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 >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精选1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9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1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了解作者及《城南旧事》。

2.学习领会文中插叙部分对表现父亲性格的作用。

3.学会勇敢地直面人生。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插叙部分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的确定:讨论作者是如何把现实与回忆有机结合起来的?

四、教学疑点: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迟到的经历吗?对此,你的父母是怎么看待呢?鲁迅因为迟到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警示自己。中国台湾作家林海音也记录过一次迟到的过程:因为赖床被父亲用鸡毛掸子打了一顿,之后每天早晨都是等待校工开门的学生之一。今天我们随着林海音一起感受《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

(二)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值得掌握的字词,添加到课堂笔记本中;再试着找出本文叙述了哪两件事?

生:叮嘱  骊歌 花圃 鸡毛掸子  咻咻  玉簪花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注意字音。

生:一个是回忆,一个是眼前。

生:一个是参加毕业典礼,另一个是回忆爸爸爱花,中间还交代了“我”挨打的事情。

(三)师生互动,探讨研究

1.师:读后,文中的爸爸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严厉,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

生:有爱心。爸爸让“我”寄钱给陈叔叔。

生:爸爸爱花。

生:爸爸告诉“我”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对待生活,我们要学会勇敢。要像雏鹰学飞一样经受困难的挑战,才能翱翔于天空。

2.师:同学们,你能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爸爸爱花吗?读课文把它画出来。

生:第一段有,“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生:18页有。“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生:“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生:“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

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生:还有,课文结尾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3.师:爸爸这么爱花,那么文中的花仅仅是指夹竹桃吗?

生:不是。爸爸身体好时,花也旺,爸爸身体不好时,花却“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

师:嗯,回答得好!掌声鼓励!花不仅指夹竹桃,还有象征意义。谁能说一下课文标题的内涵吗?可以讨论再做回答。

生:标题是说爸爸的夹竹桃花散落了。

生:和爸爸去世有关。

师:有道理。文章标题明指夹竹桃花散落了,还象征爱花的爸爸去世了,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作者用双关语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4.文章没有直说爸爸生病和去世,但我们却能明确地感知到,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吗?

生:课文21页厨子老高对“我”说:“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过去,你爸爸已经----”

生:“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

生:课文17页,“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生:课文第二段写到,“爸爸病到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生;课文14页,“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是大了,是不是?”

生:课文20页,毕业典礼一结束,“我”就急着往家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生:------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课文中还有一处伏笔,写父亲去世带给“我”无尽的伤痛。把课文翻到20页,“他们在玩沙子,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这里以花来比喻父亲,把即将失去父亲的心理伤痛写得淋漓尽致。

师:其实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看出殡时,最让人心痛的是声音嘶哑,呜咽啼哭几乎不出声的,反而让人心酸落泪,因为这是痛彻心脾的伤痛。

(四)师小结:文章从衣襟上的一朵夹竹桃花引起对爸爸的回忆,在经历丧父之后,终于体会到自己的长大。文章情感哀婉,感人至深。

(五)能力拓展

1.课后把文中父亲的话找出来,分析父亲的性格特征,感悟林海音的思想感情。

2.课后认真读“赖床”事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受。

(六)友情链接:《城南旧事》的故事简介。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2

师:同学们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长大了可以象爸爸妈妈那样悠闲地看电视,不用去做没完没了的作业 。

师:看来你是一个电视迷。

生:因为长大了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国家做贡献。

生:因为长大了,我可以去参加工作,挣很多钱,来孝敬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整天在蔬菜大棚里干活,太辛苦了。

师:你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师:不错!同学们都喜欢长大,好自己去谱写自己精彩的生命之歌,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笔下的英子,同大家一样也喜欢长大,但是她又害怕长大,为什么呢?我想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也许会有英子一样的同感。

板书: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师: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进行了认真的预习。那么老师问一下:英子的爸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英子的爸爸是一个严厉的爸爸。

生:英子的爸爸是一个非常爱花的人。

生:英子的爸爸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生:英子的爸爸是一个既严厉又很有爱心的人。

师:不错!课文为什么用“爸爸的花儿落了”做题目?你读懂作者的用意了吗?

生:用“爸爸的花儿落了”做题目,表面上是说爸爸的夹竹桃垂落了,实际上是指爸爸去世了。

师:真棒!老师知道你是一位读书认真的学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表面上是说爸爸的夹竹桃垂落了,实际上是指爸爸去世了。文章以此作为题目,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师:那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问或者困惑呢?

生:课文注释上说《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那么课文中的主人公英子就不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查阅课外资料的时候又看到作者林海音的介绍,说林海音的小名叫英子,我又觉得文中的英子就是作者林海音。那么文中的英子到底是不是作者自己呢?

师:老师可以想象出你预习时的专注,其实文章展示的是作者小时侯的生活轨迹,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寻到林海音童年的影子。但是本文的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就不乏有虚构的色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文中的英子就是作者林海音,明白了吗?

还有吗?

生: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人物,如:宋妈、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他们与英子是什么关系啊?

师:看来你也是动了脑筋的。这里老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做了一点简单介绍。(点击学海导航---作品之源

这些人都随着英子的长大,而从英子的童年生活中消失了,要想深入了解这些人物,同学们还得详细阅读一下《城南旧事》这部小说。

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在叙事的顺序上与其他课文不一样,感觉有些杂乱,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生:文章一会儿写眼前的事,一会儿写回忆的事,眼前事与回忆的事穿插在一起。

板书:眼前事

回忆事

师:眼前事与回忆的事穿插在一起,这种写作手法叫插叙。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老师解答2个疑问,每个小组选好2名同学准备交流你们讨论的结果。

点击探究二: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热烈的讨论,我想大家对这2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哪个小组先打擂台呢?二组吧。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眼前的事,由我襟上的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引起了探望生病住院的爸爸和赖床迟到的事。“当当当,钟声响了”这一段写的是眼前的事,她想到爸爸不会来了,想到爸爸的病和爸爸爱花。19页上“韩主任已经上台了”到“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写的是眼前的事,想到了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想到爸爸让她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从“快回家去!”到最后,写的是眼前的事。

师:分析得不错,你们认为作者每一次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起的。那令你难忘的事是哪些?

生:赖床迟到和回家后看到夹竹桃垂落,得知爸爸死讯这两件事。

师:说说原因吧。

生:赖床迟到这件事与我们的生活比较相近,很真实,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二件事,我们替英子伤心,她还那么小,就没有爸爸了。况且她还有六个不懂事的弟弟妹妹。

师:替英子伤心,所以很难忘,老师感觉到了同学们的善良。假如英子生活在我们中间,大家一定会向她伸出友谊之手,奉献一片爱心的,是吗?

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分析很精彩,哪个小组还想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四组吧。

生:他们小组划分的哪些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和我们相同,但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我们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英子回忆的事除了去医院探望爸爸这件事是由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的之外,其他的都是英子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由爸爸说的话引起的,比如,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引出了爸爸让英子去正金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这件事。再就是爸爸说: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这句话使英子回忆起了六年前赖床迟到的事。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其实,本文对往事的回忆,既可以说是由爸爸的话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眼前的事情引起的。因为英子虽然在学校的礼堂里参加毕业典礼,但她的心却在医院,在爸爸身边,她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爸爸对她说的话,所以她无论看到或者听到什么,都会很自然地想到爸爸。

师:那你们最难忘的事是哪些?

生:去医院看爸爸,由爸爸的话引出了赖床迟到的事让我最难忘。

师:你们小组分析的很不错,请坐。

同学们都觉得六年前英子赖床迟到这件事最难忘,说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哪位同学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

师:读的非常精彩!给老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对爸爸这个人物性格的刻画,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前面写了爸爸对英子的严厉,后面写了爸爸对英子的关爱。

师:哪位同学把体现爸爸对英子严厉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给他点评一下?

生:爸爸说的话,没有读出严厉的口气,打英子的地方也没有读出爸爸的狠,没有突出爸爸打英子的动作。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去读?读给大家听。

师:读的真好!请坐。爸爸叫英子起床的口气中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从打英子的每一个动作中,更透露出一种非去不可的威严,多么严厉的爸爸!然而爸爸的内心却涌动着对女儿的慈爱。

谁来读体现爸爸爱英子的内容?

生读。

师:读得不错!

爸爸先是对英子的一顿痛打,接着冒雨赶到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送铜板。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体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父爱!

生体味。

师:你来说吧。

生:这是一种严厉的父爱。因为英子想逃学,所以爸爸打了她,但目的是让她养成好的习惯,后来爸爸冒雨去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和钱,这说明爸爸是非常牵挂她,非常爱她的。

师:说得很好!这是一种严厉的爱,为的是让英子养成好习惯。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爸爸打英子是迫不得已,因为英子想逃学。鸡毛掸子虽然打在英子身上,但却疼在爸爸的心里,所以爸爸给英子送来了花夹袄和铜板。虽然爸爸没说什么,但是,我想,此时爸爸的心一定在颤抖,爸爸一定非常急切地想问英子:还疼吗?

师:你说的真令老师感动!可见,爸爸的爱是含蓄深沉的,这件事在英子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以至于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再也没有迟到过!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一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父女之情吧。

播放电影。

师:从爸爸的泪光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爸爸后悔了,多可爱的女儿!当时怎么舍得打她呢?!

生:我觉得爸爸是欣慰的,因为英子从那以后一次也没迟到过,爸爸也就放心了。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父爱与母爱同样都是伟大的!在感受父母博大胸怀的同时,也体谅他们对儿女的良苦用心吧!

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位父亲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父爱如大山般坚实,如大海般深沉,然而这坚实、深沉的父爱却过早地从英子的生活中消失,留给她的只有那些美好的回忆。

下面我们师生分角色读“快回家去”到最后这部分课文,老师读作者的话,----读英子的话,其余的女同学读妹妹们的话,男同学读老高的话。同学们想像一下英子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点首页,放音乐。)

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这些催人泪下的场面描写,预示着什么?

(爸爸去世了)

师:是的,爸爸永远地离开了英子。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爸爸去世,而是用爸爸种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样”,来暗示爸爸的去世,作者以花喻人,揪人心肺!

课文中还有几处暗示爸爸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同学们注意过吗?

生:爸爸在医院里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师:爸爸知道自己不行了。

生: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爸爸快不行了。

师: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生:快回家去!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也暗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

师:不错!敬爱的父亲去世了,六个弟弟妹妹还不懂得生离死别的苦痛,他们只知道玩沙土,抢玩意儿!面对如此惨境,英子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安静。那么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能够镇定安静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呢?

生:是爸爸对她的严格要求

生:爸爸平时就严格要求她,教育她要闯练。

生:是爸爸生前对她的希望和鼓励在支撑着她,因为爸爸曾经对她说过:没有爸爸,你更要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

生:此时此刻,我想英子一定又想起了爸爸在医院对她说过的话。

师: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读。

师:从这些深情的话语中,同学们能读懂一位临终的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吗?

生:希望她懂事,不但能自己管自己,还要照顾好弟妹。

生:爸爸希望英子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没有爸爸的日子里,更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生:她希望英子要坚强,无论做什么都不怕困难,要有一股闯劲,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师:不错,爸爸对英子充满了深情和期望,他多么希望女儿早一点成熟,早一点长大,早一点承担起一个长女的重任,好帮英子的妈妈支撑起这个残破不全的家啊!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结出的果实却是硕大的,英子在毕业时成为优秀生,代表同学们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听到爸爸辞世消息,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和安静。英子长大了,爸爸可以放心地走了。

同学们,你觉得英子爸爸的这三句话哪一句对你的触动最大,甚至也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生读。

我们齐读这一句话。

师:老师希望大家记住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实践这句话,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师:同学们,英子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但她又是多么地害怕长大呢?我想学到这里,大家已经有了答案。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吗?

生:长大了,就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英子和我们一样,已经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生:因为长大了,就会失去很多好朋友,就要外出求学,就会离开自己的父母。

生:因为长大了,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亲人,英子就失去了她亲爱的爸爸。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长大了是好事,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谱写精彩的人生,但仔细想想,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这可能就是英子既想长大又害怕长大的原因吧。成长是美丽的,也是残酷的,老师希望同学们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走好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步。

简评:听了桑老师这节课,如同欣赏一曲婉转含蓄、至真至纯的父爱之歌。这节课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定教、以读为本”的原则,上出了水平,也上出了新意。

本节课紧扣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阅读但不流于形式。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新颖科学的教法来引导学生,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平等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自由探究和感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1.在开课之初,用“成长”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言,在简洁的师生对话中导入  新课,真切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2.在感知课文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胆放开学生,让他们到网络资源中自由徜徉,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大开眼界,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然后学生动手动脑,搜集有用的知识,建立自己的学习文档,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理念,整个课堂教学中,做到了课文阅读与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机结合。

3.没有诵读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在“精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桑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精彩段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阅读,如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加上学生的点评更让课堂增添了不少光彩。反复诵读却不单调乏味,学生在深情的诵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那种含蓄深沉的父爱。诵读的效果远远好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这一点,桑老师做的很到位。

4.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详细阅读了“赖床迟到”和“快回家去”两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父爱的伟大。本课是一个长文短教的很好的范例。

5.学语文、学做人。在交流学习的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桑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心中的阵阵涟漪,让学生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这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语文课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本课的艺术性表现在:

1.创意之美。教师不是从自己讲课的角度,而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过渡非常贴切自然,使课堂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2.细节之美。课堂凝聚了学生情感。以电影《城南旧事》音像片断和歌曲《送别》作为音乐基调,渲染出优美深沉的凄美意境,尤其是《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凄连天”成为这篇课文的主题曲,在这样的基调中开展多层次的诵读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角色之中。

3.语言之美。教师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不失为本课的一大亮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简洁、平和、深情、感染力强是桑老师课堂语言的特色。学生被这种美的语言感染着,把心贴近了教师,带入了课文角色,自学地去感悟那种真挚纯朴的人间真情。

总之,桑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课堂调控力强,教材处理到位,教师的个人风采和课文的独特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3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⑵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

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板书课题)

二、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三、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鸡毛掸子玉簪花骊歌花圃抽屉雇车咻咻哭号

听写:肿胀狼狈栅栏包袱廊檐徘徊

四、学生跳跃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⑴花(结合学生的发言可让学生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

⑵毕业典礼。

五、理清课文脉络

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学生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指名回答)。

六、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

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

提醒学生注意揣摩下列语言的含义:

⑴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⑵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

3、这一段中除了对父亲进行动作描写以外,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这一段中的父亲的几句话和后文故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大家看着课后练习一,各小组进行讨论,把与之相照应的几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各小组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摘录精彩发言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⑴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⑵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⑶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⑷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出示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⑴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⑵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⑶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⑷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二、作者叙述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推荐给大家

三、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板书),老师是从父亲*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摘要板书)

a、殷切的希望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d、热忱的鼓励……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

(训练语言表达)

(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四、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

(板书;成长的足迹)

(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

a、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b、再也没有迟到

c、能做许多事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有经验、懂事

五、跳跃阅读全文,你知道课题的含义及其作用吗?

小组讨论并发言。

第三课时

一、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学生在钢琴曲《爱的纪念》中自由朗读精美片断

二、同学在学习和朗读之中,体会到了本文的语言风格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较阅读

给学生朗读同是表现父爱的另一篇文章--------<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再一次认识不同风格的父爱。

三、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1、故事要求:

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各小组分别讲述,并推荐代表发言。

四、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

参考题目:

a、成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我不想(渴望)长大

【教后小结】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和父亲的故事: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成长的启示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a、殷切的希望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b、严格的要求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温暖的关怀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d、热忱的鼓励

【教后小结】

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及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叙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不足之处:在进入“成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及时抓住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父女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感。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3、了解记叙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父女之间真挚、深沉的爱。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该设计从探究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几个思考题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爸爸的责打蕴含着深沉的爱。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人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可用“三春晖”来比喻。我们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不错,(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在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但父爱也是深沉的,(父爱就像那直插云霄的山峰,高大巍峨,让人在孤寂之中有了依靠;父爱就像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博大深沉,他能包容儿女的美丑真假。)(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吧!与英子姑娘去感受人生的悲凉凄苦,一同体味父亲的爱意。

(课前播放录音带,创设浓浓的亲情氛围,在悦耳悠扬的乐曲声中,让学生产生联想,引起大家的共鸣,奠定学好该文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复述故事梗概。

(读和说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概括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出示思考题。

(1)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含义?

(2)爸爸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花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象征手法,双关修辞。通过对爸爸性格的分析,体验浓浓的亲情,感知父爱的深沉。)

小组讨论明确:

该文题目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爸爸种的花儿凋零了,另一方面指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爸爸是个教子有方的人,在严厉中寓含关爱,鼓励孩子坚强;很重情感,雨中送夹袄,听到弟弟遇害急得吐血;情趣高雅,非常爱花。文章多处写到花,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三、研读课文,分折欣赏

1、分角色朗读13—30段,要求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2、出示思考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爸爸责打表明了对“我”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3)、这件事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

(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常见的几种方法。鉴于学生情智发育尚不健全,此设计使他们学会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从严厉中感悟父爱。)

讨论明确:

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13、14、28段)、语言描写(18—20段)、动作描写(22—24段)等,描写细腻,声情并茂,人物性格栩栩如生。爸爸的责打,表现对“我”的严格要求,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教课,对我的关爱也体贴入微,雨中送衣送钱,都是为了爱。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重大,从此后“我”再不赖床,成为每天早晨最早到校的学生之一。

四、布置作业,思考练习

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2、抄写生字词。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5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2.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情感目标

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重点难点】

1.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设想】

1.教学本文,关键是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情感,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2.抓住眼前事与过去事这两个方面,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音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首李叔同19xx年谱词的《骊歌》,由林海音《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送走的不仅仅是小学的毕业典礼,也不仅仅是家里的落花,其实还有美好的童年,难忘的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来感受主人公在经历那么多人生世事后,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的成长历程。

2.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中国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中国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每一部分都做得气气派派,有声有色,别人梦寐以求的殊荣对她是家常便饭;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热情爽朗的“最理想的女主人”著名诗人余光中是这样评价她的:文坛推崇,友情丰收,而且家庭幸福,亲情洋溢.这样一个光芒四射的成功的女作家,她是怎样在童年的告别声中长大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的童年。

3.《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二、解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哪些人?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

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我”和父亲。

2.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有两条线索:①爸爸爱花;②毕业典礼。爸爸爱花更自己的儿女,爱花是爸爸的禀性,爱子女也是爸爸令我感动而久久不能忘怀的,他严而有度,爱得深沉、真挚。

3.速读课文,概括提炼文章内容。

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①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②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③爸爸爱花的故事;④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⑤爸爸去世。

区别“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5.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我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6.“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6、15)“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7.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妙用?

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则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8.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9.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见《教师用书》)

四、课堂小结

1.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2.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

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爱是……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我真想长大》、《我不想长大》

【课后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6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生于日本大皈,5岁时随父母迁往北京南城。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北师大附属小学、春明女中、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与丈夫夏承楹(何凡)携三个孩子移居中国台湾。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井发肺炎和败血症,病逝于台北。

林海音以写作和编辑出版名世。自50年代起,她陆续结集出版了《冬青树》《绿藻和咸蛋》《晓云》《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春风丽日》《两地》《盂珠的旅程》《城南旧影》等小说和散文作品。在中国台湾,林海音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文星》杂志编辑、《联合报》副刊编辑,之后又创办了《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晚年的林海音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小学教材的编辑工作。

林海音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她初版于1960年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这部小说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多次再版,80年代大陆曾将它改成电影。

从5岁到30岁,林海音一直都在北京度过北京这座古城留下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经验与记忆,即使离开十多年后也无法轻易忘怀,“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正是这种对童年时期北京生活的思念成了《城南旧事》最初的创作动因。

《城南旧事》以“小英子”的视角串联起五个结构上各自独立的故事,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惠安馆传奇》讲述一个会馆看门人的女儿秀贞和住在会馆里的青年学生相爱却被抛弃,私生的女儿被父母送到城墙根下让别人拣去。秀贞回思念她的爱人和女儿成了“疯子”,而她的女儿妞儿则在高她不远的地方以卖唱维持养父母的生活。《我们看海去》描述一个为了供养弟弟读书不得不偷盗财物的“偷儿”,最终被警察逮捕。《兰姨娘》涉及一个丑四以来常见的爱情主题:旧式家庭的女子(下堂妾)与青年学生出走。《驴打滚儿》中的佣人宋妈为了维持生汁,抛下自己的子女,进城给人做保姆却落得儿子溺水而死,女儿去向不明。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对生活有着最简单的渴望,但在当时的环境里,却不得不承受着最沉重的打击_叙述者孩重的身份使她得以呈现这些故事宁不为成人世界所知的一面。涤除了成人世界的世俗,原本不幸的故事散发出淳朴的人性之光。

《城南旧事》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京味氛围,它所描述的北京城乡习俗、杂粮面食制作、民间谚语传说。士话方言以及胡同街坊里的趣闻轶事,都活现了一个老北京的面貌。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林海音曾经有一个叔叔在大连回参加抗日活动被日本人逮捕,后又被毒死在狱中。林海音的爸爸前往大连收尸后,回京不久,身心俱疲,肺病复发于1931年去世。《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从这场病写起的。

在《城南旧事》的前四章里,林海音写了底层人物的悲剧故事。秀儿人生阅历而己,井没有对她的个人生活造成根本的影响。小英子也多无意讨伐、控诉什么,“回为那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她依然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心地单纯的小孩子。这种状况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了转变。叙述者“小英子”开始真正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切入故事的讲述中,所有的细节都将融进她自己的切肤之痛。

课文以对父亲的怀念进入了一个成长主题的情境中。儿重视角在这里起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以“小英子”面目出现的叙述者,已分明不是那个英子,她在这里对爸爸的所有讲述都是在己知结局的前提下展开的。她可以一如一个未知人事的孩童那样感知世界,不知道自己将面临夫去父亲的命运,但这样的大真在成年后的林海音那里回为有既定结局的映照,尤显得痛彻肺腑写《城南旧事》之前,林海音曾写过一篇《我父》:“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在这篇课文里,厄运降临之前,与父亲有关的场景一幕幕呈现:严厉的,和蔼的,爱花的父亲;拳脚相“逼”的,伫立教室窗外默默凝望女儿的父亲......父亲的形象在毕业骊歌和庭院落花的背景中凸现出来,一丝一毫都是怀念的情绪,不自觉地映照出“死亡”这个更大的主题。这种双重视角的处理让人不由得想到怯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从《城南旧事》的前四章中走来,隐在的成长主题逐渐增生,在这一章里达成了汇合。在毕业典礼这一具有成人仪式意义的场景中,小英子再次体会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小孩子对成长的想像却是喜忧参半的:“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长大是一种勇气和承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是一种责任能力的验证。同时,长大也意味着再也不能以孩子的眼光单纯地感知和描述周围的世界,是一种权利的丧夫和被剥夺。

在经过不无忧伤的思考后,小英子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以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面对父亲病危的消息。从此以后,小英子将要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变故。(在现实世界里,13岁丧父的林海音跟着年轻的寡母,照顾着年幼的弟、妹,在远离故乡的北京度着艰辛的岁月。)

与“花儿”有关的字句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井不是偶然的,它不仅仅指爸爸有种花的爱好。文章中一再提及的夹竹桃、玉簪花、石榴、茉莉、蒲公英等,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一方面代表了生命的可能,另一方面又象征着人生的初始阶段,这样一来,“花儿”便成了一种时间的标志,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像花开自有花落一样,“落花”是一个音别,是生命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时刻,因此它契合了本文的两大主题──爸爸的生命和英子的童年的终结。在整体上它也回应了《城南旧事》前四个故事的结局:故事的主人公都以不同的方式离“我”而去。

对生命来说,死亡是不可重复的;但对重年来说,告别却是另一个不同的开始,虽然它并不必然指向一个光明快乐的未来,却总是值得每个人去尝试的;就此而言,“落花”的意象稍稍冲淡了父亲的死亡可能有的悲痛意味,没有将作品仅仅处理成“痛夫”的主题,这样,课文结尾的两句话才显得感伤。怅悯但绝不绝望: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己不再是小孩子。

童年的结束也许并不像《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总以某个重大事件为标志,很多时候它可能是在你不曾注意到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时悄悄远去,令人在成年后的回味中低回不己。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7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湖北黄冈蕲春县毓华中学邓瑞元

一、教材把握与目标确定

本文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养的极好材料。

从艺术上看,文章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文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为: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

3、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语言的含义,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从网上查找《城南旧事》或找《城南旧事》影碟进行观看。

(3)、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二、教学环节与策略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学生谈《城南旧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后,师作简要概括总结。(将《城南旧事》简介、作者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阅读。)

(二)、导入  

(1)、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段,创设情境。

(2)、导语 :母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而轻柔,让人夸赞和难忘,而父爱是“平静的水波深处的激流”,同样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背影》中的父亲如此,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父亲也是如此。

(三)、整体感悟

(1)、标题初探

屏幕出示问题: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

(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

(3)、引导感知

快速朗读全文,投影出示引导问题

①、谈谈你对文中爸爸的印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②、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长大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相关内容作些具体分析。

提示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①:先读出与爸爸有关的事,逐个分析,再归纳起来。师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赖床不起时,爸爸打“我”。“我”上学去,爸爸给“我”送衣服、送钱。分析: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由此示例引导,其他方面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总结出重感情、特别爱花。

问题②提示点拨:

先思考:“爸爸”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再思考这些事与“我”的成长有哪些联系?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找几个人一组共同讨论完成。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作归纳总结。(“我”长大了,是爸爸严厉背后的爱的结果)

(4)、体验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认识父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通过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引: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得到了不少的教益,这只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何不来欣赏一番呢?请大家自己先谈谈对文章写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让大家学习学习。

(二)、研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问题,自由读文,进行探究

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文章既写了眼前的事,又写了过去的事,文中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讨论点拨:问题①,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的花仅仅是指花吗?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花?细细思考一下它们的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探究结果:标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语带双关。“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问题②共同读出眼前的事和回忆的内容进行分析。示例引导:

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内容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明确(投影出示具体内容)。

问题③提示:运用伏笔的方法进行暗示。

(2)、语句品析

①、细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联系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读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说说它的含义。

(3)、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

(4)、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谈谈体会,把自己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长中的师长”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8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后会有收获。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①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啊!

②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整”,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③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爸爸的花儿落了》阅读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句子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2分)

2、划线句子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3、“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这句话中的“也”照应了上文中的哪些内容?(2分)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英子的爸爸要英子单独去寄钱的目的是什么?(2分)

5、文中③处写“我”希望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我”为什么这样想?(2分)

《爸爸的花儿落了》答案:

1.害怕长大。

2.承上启下(过渡)。

3.照应前文宋妈、兰姨娘、蹲在草丛里的人都曾说过“我”“长大了”。

4.想磨练英子的胆量,让她早点儿成熟起来。(想历练英子,使之变得更坚强。)

5.表明此时英子眼中的蒲公英是很美的,烘托出英子克服困难(变得坚强)后的快乐心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篇9

(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山东济南济微中学宗艳霞

一、设计思路:

本课出自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