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回延安(精选3篇)

语文教案-回延安(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语文教案-回延安篇1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语文教案-回延安篇2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略)

语文教案-回延安篇3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亲山亲水有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夸张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双手搂定宝塔山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以上两个夸张句)

*    其它修辞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环节〗

山丹丹开花满山坡,

咱陕北变成金银窝。   

宝塔山高延水长,

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

指名学生读以上摘录诗节,巩固理解信天游特点。

〖布置作业 〗

运用信天游形式,自创一首新诗

语文教案-回延安(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