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1

《杨修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信息快递

1、注音:

鸡肋       主簿       恃才放旷    谮害      

绰刀       夏侯惇     讫          曹丕             

2、简介常识知识

《三国演义》作者     ,         (朝代)小说家。它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描写了        的历史故事,集中体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鲜明的反映了           的思想。

3、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文本探究

读课广文思考

1、杨修被杀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件事,杨修会被杀吗?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属于什么记叙顺序?

导火线:“鸡肋”事件,扰乱军心。

知识精点:

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从原文勾画出每一次犯忌,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态度

3、探究杨修死因

一是杨修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考虑到他会终成祸患;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

三是杨修卷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斗争之中。

4、小说将曹杨二人置于矛盾冲突中,鲜明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加以分析。

杨修:才思敏捷           曹操:虚伪奸诈

恃才放旷                 残忍多疑

卖弄聪明                 妒贤嫉能

轻率大意                 老谋深算

4、质疑交流。

(四)、课后拓展

1、杨修的遭遇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可从曹、杨角度考虑)

2、三国中的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除去文中的事情,你还知道名著中哪些事情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

(五)、命题练笔

《我眼中的曹操》

要求: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2

作者:阿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5-5-31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3

18杨修之死

一、《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走近作家作品,简介本课背景。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二、看视频,后思考:

1.杨修因犯何事何罪被杀?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也就是说:鸡肋事件是导致杨修被杀的导火索(直接原因),而数犯曹操之忌才是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

三、读一读。

(一)快速阅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1、这6件事与鸡肋事件形成杨修被杀的前因与后果。

2、这6次犯忌中,你看出了性质差别吗?日常生活(犯小忌)→政治斗争(犯大忌)

从曹操的心理反应程度也可看出:逐渐加深。

3、从叙述方式来看,这6件事在全文中是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找出标志句。

(二)人物赏析:本文中表现最突出的毫无疑问是杨修与曹操。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以通过阅读______,我认为杨修(曹操)是________的人的句式回答。

杨修:恃才放旷、才思敏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残忍多疑、嫉贤妒能。

四、议一议:

1.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分组或分男女生)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2.杨修之死,历史上有许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论据论述。(死因探讨)

1)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会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除掉。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3)因他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牺牲品。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五、疑一疑: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区别。

1、历史上的曹操:(从历史课与语文课中去认识)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歌。

2、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3、易中天《品三国·真假曹操》: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

六、思一思:杨修之死我们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故事类比)

韬光养晦←→锋芒毕露(做人要谦逊、不可恃才放旷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七、写一写: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练习复述;

2、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曹操导入。

二、介绍有关内容

1、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3、罗贯中,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他生活的年代政治腐败,作者郁郁不得志,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4、本文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5、明确学习任务。

三、师生试读课文

屯(tún)兵鸡肋(lèi)主簿(bù)汝(rǔ)恃(shì)才放旷酥(sū)恶(wù)朝(zhāo)歌长(zhǎng)吴质叱(chì)阜(fù)

四、学生再读

五、列出提纲

高潮──鸡肋事件──斩修(⑴⑵⑶)

开端──园门阔事件──忌之(⑷)

一盒酥事件──恶之(⑸)

梦中杀人事件──愈恶之(⑹)

发展──藏吴质事件──愈恶之(⑺)

试才干事件──大怒(⑻)

代作答教事件──已有杀修之心(⑼)

结局──操强行出兵,大败,厚葬修(⑽⑾⑿)

六、作业布置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有关文言词语的练习见《测试专家》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复述课文,分析人物,探讨杨修的死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内容导入。

二、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七个事件。

三、分析人物

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事件来体现的,请结合事件的本质和人物的作为来分析。

杨修,一方面在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用意;另一方面,他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知事情的轻重(日常生活的小事与属于政治活动的大事不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藏吴质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

曹操,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常故意乱人耳目,显得虚伪奸诈(讨论练习二);另一方面,他选用接班人上再三斟酌,确定反对曹植后,想方设法除去曹植的羽翼──杨修这一危险人物,又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明确: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的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正确的评价历史中的曹操。(参看课本的导语)

四、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五、思考

课文的主要意图是(d)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名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战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人物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内因)

2、曹操欲消除隐患(外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5

杨 修 之 死

一.导入

假如有人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哪一朝、哪一代最为人们所熟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既不是巍巍大汉,也不是赫赫盛唐,而是本应该鲜为人知的一个小小的时间段——三国。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历时不过70余年,其中既无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期盼的“天下归心”的局面,更无王粲在《七哀诗》中所向往的“文景之治”;所有的只是战火纷飞,龙蛇混杂,纷纷攘攘的一片。

相信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想过:他写下的这一本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二、入题

1、《三国演义》及作者介绍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

3、杨修介绍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三、研读课文

问1:杨修因什么而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从而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并且重点分析杨修参与家族统治的纷争导致的最终的结果。)

曹操:阴险残忍、机变狡诈、虚伪、善于权术,自私自利、残暴、率性、不安、多疑

杨修:恃才放旷、 毫无心机、疏放不羁、张扬个性

问2: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在于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后人诗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是“三分实,七分虚”,作者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上赋予了杨修更多的正义之气,给了曹操更多的反面的评价。事实上,对杨修之死,《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终始有变,以杨修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可见,主要的缘由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鸡肋”事件只是他杀杨修的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我们知道,杨修的性格应该说是造成他死亡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从杨修身上又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呢?请从为人处事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五、作业

1、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以历史上有才之士为例引出新课;

二、简介故事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四、合作探究

1、杨修之死,责任在曹操呢,还是在杨修?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内因: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外因: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

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3、假如你是杨修,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4、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

5、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篇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7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4.评分标准:

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杨修虽然恃才傲物,但也不至于有被杀的大罪过。有才的人很难容于社会,这是为什么?

1.注意以下字音:

庖(páo)    鸡肋(lēi)   惇(dūn)     禀(bǐnɡ)

主簿(bù)   辕(yuán)   丞(chénɡ)相  恃(shì)

放旷(kuànɡ)匙(chí)    褒(bāo)贬(biǎn)

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迳(jìnɡ)

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    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āo)

2.解释字词。

找出疑难字词加以解释。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准备工作。

男女生分成小组,进行准备。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第一个观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梳理材料。

三、布置作业。

1.回去继续收集、梳理材料。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以下选项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匙(shí)    褒(bāo)    庖(páo)     鸡肋(lèi)

n.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主簿(pù)

c.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麾(huì)

d.拈(niān)弓 阜(bù)     辕(yuán)门  丞(chénɡ)相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

a.适庖官进鸡汤(   )

b.数犯曹操之忌(   )(   )

c.人皆不晓其意(   )

d.伺察之(   )

e.佯惊问(   )

f.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

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第六件事:唆使曹植立斩邺城门吏,结果又被人告知曹操。“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七件事:为曹植作咎教十余条,答教又被曹丕派人偷去,告诉了曹操,杨修落了个欺主之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作答)(5分钟)

1.(男)给下列加黑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鸡肋(   )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3)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竟取匙与众食qí(   )

(2)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3)延弃弓chāo(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三国演义》中,本文则是插叙。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插叙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只具有“片断性”;并且大多是交待解释、连带叙述介绍、填补缝隙堵实漏洞的文字,它虽然在客观上能起到说“此”而顾“彼”、勾“前”而联“后”的作用。但主要却是为了交待清楚事情的龙去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却与其他的插叙有所不同,插叙的部分成了文章的主体。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布置作业

1.请你谈谈对“杨修之死”的看法。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三个通假字,其中“当”通_______、“分”通________、“付”通______。

3.学完课文,请你试着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c 二、a.恰逢 b.屡次 忌讳 c.了解 d.守候 e.假装 f.只要 就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身死因才误” 2.“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3.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学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信息快递

1、注音:

鸡肋主簿恃才放旷谮害

绰刀夏侯惇讫曹丕

2、简介常识知识

《三国演义》作者,(朝代)小说家。它是我国第一部小说,描写了的历史故事,集中体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鲜明的反映了的思想。

3、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文本探究

读课广文思考

1、杨修被杀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件事,杨修会被杀吗?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属于什么记叙顺序?

导火线:“鸡肋”事件,扰乱军心。

知识精点:

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从原文勾画出每一次犯忌,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态度

3、探究杨修死因

一是杨修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考虑到他会终成祸患;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

三是杨修卷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斗争之中。

4、小说将曹杨二人置于矛盾冲突中,鲜明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加以分析。

杨修:才思敏捷曹操:虚伪奸诈

恃才放旷残忍多疑

卖弄聪明妒贤嫉能

轻率大意老谋深算

4、质疑交流。

(四)、课后拓展

1、杨修的遭遇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可从曹、杨角度考虑)

2、三国中的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除去文中的事情,你还知道名著中哪些事情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

(五)、命题练笔

《我眼中的曹操》

要求: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人的安危思考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忙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资料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十分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能够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透过这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透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杨修之死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门事件,分食酥饼事件,“梦中*”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六、作业

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 

教学方法: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介绍有关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根据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利用诠释自读课文(做书后练习一) 

鸡肋(lèi) 沉吟(yín) 庖启(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 酥(sū) 簏(lù) 伺(sì) 谮(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阅读课文,课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七件) 

(1)“鸡肋事件”(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修) 

第二课时 

按教参细讲课文内容 

讨论书后练习三、二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11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杨修之死》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

赏读法。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