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通用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通用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篇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质的              。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

二是说                                                                             。

因此,静止是       、       和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       、       和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             ,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教学过程】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这几副图片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学生举例说明:

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略)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学生思考: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体现的道理是: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

课堂演练1、2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

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2)特点不同:运动是:                       静止是: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                      。(举例说明)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

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思考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体现的道理是: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

体现的道理是:

②方法论要求:

◇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一方面,必须                                 。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知识疑点】

(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

(4)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该观点对吗?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

(5)规律有无好外之分?

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c)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3.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 a )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4.XX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c)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09江苏卷)《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d)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福建,36)XX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 a)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篇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过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在讲一二点的时候,分别举例来说明问题)

展示图片:列车上的动与静,从而过渡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要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静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                     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性质——基本不变

举例:课室中的黑板相对于讲台来说是静止的,但其实它是随着地球在不断的运动。

烧开水时的性质不变

两者关系——区别和联系

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教材p32:飞矢不动——飞箭在某一瞬间是静止的,分割成的无限个部分都是静止的,静加静等于静,所以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过渡)为什么水是往低处流而不往高处流?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除此之外:

① 规律的普遍性——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四季更替、潮汐现象、人类社会、人类认识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③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水力发电、潮汐发电

展示相关图片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过渡)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小结:三对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运动与规律

练习

板书设计: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含义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课后小结: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通用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众望高级中学 杨旭课题: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

  • 全国一等奖教案及点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

  • 第二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法指导】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3.2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能力目标:利...

  •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第2课时 课程导入制假售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劣质工程、偷税骗汇等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文化与生活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

  •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3.1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重点】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难点】①概念的内涵和...

  •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⑵...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