界。所以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的是中国香港的一部分——香港岛。而不是整个香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国又割占了香港的九龙司,1898年英国又强占了新界。至此,整个香港完全由英国占领。

【易错点】中英《南京条约》中赔款的单位是银元——不是白银。(当时2100万银元约等于1512万两白银)

【易错点】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最想得到的是哪一条?(或者说四条中哪一条才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是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而不是第四条协定关税。

原因: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最需要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而当时清政府采取的外资政策是“闭关政策”,所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要打开中国市场。至于关税的多少,因为它是发达国家,它并不是很需要这一点。而事实也是这亲,因为第四条是谈判最后才加上去的,英国代表当时也说,第四条能加就加,不能加就算了,也能证明这一点。

此外,我们还要灵活一些,如果没有第三条,而只有第四条,那就选第四条,如果问四条中哪两条是英国最想得到的,就应该选三、四两条。

【总结】领事裁判权:也叫治外法权,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由中国政府来处理,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来处理,这样就使得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逃避中国的法律制裁。

【总结】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一般是相互的,即两国给予对方同样的权利。但中英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享有,但英国却没有给予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易错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腐朽。

【易错点】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例题:以下各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c)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中国开埠通商   d。领事裁判权

例题: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个条约中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这个规定最主要的影响是(c)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这一规定践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总结】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寻找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而中国是理想的目标(大且穷)。所以即使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导火线,英国也会寻找其它的理由侵略中国的。甚至说,到最后没有任何理由而发动侵略战争的。因为它需要中国的市场。

三.战火再燃

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②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易错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拒绝其修约要求。

【易错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过程

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④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易错点】最能说明英法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的是: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3.结果

①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a.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d.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e.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记忆方法:公开行贿(钱的意思)。

②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a.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对英、法赎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d.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记忆方法:天天赔酒(九)。

③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例题:下列各项最能有利于列强操纵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是(a)

a.外国公使驻京   b。准许华工出国   c。外国舰船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   d。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易错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都谋求在中国的传教权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与侵略。

【易错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好处指: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易错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哪个国家获益最大?——是沙俄。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它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易错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目的和性质相同。尤其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易错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易错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例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答案]d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法发动的   b.两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c.两次战争中清政府都被迫签订了卖国条约   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解析]比较战争的共同点首先应该从战争发动的目的来把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相同点在于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

【易错点】涉及香港问题的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易错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共有的内容是:割占中国领土。

【易错点】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易错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易错点】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例题:我们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答案]b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d.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本题属于以果找因的因果关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主要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的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导致中国社会发生剧变,而一个国家最大的变化首先应该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正是社会性质的改变,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而d项革命性质的变化是由革命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

【易错点】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易错点】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例题: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答案]b

①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的   ②落后就要挨打   ③清王朝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   ④工业革命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国情的掌握。运用对比法比较战争爆发时中、英两国国情即可得出相关的结论:英国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均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推断出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而中国政府的腐败是主观原因,综合分析客观、主观原因可得出根本原因。而③选项中清王朝统治处于“崩溃边缘”的说法不是很准确。

例题: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b)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例题:下列条约中,均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条款的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瑷珲条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例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说法是(d)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势力深入,国家主权丧失   d。我国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例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问题】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是政治、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沉沦,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不能简单割裂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上的内存联系。

【问题】经济决定政治,英国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蓄意用武力打开贫弱的中国的大门,这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中国全方位落后,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问题】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沦为半殖民地是消极的,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则是积极的。

【问题】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手段一脉相承,都是列强凭借其船坚利炮进行武力征服,都发动了两次进攻。

④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扩大

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

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

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④领土割占更多。

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总结】中国与外国签订条约的名称、内容与影响简表

时间 条约 内容 评价/影响

1842

年 

中英

《南京条约》 割地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通商 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关税 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1843

年 中英《五口

通商章程》和

《虎门条约》 领带裁判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 外国享有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

租赁 为建立租界提供了条件

1858

年 中英法

《天津条约》 公使驻京 外国侵略者可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增开十口 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并深入内地

巨额赔款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外人入内 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内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

舰船航行 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1860

年 中英法

《北京条约》 承认有效 

增开天津 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安全

割九龙司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为它以后强租新界作了准备

增加赔款 进一步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问题】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

【问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教案篇7

(一)说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弄清楚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②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①以生活化事件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③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③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说学生情况

本课由于没有简单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后果、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接受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说学法:在学法指导方面,主要通过给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

A、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正确、恰当、清楚地说出教学手段的选择、分解、组合和应用的先后顺序,特别要说出教学手段应用的使用和作用时机。

B、教学手段的使用原因

1.电脑平台,投影,音响设施;2.教师准备关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鸦片战争》部分视频。(设计意图)用视频播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记忆的效果,体现了时代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

【板书】第1课鸦片战争

【教师活动】顾名思义,这场战争是因为鸦片引起来的。展示罂粟花图片,并作介绍:鸦片俗称大烟,

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由罂粟果内乳汁制成,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早在七八世纪,阿拉伯商人已经将它带入中国,但只为药用,不知吸食。后葡萄牙人曾向中国贩卖过鸦片,但数量有限。19世纪中期后,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1.背景

播放视频: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概况如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鸦片战争》教案(精选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抗日救亡运动(精选13篇)

    抗日救亡运动篇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了 解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掌 握 九一八事变...

  • 戊戌变法(通用15篇)

    戊戌变法篇1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失败...

  • 第1课 抗日救亡运动(精选2篇)

    第1课抗日救亡运动篇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了 解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

  •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精选12篇)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篇1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含义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和历...

  • 八年级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精选2篇)

    八年级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篇1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程标准]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

  • 国命大革命(通用2篇)

    国命大革命篇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了 解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

  •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通用2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1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

  • 思想文化(精选14篇)

    思想文化篇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知道林则徐、魏源、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记住魏源写的《海国图志》,理解“师夷长...

  • 历史工业化的起步(精选2篇)

    历史工业化的起步篇1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

  •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精选2篇)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篇1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展示家庭、社会不同时期有关“衣、食、住、行、用”的照片,反映我国家庭、社...

  •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精选3篇)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篇1第二单元第8课 铸起共和国的钢铁长城班级_____ 姓名_____一、学习任务1、能说出“两弹一...

  • 第1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选2篇)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1第1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2、指...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