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相关教案 > 杂文收录 > 关于理想的课堂(通用4篇)

关于理想的课堂(通用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2

关于理想的课堂篇1

赣县储潭中学郯在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呢?

理想的课堂应是这样的: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以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理想的课堂也应是这样的: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上可能是愉悦、欢乐和合作的,也可能是紧张、沉默和不快的,“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理想的课堂还应是这样的:教学过程 中做到全员参与而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而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教师应尊重不同主体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也不必担心教案程序会打乱。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

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和谐积极的氛围。有的课堂如战场,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表达感受和展示学习成果。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喜欢上课。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是我最大的梦想。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将拾取两段留驻我心间、曾让我心动的课堂故事,来谈谈我的看法。y0

以情感激发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语文课堂才会扬起生命之帆。N+]z

2004年10月20日,那是一堂作文课。WAO#b

一上课,我就开始讲:“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面临的重大考验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中考”。“是啊,中考的好坏将决定你上哪一个类型的高中,关系重大啊!”我顿了一下,接着说:“两个星期后,就是运动会,既要练习个人项目,又要练习接力赛、方块队,真耽误时间啦,因此我建议,这次运动会,我们班弃权。”cC{Epa

同学们在短暂的沉默后,爆发了。“为什么不让我们去!”“为什么?”“其他班都去。”……H+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的同学站了起来,有的人敲打桌子,有的人满脸胀得通红,有的人趴在桌子上生气。这时,我及时将话语引入正题,对他们说道:“看来你们很难接受,那这样吧,我想知道你们的真实想法,大家都把理由写下来吧!”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上“为什么不让我们参加运动会”。EP]n#

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自己的怒气,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奋笔疾书,连班里语文最差的学生,都异常投入。a"}wod

一堂课下来,我收到了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有几篇作文稿纸上还有斑斑泪痕,真让我感动万分。qJk7&

或许我的做法有些残忍,但留我的却是不尽地思索。它告诉我,设计好教学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可以解决困扰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无趣的问题

情感的作用真是巨大啊!难怪古人说“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我想,非但作文,其实所有的语文课都应是情感的交流:当我讲到胡屠户前倨后恭时,他们就笑声琅琅;当我讲到镇关西仗势欺人时,他们就怒目圆睁;当我讲到“大江东去”时,他们就激情满怀;当我讲到“断肠人在天涯”时,他们就泪光莹莹……只有这样,以情感激发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课堂才会扬起生命之帆。]:`\

2003年5月13日,我上王愿坚的《七根火柴》。j.g<9

上课了,我指着大屏幕对大家说:“这就是取火用的火柴,一共六根,收藏在红军博物馆里,今天我特地请来了博物馆里最优秀的解说员,为大家介绍这六根火柴的经历。”讲到此处,同学们的掌声骤然响起,每个人都露出惊异、兴奋、期待的表情。接着课前准备好的一位同学走上前开始解说,“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红军博物馆……”\s(D

虽然不是真正的导游,但同学们相视一笑之后,依然很兴奋,很快进入情景。同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但却收到了与常规复述完全不同的效果。教学细节的处理真是一门学问啊!"

接下来,我设置了一个招聘现场,招聘导演和演员。我设置了三道考题让他们回答:①如果你是导演,你将怎样安排情节?②如果你是导演,你怎样设置环境?③如果你是导演,你将拍摄哪些特写镜头?$"

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我用欣赏的,满含笑意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他们。他们脸上流溢着红霞,眼眸中迸射出兴奋,神情中漫溢着自豪与满足。孩子们的想法真是百花齐放。最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平时从不答问的同学,居然也可以讲得头头是道,我的心不禁一颤:我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了。我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合作了,探究了,表达了,锻炼了。在这堂课结束时,我对同学们讲到“同学们,今天我明白了,课堂因你们而精彩!”wf[

的确,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但他们需要一个积聚力量的支点,需要一个释放激情、展现智慧的平台,我们教师要做的不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支点,设置一方平台吗?H

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要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化阅读,把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还给学生,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文本,优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必来所谓的启发,比如,“对吗?”,“有不同意见吗?”,如果老师不再问了,学生则意识到这是答案了。教师不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答案上来。

“能力”的泛泛含义,任何人都可以大发言论,但其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则不再是那么简单。不过其两点应该是被认同的,一是基础字词(包括古诗文背默);其二就是思考分析能力,在这部分中我们不该强调求同。因为分析能力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即学生是不是能积极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分析能力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提高并非取决于学生的一次或一时的分析正确与否,而在于学生能否这样坚持地思考分析,并形成习惯。如果我们只是用故有的答案来同时要求几十名学生一致,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这样训练下去,我们培养的只能是学生的思想的懒惰和记忆的疲劳,也许其中还包括信心的减弱。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学生角度而言,大量的时间不是用在思考、分析、创造、表达,与之相反,而是用于去理解甚至只是记忆别人的观点(当然,这种理解所包含的成分是以接受为前提,以记忆为目的,并以大量的考试为手段的过程)。比如,某某名篇的结构、段意、中心、修辞甚至于其中的字词的特定含义,这些内容的设计本是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因为考试,就不能不有标准答案,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便不得不被束缚,如此的恶性循环,就产生了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生的结果。

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在教师的心中,应削弱教案的权威性,提升它的随机性。要能抓住课堂的亮点,来个“趁热打铁”。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广阔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其实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 。只要我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就能使广大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而在教与学上收到优质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就能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新活力,实现理想的课堂。我想,只要我们用心领略,认真抓住教学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次不起眼的收获,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调动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美丽就会留在课堂,回味将永驻孩子心间。

05.4.15

关于理想的课堂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诠释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绎教育的理想。”

——薛法根

追寻理想的课堂——特级教师薛法根采访记

本刊记者 杨文华

薛法根的名字以前在报刊上经常见到: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XX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采访之前,心里不免臆测,这样的有知名度的特级教师总该有点名师的作派。可是,眼前的薛法根却与我想象中的出入很大,他总是谦和的笑着,说话也很随便,全没有的一点名师的架子。心里距离一下就拉近了,采访也似乎成了朋友之间的谈心。

走近薛法根,你还会发现,他是一个喜欢梦想的人,一直揣着梦想守望着语文教育的这片原野。他常说:“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他的心已不再年轻,生命也就失去了光泽。”对生活、对教育、对语文,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想的憧憬和行走的激情。在课堂里,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绎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教育故事,追寻着理想的语文课堂。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从教之初,与许多青年教师一样,薛法根一心想把语文课上出彩,在课堂教学上花了不少时间,可终究没有在“黑胡同”里摸到教学的门径。一次,著名特级教师庄杏珍老师到学校听青年教师的课,刚巧抽到了薛法根。当时他选上的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了给领导老师留一个好印象,他着实下了一番力气,查阅补充资料、设计电教媒体、推敲教学用语。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写一段对李大钊的学习感言,他生怕学生当堂写不好,就让学生连夜回家作些准备。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感言写得激情澎湃,教学似乎达到了高潮。谁知在他等待赞美的时候,老太太一针见血地刺破了这个课前的“小把戏”:这是在上课吗?上课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一瓢冷水浇得他无地自容,也浇得他如醍醐灌顶: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从此,薛法根老师拒绝虚假,走上了语文教学的正道。他说:“根治自身教学顽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专家面前真实地展露你存在的问题,请他们毫不留情地给你做思想内源的‘外科手术’,让你在‘痛苦’中脱胎换骨!”在课堂上,薛老师不仅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在专家、同行的帮助下不断获得提升,他也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勇于暴露学习中的不足,而后对症下药。他在《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中的朗读指导就是这样真切而又实在: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还没有读熟练的、没有读好的小节,再练习读一读。等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读这个小节,好吗?

生:(选择自己还没有读好的小节练习朗读)

师: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勇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谁愿意第一个成长?

生:我读第二小节。他跳到大树下问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啄木鸟说:“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你读得很通顺,别人也听得懂。如果你能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想再试一试吗?

生:想!(再读,仍然将“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读成“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将“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读成“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要改掉一个缺点真是不容易。你看,小青蛙叫啄木鸟什么?

生:叔叔。

师:假如老师就是啄木鸟,你来问我?

生: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众笑)

师:请你不要叫我的名字,好吗?

生:好!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真好!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现在,你再来读,一定能读正确!

生:(读正确了)

师:(高兴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一定要看仔细读。

师:对,这是读书的要领,你已经懂了!还有吗?

生:谢谢老师!(众笑)

师:你真有礼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快乐的。谁还愿意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形形式式的虚假繁荣,薛老师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那种省略复杂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那种用游离文本的煽情替代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失却了真实与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于是,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地倦殆了,我们的教师也慢慢地变得庸俗了,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丝毫没有了本真的激情与奔放。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有人格;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而真实,是衡量人品、课品的基本准绳!

简单也是一种境界

关于理想的课堂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0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学生的声音——《陈毅探母》。

教学内容

【感谢您浏览多学习!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多学习)网址是www.duoxuexi.com】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怎样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说“不”?

2.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多学习上该体现“现实主义”还是“人文主义”?

案例描述

左右为难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撞上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多学习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等等。这一切都让我对教书育人充满了思索。如何让只有六岁的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就成了大多数教师左右为难的一件事。

我知道陈毅”

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语文,校领导要来听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常规课《陈毅探母》,光那一叠的字卡和奖品就让我昨天忙到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长祝莹月带着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就绪,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们,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对陈毅了解多少?”这问题仿佛一滴水掉进了滚烫的油锅,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这势头让我感觉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误了主要任务,于是开始用眼神、手势来提醒他们:“就此算了吧!”可学生哪里顾得了我的想法。而我呢,为了贯彻“服务学生”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了一段段陈毅的简介。

“小大人”张紫贻说:“陈毅是四川人,是共产党员,当过副总理、外交官和上海市市长!”那口气得意得好像在说他爹。“大喇叭”李子晗说:“陈毅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是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文武全才’!”“小灵通”田萌甚至说:“我还知道他的一个小故事,想讲给大家听!”接着娓娓道来。我心中焦急万分,后悔不该布置收集陈毅资料的作业,看这情景,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小朋友们说的都是陈毅驰骋沙场的丰功伟绩,可你们知道吗?在家中,在年迈的母亲眼里,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我们来一起读课文吧!”我暗自叹了一口气——终于完成导入了。

我有不同意见”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孝顺”一词,“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谈谈你从哪里看出陈毅很孝顺?”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陈毅元帅非常担心母亲的健康,非常关心母亲的病情!”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小炮筒”田杨嚷开了:“我不同意!我有不同意见!”这叫我如何是好!“这冷水泼不得”,我这样告诉自己。只见田杨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陈毅一点也不担心母亲,图上画着他的表情是笑眯眯的,非常开心,他希望母亲生病。”在我想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竟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绊脚石,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张诗琪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陈毅元帅难得回家一次,见到母亲能不高兴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

接着,特有人情味的杨天硕也站起来为陈毅元帅打抱不平:“病人生病本来就很痛苦了,如果你多对她笑,就能让她忘掉痛苦,这样,病会好得快些。”我竖起一个大拇指夸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他满意地笑了。

我再看看田杨,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没有刚才那么咄咄逼人了。谁知他眼前一亮,又站起来发问了:“陈毅的母亲是装病!”这话把全班给怔住了。也许是田杨的再三刺激给了我灵感,我突然意识到这将是引导学生体会母子情深的切入口,于是追问道:“为什么?”“她也是笑眯眯的,一点也不像有病!”只见“评论家”张玄奥站起来反驳道:“母亲在病中没人照顾,看到儿子从老远赶回来看她,她能不开心地笑吗?”“插嘴王”胡成蹊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喊道:“妈妈想念儿子是人之常情,陈毅的母亲看到儿子,病就好了一半了,他就是妈妈的灵丹妙药!”我万万没想到这回胡成蹊插嘴插出了彩,“你真能理解妈妈的心情!”我微笑着表扬他,大家也都默默地点点头,田杨被说服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可我认为他更充实了。

书上错了!”

终于进入到最后一段的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巡视过程中,“个性派”胡睿佶突然拉住我衣袖说:“刘老师,书上错了!”我好奇地追问,只听他振振有词地说:“这里用‘你’太不尊重母亲了,应该用‘您’。”我望着书上陈毅说的那句“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意味深长地点点头,“有道理,我还想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自读结束后,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全班探讨,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委员蒙心田的话最有说服力:“‘您’是对长辈的称呼,这样能表达陈毅元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在大伙的意见达成一致之后,我大力表扬了这个敢于挑战书本的学生,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他得意地笑了,那是麦哲伦发现新大陆的欣喜表情。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铅笔,当堂把“你”改成“您”。在学生动笔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有的学生把这一段中所有的“你”都改成了“您”,包括陈毅母亲说的那句“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中的“你”。我立马又把这个“你”字提出来给大家讨论,反对的学生很多,理由也很充分,连一向害羞的张磊也艺高胆大起来:“长辈对晚辈说话时用‘你’,这里改成‘您’不是弄反了吗?那会闹笑话的。”看到他们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轻松自然了许多,学生们也在主动自觉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和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不!”

这节课上,我最担心的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焦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掐断这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儿童喜欢随心地去接受知识,这是他们的天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多学习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张一弛中牢牢把握住多学习的性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转载自好题网

【感谢您浏览多学习!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多学习)网址是www.duoxuexi.com】

关于理想的课堂篇4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学生的声音——《陈毅探母》。

教学内容

【感谢您浏览!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怎样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说“不”?

2.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多学习上该体现“现实主义”还是“人文主义”?

案例描述

左右为难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撞上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多学习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等等。这一切都让我对教书育人充满了思索。如何让只有六岁的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就成了大多数教师左右为难的一件事。

“我知道陈毅”

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语文,校领导要来听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常规课《陈毅探母》,光那一叠的字卡和奖品就让我昨天忙到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长祝莹月带着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就绪,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们,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对陈毅了解多少?”这问题仿佛一滴水掉进了滚烫的油锅,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这势头让我感觉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误了主要任务,于是开始用眼神、手势来提醒他们:“就此算了吧!”可学生哪里顾得了我的想法。而我呢,为了贯彻“服务学生”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了一段段陈毅的简介。

“小大人”张紫贻说:“陈毅是四川人,是共产党员,当过副总理、外交官和上海市市长!”那口气得意得好像在说他爹。“大喇叭”李子晗说:“陈毅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是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文武全才’!”“小灵通”田萌甚至说:“我还知道他的一个小故事,想讲给大家听!”接着娓娓道来。我心中焦急万分,后悔不该布置收集陈毅资料的作业,看这情景,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小朋友们说的都是陈毅驰骋沙场的丰功伟绩,可你们知道吗?在家中,在年迈的母亲眼里,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我们来一起读课文吧!”我暗自叹了一口气——终于完成导入了。

“我有不同意见”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孝顺”一词,“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谈谈你从哪里看出陈毅很孝顺?”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陈毅元帅非常担心母亲的健康,非常关心母亲的病情!”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小炮筒”田杨嚷开了:“我不同意!我有不同意见!”这叫我如何是好!“这冷水泼不得”,我这样告诉自己。只见田杨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陈毅一点也不担心母亲,图上画着他的表情是笑眯眯的,非常开心,他希望母亲生病。”在我想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竟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绊脚石,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张诗琪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陈毅元帅难得回家一次,见到母亲能不高兴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

接着,特有人情味的杨天硕也站起来为陈毅元帅打抱不平:“病人生病本来就很痛苦了,如果你多对她笑,就能让她忘掉痛苦,这样,病会好得快些。”我竖起一个大拇指夸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他满意地笑了。

我再看看田杨,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没有刚才那么咄咄逼人了。谁知他眼前一亮,又站起来发问了:“陈毅的母亲是装病!”这话把全班给怔住了。也许是田杨的再三刺激给了我灵感,我突然意识到这将是引导学生体会母子情深的切入口,于是追问道:“为什么?”“她也是笑眯眯的,一点也不像有病!”只见“评论家”张玄奥站起来反驳道:“母亲在病中没人照顾,看到儿子从老远赶回来看她,她能不开心地笑吗?”“插嘴王”胡成蹊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喊道:“妈妈想念儿子是人之常情,陈毅的母亲看到儿子,病就好了一半了,他就是妈妈的灵丹妙药!”我万万没想到这回胡成蹊插嘴插出了彩,“你真能理解妈妈的心情!”我微笑着表扬他,大家也都默默地点点头,田杨被说服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可我认为他更充实了。

“书上错了!”

终于进入到最后一段的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巡视过程中,“个性派”胡睿佶突然拉住我衣袖说:“刘老师,书上错了!”我好奇地追问,只听他振振有词地说:“这里用‘你’太不尊重母亲了,应该用‘您’。”我望着书上陈毅说的那句“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意味深长地点点头,“有道理,我还想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自读结束后,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全班探讨,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委员蒙心田的话最有说服力:“‘您’是对长辈的称呼,这样能表达陈毅元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在大伙的意见达成一致之后,我大力表扬了这个敢于挑战书本的学生,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他得意地笑了,那是麦哲伦发现新大陆的欣喜表情。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铅笔,当堂把“你”改成“您”。在学生动笔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有的学生把这一段中所有的“你”都改成了“您”,包括陈毅母亲说的那句“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中的“你”。我立马又把这个“你”字提出来给大家讨论,反对的学生很多,理由也很充分,连一向害羞的张磊也艺高胆大起来:“长辈对晚辈说话时用‘你’,这里改成‘您’不是弄反了吗?那会闹笑话的。”看到他们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轻松自然了许多,学生们也在主动自觉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和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不!”

这节课上,我最担心的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焦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掐断这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儿童喜欢随心地去接受知识,这是他们的天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多学习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张一弛中牢牢把握住多学习的性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关于理想的课堂(通用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

    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有感一、新语文课程标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 听到了美好的铃声

    新世纪之初,赶上了语文课改的浪潮,跻身全国38个实验区行列,率先品尝第一枚果实,自以为这是从教之幸,是教语文之幸。我...

  • 课程标准对话

    问: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这些规定体现了作文教学哪些新理念?答:最重要的一条,它要求作文教学注重发...

  • 如何说课1

  • 为古诗教学注入春风

    特级教师杜海平认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动用古诗情境再现教学法时,具体步骤如下。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为例。1.运...

  •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常言道“工夫在诗外”,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但是,盲目阅读功效甚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有效的课外...

  • 中学语文活动教学初探

    【内容提要】 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

  • 中学语文教学“说”的训练

  • 教你有效的阅读方法——怎样上好一堂阅读课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所以,关键...

  • 分组教学 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

  • 学会提问

    提问题,追问“为什么”,本来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又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鼓励学生提出问...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