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通用17篇)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通用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2

《孟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舍生(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取义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舍生取义

(即“不义”)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假设逻辑推理)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今)为宫室之美受之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不辨礼义为妻妾之奉受之是丧失人

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的本心

(对比论证)(反面论述)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3

知识总结,课堂练习:

一、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三、虚词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翻译课文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思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讨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4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多学习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微藻》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在辽阔的蔚蓝海洋中生长着一类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与陆地上的树木、作物、杂草类似,此类生物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故人们称其为单细胞藻类;因藻体微小,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微藻。

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驱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直接和间接地养育着几亿吨的海洋动物,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一旦受到破坏,将危及其他海洋生物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微藻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作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可再生生物能源,又可以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还可以做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等。然而,微藻的用途远不止这些。消除入海污染物、清洁海洋环境便是它们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种新用途。

在当今集约化海水养殖业中,废水的排放是海水受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养殖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进行有效处理。小小的微藻就能对养殖业废水进行有效净化。

微藻生长期间,各种形式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均可被其所利用,而磷则主要以磷酸一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的形式被它们吸收。当微藻被引入养殖业废水中时,藻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供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好氧菌能够不断分解有机质,进而产生二氧化碳,作为藻细胞光合作用的碳源。因此,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微藻与细菌联合使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藻菌共生”。同时,微藻吸收利用氮、磷等营养盐合成复杂的有机质。这就是微藻净化养殖业废水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明的专利——“海绵一微藻”集成系统则首先在工厂化养殖废水中接种微藻,让其吸收转化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为微藻生物量;接种一定时间后,将海绵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废水池中,滤食微藻。通过微藻和海绵生物的联合作用,废水得到净化,而过量无机氮、无机磷营养盐排入海水后引发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大大缓解。

有机锡化合物特别是三丁基锡(TBT)涂料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也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化合物之一。三丁基锡的大量使用,使得沿海各国遇到严重的海洋生物污染问题。这是因为三丁基锡难以被光降解、化学降解和热分解,在自然环境中的残留期长,而且容易在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中蓄积。国内外的研究证实,绿藻门的镰形纤维藻、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都能将三丁基锡降解为二丁基锡,绿藻门的小球藻则能使三丁基锡分步脱丁基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发现,将小球藻接种于含100微克/升三丁基锡的培养体系中,14天后,分别有27%和41%的三丁基锡转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以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微藻能有效去除多种重金属离子,且具有相当高的富集效率,对锌、汞、镉、铜、铅等金属离子的富集倍数可达数千倍,适于作为工业重金属废水的高效“清洁剂”。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

中,小小的微藻将展示出更多更具魅力的用途。

8.下列对“微藻”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微藻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长在海洋中的含有叶绿素的微小生物,与陆地上的植物一样,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B.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C.微藻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故被人们称为单细胞藻类,其藻体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

D.微藻是一种微小生物,而众多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微藻为生,所以微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9.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微藻,人类生产、生活的朋友

B.微藻,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C.微藻,海洋环境的“清洁剂”

D.微藻,海洋的魅力之神

10.综合全文,列举微藻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8.D(是微藻这一概念的外延,而非内涵。)

9.C(文章的主体部分3、4、5、6、7小节主要阐述了微藻在海洋净化中的作用)

10.①微藻能对海水养殖业排放的废水进行有效地净化。

②微藻能把海水污染物中的有机锡化合物的三丁基锡降解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

③微藻能除去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中的多种金属离子(每点1分)。

广西区柳州市《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20xx年广西区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

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3.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当“能够”讲,用动词前是助动词]

①欲——能愿动词,喜爱。   ② 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④ 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⑤是——代词,此。  ⑥贤——才能、德行好。(另:①善 ②多,胜   ③敬称)  ⑦心——思想。

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

〈1〉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

〈3〉分析讨论:

①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作答:

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①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②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论证结构: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4、机动: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1〉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2〉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3〉句首第一字。

5、作业:

〈1〉整理笔记

〈2〉译第一段

〈3〉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

〈4〉预习二三段。

〈附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分析课文:

一、解(见教案“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二、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 〈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三、作文题:浅谈义与利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通过诵读,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安排

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全文中出现12次)的读音。

2.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二、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导人新课。

三、简介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四、检查预习规定的思考题

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 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

五、诵读第二段

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可分两层。开头至“乞人不屑也”为第一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末尾为第二层。

2.诵读第一层。

(1)补充注释。

①“一箪食(旧读sì,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吒吒”)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合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③“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照应”?(“所恶有甚于死者”。)

(3)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诵读第二层。

(1)补充注释。

①“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辩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乡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

(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

提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照应”?(“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

六、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熟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导入新课

二、诵读第一段

1.注疏要点。

(1)“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

面论证本章主旨。

(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4)“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5)“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背诵第一段。

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弄清它的结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三、本文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7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4分)①蹴尔而与之    (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句中加点“之”与“得之则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上文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3分)5、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5分)1、①二者不可得兼  兼 :                 ②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               

⑤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三)1、解释句子中加线的词语。(1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分)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3分)观点:诗句:附:1、①比②同避,躲避2、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3、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4、舍生而取义第二问答案提示: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①呼尔而与之(        )    ②乞人不屑也(        )③妻妾之奉(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3分)[     ]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6分)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谓失其本心。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2分)          4、《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均可)(3分)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8

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马蓉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通用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