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化学教案 > 高中化学教案 > 高三化学教案 > 氨 铵盐(通用13篇)

氨 铵盐(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6

氨铵盐篇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第12页 

氨铵盐篇2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巩固练习]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纯净物(非电解质)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微粒种类氨分子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主要性质不具有碱性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答案:C。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答案:A。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 (B)HCl、H2、N2 (C)HCl、CO2、CO(D)SO2、N2、CH4答案:C。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        (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        (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答案:C。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答案:(1)不能。(2)8cm。(3)1.2mL。

氨铵盐篇3

1-2-2  氨、铵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3)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铵离子的鉴定。[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二)ppt文件][巩固练习]1.四支试管分别充满O2、NO2、Cl2、NH3四种气体,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种液体的水槽中,发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充满Cl2的试管是( )。             答案:C。2.白色固体A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把A装入试管中充分加热,A全部消失,同时产生白烟和紫色蒸汽。将加热生成的烟气通过浓热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无色气体。将这无色气体通过硫酸溶液,无色气体明显减少,再将剩余的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产物生成水。由此上事实推知:   A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A受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答案:NH4I;2NH4I=2NH3+I2+H2。3.用一种白色固体A和一种黄色固体B做如下实验:①A与等物质的量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都能完全作用,依次生成有毒气体C和极易溶于水的气体D。②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E。E与C反应又生成B。③将D通入滴有石蕊的水中,溶液呈蓝色,再通入E,过量时溶液由蓝变红。④将E与空气混合通入装有催化剂的灼热的玻璃管,气体出口处有白雾生成。则(填化学式)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E是________。答案:A是NH4HS,B是S,C是H2S,D是NH3,E是SO2。4.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变化:(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3)鉴别物质F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答案:(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A是(NH4)2SO3,B是(NH4)2SO4,C是SO2,D是NH3,E是K2SO3,F是K2SO4。(2)K2SO3+Br2+H2O=K2SO4+2HBr。(3)F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可以加盐酸、BaCl2溶液来鉴别。

氨铵盐篇4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氨铵盐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或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和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课本二、三3、4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作制冷剂(3)制化肥(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2)装置(3)制取(4)检满(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氨铵盐篇5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或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1] [2] [3] 下一页  

氨铵盐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

(a)nh3、co、no (b)hcl、h2、n2 (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

(a)氨气液化为液氨        (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        (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氨铵盐篇7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氨 铵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或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和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 】课本二、三3、4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作制冷剂(3)制化肥(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2)装置(3)制取(4)检满(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氨铵盐篇8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

(A)NH3、CO、NO (B)HCl、H2、N2 (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

(A)氨气液化为液氨        (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        (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氨铵盐篇9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氨 铵盐(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

  •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

    碳的化学性质之二教学目标 1.认识金刚石、石墨及无定形碳由于组成元素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2.从碳原子的结构认识并...

  • 《乙醇 醋酸》教案(一)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教学难点 :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 :【讲解引...

  • 《乙醇 醋酸》教案(二)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酒精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重要应用。常识性介绍甲醇及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能力:培养学生...

  • 煤和石油 教案(一)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1、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2、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 煤和石油 教案(二)

    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

  •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和化学性质2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4掌握中...

  •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下载:)

  • 过滤和结晶 教案(一)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教学难点 :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教学过程 ...

  • 《过滤和结晶 》教案二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培...

  • 《钠》教学设计

    钠一、教学目的: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

  •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案一

    (下载:)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