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6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失母之“恨”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a、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b、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读成一个字?

3、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4、通过理解、对比、总结出“恨”最确切。

5、又一次读这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失母之“恨”。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1、为什么作者凄凉会少了而甜蜜多了?

2、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静了下来?哪一个词告诉我们?

3、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     

4、体会一个“糊”字。

(二)触景生情

1、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会高兴得不得了?2、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3、作者看到房东太太这样,他的心会想些什么?

4、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5、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6、串这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四、梦中寻母     

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哪一个字注定季羡林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3、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1、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2、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母亲        寻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磁带.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⑶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理念

在真情共鸣中,激发情感;在感悟朗读中,体味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感情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预设: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预设:(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预设:(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预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4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教学开始我动情的范读了课文,我满含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教室里静悄悄的,真的是连跟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的吸引着我,也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于情动处写出精彩。因为这周学生是在阳光教育中心度过的,离开家几天了,孩子们一定会想家,想母亲,想家里的亲人。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离开家几天了,每当夜幕降临,你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的时候,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此时此刻,你的母亲会在灯下做什么?回顾课文《怀念母亲》,我知道你们心中一定涌动着许多感人的肺腑之言,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吧。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注意“朦胧”的拼读、“挚”“频”“斑”的写法;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生字词,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注意积累语言。

2.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价值目标——培养爱国情操。

三、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当我们跌倒,伤了手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得到母亲的安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带着祈求的眼光投向母亲;而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念,总是盼望母亲快快回来。母亲啊,她就是我们的肩膀。同学们,你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概括。(练说:  的母亲)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当失去了母亲,这种爱就特别深刻。今天,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文章里,就向我们倾诉了他在失去自己的母亲后的悲痛,还有自己深深的悔恨,怨恨和对离开自己的祖国母亲的思念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2、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3、了解作者。

师:对于作者季羡林,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我们之前学过他的课文,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道他有和大熊猫一样的称号“国宝”。(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在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同学之间讨论一些。

(①同位互相指读,给不会读的字词标号;②集体反馈,根据学生识字总体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字词。)

师:哪位同学踊跃一起读一下生字。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朦”“胧”的字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字词的写法:“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2、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活跃抢答)(出示课件)

崇尚:在心里是无法取代的。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生字词过程,我们大概感知文章了,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1.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篇,然后默读。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板书:两个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们这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抓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生身母亲”。(板书:生身母亲)

师:同学们阅读得非常仔细,一下就找到能够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的段落。我们首先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感情。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师:从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过得多痛苦啊!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读课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2、重点理解“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却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他的愿望是什么?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师:大家能从中读懂什么吗?

生1: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漆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生2: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失去母亲似乎就失去了灵魂,没有快乐而言。

生3:作者感到很内疚,因为自己还没有对母亲尽了孝心,心里就有了遗憾,所以他说:“抱终天之恨”。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无法尽孝、心存自责,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恨。)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透切,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愧疚和悔恨的语气来朗读第2自然段。(全班读,然后个别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其他自然段思念母亲的句子还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哪些段落还体现作者思念母亲的感情。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怎样理解“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带着思念。)

4、小结:

①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②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五)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师:前面我们在谈到“怎样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感情”这个话题时,有同学找到了作者经常梦到祖国的语句。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薄暗 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板书:祖国母亲)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师:同学们可以再仔细阅读这段话,想想哪几个字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想念母亲。

(两个“频来入梦”)

师:如何理解“频来入梦”?(联系上下文。)

生:时常梦见祖国和母亲。(“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师:文中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a.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b.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c.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朗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d.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生:作者一个人孤身在德国生活,充满孤寂感,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就会想起在中国生活的情景,以及在中国的亲朋好友,心里就会高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从这段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师:“浓浓地糊在心头”中的“糊”字还可换成。同学们怎样理解“糊”的感觉?你们认为“糊”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可换成“粘”;“糊”说明感觉很强烈,耐人回味,用得好,因为“糊”字把体现了这种耐人回味的感觉,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师:从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5、抒发情感

师: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a.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b.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c.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d.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妙笔生花

大家也像作者一样,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心情。

(五)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两个母亲                    崇尚的敬意真挚爱慕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6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1911~)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自主学习】新课标第一网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zhì   ménglóng   bì  miǎn    qǐnbùānxí     shíbùxiàyàn

(     )  (        )   (       )   (         )     (            )

qīliáng    pín  fán    chónggāo    kějiànyìbān   zhōngtiānzhīhèn

(      ) (        )   (       )    (         )    (            )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                 ),一个是(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和同样(                     )。

(2)、我痛苦了几天,(                     ),(                         )

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                  )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练练测测】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zhì   ménglóng   bì  miǎn    qǐnbùānxí     shíbùxiàyàn

(     )  (        )   (       )   (         )     (            )

qīliáng    pín  fán    chónggāo    kějiànyìbān   zhōngtiānzhīhèn

(      ) (        )   (       )    (         )    (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   )真挚(   )凄凉(    )沉静(    )孤寂(   )朦胧(    )

3、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4、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这凄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蜜的“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7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两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课时二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t1:课文写了谁在怀念母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品味“我”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1)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重点词概括段意。(弃养、终天之恨)

(2)结合课文理解“终天之恨”的“恨”。(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是指作者因为失去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遗恨”,体会作者“以恨写爱”的表达方法。

t:你还从这段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遗恨?(读出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品味“我”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1)提问过渡

t: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祖国母亲”的?

(2)学生默读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日记”,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段品味。

3、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五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呢?

(2)学习《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追寻的梦是一个什么梦?

(3)介绍“季羡林”先生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留德十年》这本书。

(4)教师朗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读《我的中国心》

三、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彩色的翅膀》

3、比一比,组词

挚(   )频(   )凄(   )斑(  )篇(  )

掣(   )濒(   )萋(   )班(  )翩(  )

附板书: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同样)

生我的母亲   =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本设计用了近三课时才完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至于让学生“读文入境,批文入情”,我觉得这届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训练路要走。

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六篇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点,我似乎还未找到。这段时间的教学里,我总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总总问题。想想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他们这种语文能力的状态,我又能带他们跨多远呢?我心甚忧。(9月25日)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8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