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
(2)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3)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化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二、重点与难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从而使加深学生对概率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教学用具:投灯片
四、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1)集合有相等、包含关系,如{1,3}={3,1},{2,4}с{2,3,4,5}等;
(2)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1点},c2={出现2点},c3={出现1点或2点},c4={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师生共同讨论:观察上例,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吗?
2、 基本概念:(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见课本p115;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3、 例题分析: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 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 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互斥事件是指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事件,而对立事件是建立在互斥事件的基础上,两个事件中一个不发生,另一个必发生。
解:a与c互斥(不可能同时发生),b与c互斥,c与d互斥,c与d是对立事件(至少一个发生).
例2抛掷一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为“出现奇数点”,b为“出现偶数点”,已知p(a)=,p(b)=,求出“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
分析:抛掷骰子,事件“出现奇数点”和“出现偶数点”是彼此互斥的,可用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求解.
解:记“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为事件c,则c=a∪b,因为a、b是互斥事件,所以p(c)=p(a)+p(b)=+=1
答: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的概率为1
例3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材: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一册(P89--93)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在变式中,拓展提高;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
背景介绍本学期,我们二中八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渤海大学范文贵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改革尝试。范老师现正在华东师...
一、相关背景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实际上需要学...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不等式;(2)在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