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方面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

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 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 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 ,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 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寻京>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写归京>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指定一名学生解释布置预习的词语,其他学生补充订正。

二、题解(如果时间紧,可以略讲)。

这首词做于1936年2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东北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政府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另一方面,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同志也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了中国人民抗日运动蓬勃发展和世界革命运动即将到来的新形势。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为了贯彻党的决议,率领红军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在这次东征中,适逢大雪,他填写了《沁园春雪》这一著名诗篇。

这首词的发表,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8月,蒋介石妄想独吞抗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同时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谈判。毛泽东同志为了揭穿骗局,教育人民,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同志“索句”,毛泽东同志就将这首词抄写给他。后来就发表在重庆报纸上,在人民中广为传诵,增强了他们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心。

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虽然相隔近10年,但两个时期都是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朗读课文,放唱片或录音。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上阕

1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板书:在“冰封”和“顿”、“雪飘”和“惟”之间画斜线,表示其承应关系。)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板书:用线条分别把“舞”“驰”和“欲”联结起来。)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字所领起和贯串。(上阕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3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4根据上阕板书表,抓住“望”“欲”“看”三字,齐读或背诵上阕。

(二)学习下阕。

1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2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提问:“”“”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和“”?“只识”说明了什么?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教师归纳: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用线条联结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3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4根据下阕板书表,抓住“引”“惜”“数”三字,齐读或背诵下阕。

(三)课文小结(联系“理解·分析”一、二)。

1教师根据板书指出: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最后几句是抒发豪情壮志。(板书: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书:论史言志。)

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配合。上阕的写景,是下阕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下阕的议论,又是上阕写景抒情的必然结果。写景和议论,是通过一个“引”字自然地过渡的。(指出“引”字板书表中的地位。)

2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3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附:《沁园春雪》疑难解析

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连续“围剿”,进行了震憾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时就唱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看大雪又填写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这首词的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阴谋发动内战。同时,蒋介石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同志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为了在争取和平过程中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等同志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渝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同志“索句”,毛泽东同志就把10年前写的《沁园春雪》抄给了他。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首词,迅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这首词还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传播,在前苏联出版的《新中国诗选》中,把它列为第一篇。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邃,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首写祖国北方的雪景。诗人极目远望,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领起下文,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望长城内处,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是如此广阔: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它那滚滚的波涛。前1句承接“万里雪飘”,后1句照应“千里冰封”,上下文紧密相扣。在作者眼里,即使是在如此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的环境里,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好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它们似乎想要跟老天比一比高低。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诗人以饱蘸革命激情的彩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北国风光的奇伟壮丽的画卷。上半阕的结尾3句:“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白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秀丽,更加烂灿。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景,但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抒发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英勇不屈、勇于斗争、敢于夺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词的下半阕的第1、2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意思是说,祖国的河山这么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第1句紧承上半阕,第2句则开启了下文。接着,诗人用一个“惜”字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这样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君王,他们都只是武功昭著,而欠缺文治。诗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代封建帝王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议,含蓄地批评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紧接着,诗人用“俱往矣”三个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无产阶级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而后明确指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振兴中华的真正英雄。结尾1句字字千钧!以上3句与上半阕结尾的3句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崇高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过去诗人写的雪景,多半是小家、小院、小景。唐五代皇帝李煜填了宫廷的“玉砌银妆”,算是大的了。宋朝以豪放著称的大诗人苏轼,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誉为极品。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气魄更雄伟,情调更豪迈。毛泽东同志的笔触描画了长江以北半个中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际上写了整个中国的横断面。他又用五个皇帝代表了2000年的历史风貌。这种横括万余里、纵贯数千年的气魄,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全词诗意壮美,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诗人的想象力如喷泉,如奔马。“长城”“大河”“崇山”“高原”“千里”“万里”,这些崇高伟大的形象,再衬以“秦皇”“汉武”这样一些杰出英雄的名字,在读者心里自然地唤起了一种雄壮的美感。尤其是上半阕的落脚之句,气象雄伟而又秀丽。下半阕议论较多,但读来气势磅礴,毫无枯燥的感觉。这些英雄人物和上面描绘的景色非常调和,宛如一张人物画上的背景一样。结尾3句是词的主旨所在,意义深长,耐人寻味。

总之,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意境博大深邃,形象雄伟崇高。它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爱是理所当然的。

3这首词有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1)莽莽(mǎngmǎng)叠音词。朗读时,前一个“莽”要变读为阳平。“莽”的下边不要写作“奔”。“莽莽”有两个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例:我们走到村后的山地上,观赏莽莽的橘树林,夕阳西照,枝头的橘子闪耀着金光。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例:推窗一望,整个西山正卧在莽莽苍苍的雪雾之中。本词用第②义。

(2)妖娆(yāoráo)叠音词。“娆”的右上角不能加一点。“妖娆”的意思是“娇艳美好的样子”。例:“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

(3)折腰(zhéyāo)“折”字不能写作“拆”。“折腰”有两个义项:①弯腰行礼。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例:难怪它在花树王国中高踞宝座,千古以来使无数人为之折腰倾倒了。本首词用第②义。“折腰”的近义词有:折服、信服、佩服、倾倒等。

(4)风骚(fēngsāo)“风骚”有两个义项:①风,原指《诗经》的《国风》;骚,原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来用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姿容俏丽,后来多指妇女举止轻佻。例:“三仙姑喜欢在年轻男人面前卖弄风骚。”本首词用第②义。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4

一、导入  :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5

沁园春.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6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五、分角色指导朗读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六、小结指导学生小结全文。《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小结。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9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3、前后桌学生讨论交流。时间2分钟。

4、请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所说诗句的作者及朝代。(至少要有3位学生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与雪有关的诗句或文章。

资料准备:

a、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cén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cén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

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12、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13、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6、,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卢梅坡,《雪梅》)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1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20、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b、散文诗•雪(原创)

1

在唐诗宋词的风雪里,我在固执地寻找那朵不俗的梅花。

所有关于梅的思念,被墨色的浓云收存。

就在最冷的时候,你舞动漫天雪花向我走来,把守望千年的眼睛洞穿。

暗香袭来的时候,我一生的情节将因你而生动。

流浪的心从此不再徘徊。因为有你,这个冬天不再寂寞。

2

那一次分手,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雪花正砸向你的脑袋。

你说的每一个字,是千年不化的雪,在瞬间冰封了我的心跳。

当美丽的谎言如肥皂泡一样破灭,方才懂得什么是天真,什么是幼稚,什么是虚伪。

为什么受伤害的人会是我?

泪水涌出时,我看见梧桐树上的冰花,晶莹中盛开着永远的忧伤。

教学目标二:介绍作者的早期生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时间5分钟)

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至1976年),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出身于富农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读了半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又在长沙街头流浪了大半年,近20岁时,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25岁毕业,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最后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从他早年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1、读书方能改变命运。如果毛泽东辍学经商,或者回家务农,就不可能走上伟人之路。2、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结交最好的老师和同学。3、要有一技之长,多看报,多了解时事。4、30岁以前能找到一生的信仰。

教学目标三:介绍词的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时间5分钟)

一、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教学目标四:诵读、背诵词的上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4、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五:分析词的上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展示问题:1、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动写静)

附:以动写静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抽背、抽问,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

1、抽一位学生背诵词的上阕。如果学生背不了,全体齐读课文。要弄清学生不能背诵的原因并给予其能够接受的处罚,如限时完成背诵或罚抄2至3遍。

2、抽问:请学生解释词语:唯余莽莽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教学目标二:诵读、背诵词的下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5、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三:分析词的下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59年—前2XX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XX年。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5岁登基,才位54年。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