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钱学森》 教学设计(通用17篇)

《钱学森》 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3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读准“恳”、“袒露”、“贡”、“劈波斩浪”等字词,理解文中重点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语言文字,体会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见“自学导航”。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可以尝试先学后教的原则,因此课前设置了自主预习的环节,采取“自学导航”的策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新知的认知、心理储备,“学教”统一,让学生把握目标,标注疑点。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班得瑞《追梦人》。

1.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2.导入:这首歌体现了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心系祖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就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3.你知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谁吗?(钱学森)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将由压力引起的学习障碍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在课开始时,设计“神奇的音乐”:播放一段与心跳节奏相符的音乐,让学生放松身心,倾听音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预习交流

1.师:昨天我们已经回家预习过了,请把你的收获和同伴分享一下,小组轻声地交流。

2.交流汇报:学生分小组共享预习收获。

a、本课有哪些难读、难写的生字词?

b、读了课文,钱学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小组汇报,展示自学的收获。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拳拳报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达到收获共享,目标:1.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感受钱学森拥有拳拳报国之心。

三、课间活动

做健脑操。

【设计意图:】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专注力,一旦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就要安排活动让学生放松,因此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阶段设计了健脑操,让学生在音乐中积极活动,通过交叉活动来调整学习状态。

四、探究新知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我们能够感受到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找一找,画一画,写一写。

(1)生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组际交流,教师点拨,配乐诵读

预设:

a.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b.“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c.“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

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总结板书:魂牵梦绕时刻不望日夜盼望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合作交流,启发引导,在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由拳拳报国心这个点,画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以“从哪儿体会到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2、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拳拳报国志。我们都被他的爱国情怀打动,让我们一起赞美他。(读“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漫漫的五年归国路,他是如何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我们留到下节课学习。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诵读导语,让教学走一个回环,为下节课学习做好激趣。

五、回顾总结

(一)冥想: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放松身心,让学生冥想,实现个性化记忆。

(二)画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人脑不同,导图不一,鼓励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个性化地表达收获。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爱国事迹。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品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准备

教学前在网上搜索《钱学森》一课的相关视频及课件资料,对其进行整理、筛选,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引入,奠定感情基调

多媒体播放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视频”

1.观看视频

2.寻找颁奖词中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钱学森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抓重点语句,研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抓重点语句,研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投影出示段落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指名学生读句子谈初读体会。

2.钱学森是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段话?

3.出示幻灯片(图片)战火纷飞中的祖国。

投影出示段落二:我们日夜盼望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投影出示段落三: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读句子谈初读体会。

2.读课文找相关句子。

3.学生谈观图后感受。

4.再读句子并谈此时的感受。

1.初读谈体会。

2.联系上下文解读重点文字“这一天”“很穷”

3.再读谈体会。

1.学生初读谈体会

2.解读“五个师”

3.交流资料体会钱学森的伟大价值。

感受钱学森心系祖国,为国家利益可抛却荣华富贵。

朗读由浅入深,阅读体验也由浅入深,感悟钱学森面对贫瘠的祖国不抛弃、不抱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情怀。

进一步认识钱学森,感悟他回国的艰难与报国之志的坚定。

学习文章中倒叙的写作手法

学习文章中倒叙的写作手法

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投影出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投影出示文章结尾。

2.播放音频文件《我的中国心》

3.指导学生齐读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初读并谈体会。

2.思考交流“按时间顺序第一自然段应放在文章结尾,为什么放在开头?”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倾听旋律。

齐读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白倒叙的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再一次体会钱学森拳拳爱国心,浓浓爱国情。

感受钱学森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升华情感进一步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钱学森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因为我是中国人

威武不能屈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加深学生对钱学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怀,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我们来共同欣赏吧。

2、课件播放,师有感情地朗读。

赶车,赶船,一回到故乡,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一扑进娘怀,就泪湿衣衫

留影,留连,一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归侨》作者:青勃)

3、师:诗中的人该是怎样的身份?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轻声齐读这首诗吧

是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旅居海外的华侨,总有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心,一腔汹涌澎湃的报国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钱学森》,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心灵相约吧。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最佳道路。现在,就请同学们细心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轻轻读几遍。(生读,画,再轻读。)

2.让我们和钱学森第一次心灵交流吧:

大屏幕出示:

尊敬的钱爷爷,美国留学期间,你的刻苦学习,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请问,你这样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善于读书的同学,你找到钱学森的回答吗?生答。

投影出示下面一段话: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让生齐读这句。

师: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

生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钱学森的这句话,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这两句话,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报国志!(板书:爱国)

钱学森说这句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谁能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

他(     )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指导朗读:能读出你的深情吗?

读到这儿你想到哪些成语?

所以,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当他踏上归途,在轮船中眺望即将祖国,他是多么希望——让生接读(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3.同学们,回到祖国,你知道这意味着他要放弃的是什么吗?善于读书的同学,谁能告诉我当时钱学森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怎样的?①他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②介绍冯•卡门: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被称为“现代宇航科技之父”“超音速飞行之父”。

③理解“最得意”“最得力”:由于当时中国贫穷、落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是被人瞧不起的。而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这两个“最”字,意味着——钱学森出类拔萃、异常勤奋,意味着——钱学森深受冯•卡门教授的器重,意味着——钱学森在冯•卡门教授身边前途无量。

所以当时的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幸福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

而他要回到祖国,就意味着他要放弃:一个词“富裕”。

选择意味着一种面对,他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善于发现的同学,谁能读书,告诉我?

生阅读书第4自然段。

生答:贫穷落后的祖国,不会有优厚的待遇,也不会有优越的工作条件。

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境况啊!我们暂且把目光向后移一移:

师:1964年,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啊,当时,我们的党和政府决定嘉奖科学家,同学们,你们猜猜,会奖励多少?

生:1000万。

师;若论贡献,真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你给的价的确物有所值,你知道重奖有功之臣,有魄力,有胆识。还有谁也来猜猜

生:1万。

师:呵呵,你能考虑当时国家的困难,能拿出这么多钱也算不易了是吧。

同学们,想知道奖励多少吗

师:100元。

师稍停,然后说,这,就是他们在祖国的待遇啊!尽管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厚的待遇,拥有——富裕的生活,拥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拥有——恩师的器重,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齐读句一,于是钱学森放弃了——,毅然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齐读。

6)在这么优越的条件面前,钱学森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意,这就是——富贵不能淫(板书)

淫,迷惑的意思。

过渡: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一心想回到祖国去。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这种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起来。

4。让我们和钱学森进行第二次心灵对话吧大屏幕投影:

钱学森,祖国刚解放,回到祖国,你不会有优厚的待遇,更重要的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不会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给您,这样搞科研会遇到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啊。你还是别回去了,通过其他方式为祖国做贡献吧。

钱学森怎么回答我们呢?

生答。

投影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大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自由读读这句话,再圈圈画画,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爱国之情。

“日夜盼望”: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

“终于”:钱学森盼望新中国成立已经很久了,他等待回国施展抱负已经很久了。

“应当”:应当是什么意思?(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应当”这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这就是他,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流露。正因为我们日夜盼望着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正因为祖国现在很穷,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中秋之夜和留学生们一起时说的)。

是啊,当时,有些留学生这样劝他,他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再读一读,品味一下:

假如你是钱学森,你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激动、坚决、慷慨激昂)

指导朗读:恩,钱学森的内心如波涛难平啊!谁来读好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指名读。

1是呀,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钱学森这时候回去搞科研,不是只怕有困难,而是一定有困难。然而钱学森却诚恳地说——齐读句二

2他的这份爱国情并没有祖国贫贱而动摇,这就是——贫贱不能移(板书)

三、既然你那么想念祖国,祖国也是那么需要你,钱学森,你赶快回来吧。会那么容易吗,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从哪知道的,请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告诉我。

投影出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善于感悟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

生:敌人肯定不让他回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太重要了,一个人抵的上五个师。

师:一个师有多少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外书。

师:你能处处留心,很好的习惯。师是军队的一种建制,古代和现代,以及国家之间的人数都不尽相同。我查过资料,美国的一个师,人数是一万七千左右,那五个呢?

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所以,那个美国军官后来还有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去。

善于想象的同学,你猜测一下,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

师总结: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他们会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出示资料),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的恼火,明里暗里对钱学森进行迫害。后来还卑鄙地找了个借口把钱学森抓了起来。

让我们和钱学森进行第三次心灵对话吧,此时的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他对自己说:

——————————————————————————————————————————

当祖国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总理马上和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经过五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从美国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这一等,就是五年啊,这五年的漫长等待,对一心回国得钱学森来说,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倍受煎熬,望眼欲穿啊

可是,为了生命中最深情的回归,虽然这五年钱学森饱受迫害,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这就叫——威武不能屈(板书)

师述:五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他深情地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出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引读)生: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四、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师讲述:钱学森那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拳拳的报国壮志深深鼓舞了我们。他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07年他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出示颁奖词)这时对他的评价,齐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科学巨匠,却于今年的10月31日8时与世长辞了。他的离世,举国皆哀,为失去这样一位品性高尚的科学伟人而痛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1月6日,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前去吊唁的人群数不胜数!人们不光敬佩他为国作出的杰出贡献,更敬仰他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感。

同学们,钱学森的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志,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好多象他一样的人,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全世界海外华人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听听吧。(播放《我的中国心》,学生倾听)

大屏幕投影钱学森各个时期图片资料(追悼会)。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把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话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永记心中。(出示)

(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2)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3)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我们的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五、布置作业:(出示)

板书 钱学森

(爱国)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记叙的是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怎样克服种种阻挠坚持要回到祖国,并决心用自己的专长来建设祖国的,要求学生从中体会到他强烈而又真挚的爱国之情。学生着重要通过各种课外资料来理解钱学森的事迹,从而体会到他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展开讨论,钱学森是怎样冲破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的。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4.进行写话的训练,使读、说、写在课堂上合为一体。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本节课上,紧紧抓住这两点来组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设计思路:

抓住课文中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自己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课内补充的阅读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教师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钱学森。

2.复习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指读、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钱学森爷爷有哪些了解呢?(指说)

(教学设想: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词语的学习和对钱学森有个整体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过渡:的确,钱学森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的许多事迹都让我们为之动容。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自己受到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2.生自读感悟,师巡视。

3.把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教学设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学习、交流,为下面的学习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划出了钱学森爷爷说的两段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2.投影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3.仔细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联系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①这句话浅学森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②钱学森是怎么做的?

③钱学森这样做是为什么?

板书:身在异国 心系祖国

4.大家理解得都不错,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或者读给同桌听听,互相评点评点。指读、评价。齐读。

(教学设想:学习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是一个重点,这里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

5.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爷爷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起来。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到?请大家反复地读一读3—4自然段话,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6.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祖国新生 急盼归国

7.说得多好啊,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爷爷在说这些话时语气十分坚定、诚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浅学森说的第二段话体会体会。课件出示有关句子并加上重点号。

(教学设想:有了的学习,这里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做到读、悟、读。)     

8.有一位美国海军对钱学森有很高的评价,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出示句子品读体会五个师、浅学森归国的重大意义)。

9.可是,野蛮的美国人怎么肯轻易地放走这样一位高科技的人才呢?他们想尽办法来阻挠他。课件出示“补充阅读材料”,请大家读一读,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吗?

(虽然外国人横加阻拦,但钱学森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早日回国,让人非常感动。)

板书:克服阻挠 踏上归程

(教学设想:通过“补充阅读材料”的阅读,让学生理解钱学森是怎样克服困难回国的,体会其的爱国热情,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10.正因为他的诚恳和坚定,在他的努力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一段?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读;

②指读;

③评议,“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读出钱学森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盼望早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的迫切心境;

④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⑤理解倒叙的写法。

(教学设想: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是为习作服务。根据课文的内容,教给学生倒叙的写作方法。)

11.回国后,钱学森爷爷尽心尽力为祖国人民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2.课件示钱学森回国后所做的贡献:中国导弹之父

板书:卓越贡献 高度赞誉

(教学设想: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钱学森为祖国所作的伟大的贡献。)

(三)拓展交流:

此刻,你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钱爷爷说吧,把它写在书上。课件出示写话训练:你想对钱爷爷说些什么。

(教学设想: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他那真挚的爱国之情,其实,在我们祖国发展的历史上,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赤子还有很多,他们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资料,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四、课外作业:

小练笔: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以《浅学森》为题写一篇简短的人物介绍。

(教学设想:通过人物介绍的写作,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把课外与课内的知识相结合。)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我们来共同欣赏吧。课件播放,师有感情地朗读。(《归侨》作者:青勃)

2、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轻声齐读这首诗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

3、是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旅居海外的华侨,总有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心,一腔汹涌澎湃的报国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钱学森》,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心灵相约吧。

二、默读课文,划出感动的语句,写阅读感受。

指名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在最佳道路。现在,就请同学们细心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轻轻读几遍。

生读,画,再轻读。

2.让我们和钱学森第一次心灵交流吧:

大屏幕出示:

尊敬的钱爷爷,美国留学期间,你的刻苦学习,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请问,你这样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善于读书的同学,你找到钱学森的回答吗?生答。

投影出示下面一段话: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让生齐读这句画。

师: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

生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钱学森的这句话,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这两句话,都表现了——---强烈的报国心!

钱学森说这句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谁能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所以,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当他踏上归途,在轮船中眺望即将祖国,他是多么希望——让生接读(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板书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3.同学们,回到祖国,你知道这意味着他要放弃的是什么吗?善于读书的同学,谁能告诉我?

(优厚的待遇,幸福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

选择意味着一种面对,他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善于发现的同学,谁能读书,告诉我?

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境况啊!老师搜集了一个资料:大屏幕投影:(补充资料)

1951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邹承鲁毅然告别妻子,回到新中国.可是,1970年其师兄施密斯教授带美国科学家代表团来访时,看到的是根本没有实验室,瓶里装的全都是水而做假实验.其师兄说;我进了你的实验室就看出你什么都没干.就是在如此困境下,邹承鲁却和同事们创造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辉煌奇迹.

师;这就是我们可敬的科学家,这就是当时的工作条件。

师:1964年,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啊,当时,我们的党和政府决定嘉奖科学家,同学们,你们猜猜,会奖励多少?

4、让我们和钱学森进行第二次心灵对话吧大屏幕投影:

钱学森,祖国刚解放,回到祖国,你不会有优厚的待遇,更重要的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不会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给您,这样搞科研会遇到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啊。你还是别回去了,通过其他方式为祖国做贡献吧。

钱学森怎么回答我们呢?

生答。

投影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大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师生共同有感情的读。

那个夜晚,是一个月圆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和留学生们还会想念亲人,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知道?

生答。

对父母的思念,报效祖国的深情,无时不牵动着钱学森,所以,当他踏上归途,在轮船甲板眺望,他是多么希望——让生接读(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让生再次充满感情的接读。

板书:赤子情深报效祖国

5.既然父母那么想你,祖国那么需要你,钱学森,你赶快回来吧。会那么容易吗,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从哪知道的,请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告诉我。

生答

投影出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善于感悟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

师:师是军队的一种建制,古代和现代,以及国家之间的人数都不尽相同。我查过资料,美国的一个师,人数是一万七千左右,那五个呢?

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所以,那个美国军官后来还有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去。

善于想象的同学,你猜测一下,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师总结

6.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他们会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的恼火,明里暗里对钱学森进行迫害。后来还卑鄙地找了个借口把钱学森抓了起来。当祖国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总理马上和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经过五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从美国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宁可把他同学们,钱学森这一等,就是五年啊,这五年的漫长等待,对一心回国得钱学森来说,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倍受煎熬,望眼欲穿啊

让我们和钱学森进行第三次心灵对话吧,此时的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他对自己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当他乘船归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师再次引读:生: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板书:百般磨难终回祖国

7.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师板书:导弹之父贡献卓越

同学们,钱学森的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志,感动无数中国人。斯人已逝,让我们去读读他的故事,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3、练习想象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钱学森为什么要出国又回国。难点: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个性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森(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1935年出国留学,却又在1955年有重新回国,他为什么出国?又为什么回国呢?(板书:出国、回国)

3、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观其行”。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用上自己喜欢的符号,从钱学森说的话中去找到答案。

二、学生快速地浏览全文,划出钱学森所说的两句话,交流。

三、精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

1、钱学森说的这两句话简单而朴实,有非常重要,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两句话,(出示自读要求)

2、学生围绕要求展开自学

3、交流句一

媒体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指名读,交流。

2)补充资料:钱学森做任何事都是为报效祖国作准备,正如他在1935年离开祖国时,他就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正因为钱学森心系祖国,所以他这样说——齐读句一

3)言为心声,那么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段话,当时他在美国的生活、工作、事业分别是怎么样的?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的第2自然段,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划下来。

4)我们来交流一下

a、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①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

②你能想象他在美国有哪些富裕的生活?(汽车、洋房、钱财……)

③这就是一个词富裕

④可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也用一个词贫穷

⑤但是钱学森放弃了——,毅然他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齐读句一。

b、他在美国的生活是富裕的,那么在美国的工作条件怎样呢?

①书上用了一个词优越

②你又能想象他工作时又有哪些优越的条件?(一流的实验室、先进的实验器材、与同行一起研究的氛围……)

③而此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与优越相对应就是简陋。

④但是钱学森放弃了——,毅然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齐读句一。

c、他在美国能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都是因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从哪里看出他事业是成功的?

①他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②介绍冯·卡门: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被称为“现代宇航科技之父”“超音速飞行之父”。

③理解“最得意”“最得力”:由于当时中国贫穷、落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是被人瞧不起的。而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这两个“最”字,意味着——钱学森出类拔萃、异常勤奋,意味着——钱学森深受冯·卡门教授的器重,意味着——钱学森在冯·卡门教授身边前途无量。

④但是钱学森放弃了——,毅然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齐读句一。

5)尽管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厚的待遇,拥有——富裕的生活,拥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拥有——恩师的器重,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齐读句一

6)根据说话的内容想象一下,钱学森当时会怎样说这句话?

媒体出示:他(        )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可以加入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齐读这句话

7)小结:他出国就是为了回国,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中国人。”

4、过渡: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一心想回到祖国去。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这种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起来。

5、交流句二

媒体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自由读读这句话,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爱国之情。

“日夜盼望”: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

“终于”:钱学森盼望新中国成立已经很久了,他等待回国施展抱负已经很久了。

“应当”:应当是什么意思?(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应当”这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这就是他,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流露。

2)诚恳是什么意思?用拆词法来理解。谁来诚恳地读好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指名读、齐读。

3)、钱学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留学生是怎样劝说的?指名读一读

①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什么情况?

是呀,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钱学森这时候回去搞科研,不是只怕有困难,而是一定有困难。然而钱学森却诚恳地说——齐读句二

②如果你是当时在场的留学生,听了钱学森的话,你还劝他留下来吗?你会回去吗?为什么?(据资料记载,跟钱学森一起回国的有三十多位留学生。)

③他的这份爱国情并没有因为祖国贫穷而动摇,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中国人。”

四、学习五、六自然段

过渡:回国对于一般的留学生来说,可能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钱学森呢?容易吗?默读五、六自然段,找一找从哪里看出钱学森回国的艰难?

出示句三: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①从美国将领的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你知道一个师有多少人吗?猜猜看。

③我来告诉你们吧,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相当于多少人?

④是呀,钱学森一个人可以抵得上25000人—50000人啊!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你们说,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⑤就是这样一个人,海军将领能放他吗?美国能放他吗?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绝)那么,美国会怎样把他留下来呢?

⑥介绍当时背景。

⑦五年,整整262,8000分钟啊,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于一心想回国的钱学森来说可真是——(度日如年、望眼欲穿、倍受煎熬……)

⑧可是,为了生命中最深情的回归,虽然这五年钱学森饱受迫害,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中国人。”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五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最能概括钱学森对祖国的日思夜想——同学们一起说(魂牵梦绕)

2、一个专注的眺望,一个刻意的屈指一算,一个发自内心的希望,无不体现着魂牵梦绕,大声地读课文。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3、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一小节应放在哪里?为什么放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倒叙的写法,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钱学森回国后,正如他说的那样,——引读最后一段

2、他作出了怎样“卓越”的贡献呢?

媒体出示(钱学森的贡献)

这么多巨大的贡献,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做——“卓越”!

3、对于这些卓越的贡献,钱学森自己是怎么看的呢?(点击出示钱老名言)

4、课文学到这儿,你最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什么呢?(练习说话、写话)

5、钱学森爷爷还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想听听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委员会对钱学森的评价吗?

七、总结全课

八、作业

1、写一段你最想对钱学森爷爷说的话。

2、仿照“作家卡片——巴金”,根据今天的学习和你所搜集的资料,写一写“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板书设计:

出国

钱学森我是中国人

回国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7

教学设计内容反 思19、钱学森备课:朱红娟复备:殷明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课前先学:了解钱学森为科学作出的伟大贡献。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出示有关资料)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钱学森学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1、 初读课文。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检查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2、读课文。(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2)检查效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3、默读课文。(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2)检查讨论。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分段,理清课文脉胳。一(1)二(2)三(3~4)四(5~6)五(7)三、分段读课文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3、学生描红。五、布置作业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袒露(lùlòu)卓越(zhuózhuō)运载(zàìzǎi)一望无垠(yínyíng)魂牵梦绕(ràorǎo)一艘轮船(sōushōu)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二)读文悟情。1、二十多年的回国路,钱学森踏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让人读来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两句话,细细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学习钱学森说的两段话。)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无论…都…不仅…而且…      是…不是…       如果…就…(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1)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2)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3)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4)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    走向    ……5)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6、同时出示两段话,教师小结。学生齐声朗读两段话。7、学习第五小节。(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1955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就更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3)读后交流感受。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这他呢?(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想象拓展。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情朗读第一小节。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3、写完交流。(四)课后延伸。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五、作业: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记忆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们没有记忆力,(     )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记忆力()生来就有的,()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在正常的教学影响下培养起来的。 板书设计:                                 抵挡物质诱惑钱学森 不嫌祖国贫穷       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教学后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能“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问:“读了课文,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了很多如:“钱学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想回国,为什么到1955年9月17日才踏上归国的航程?”等等,我让学生回去收集资料,或查书籍或上网,抽空交流。当我用思品课交流时,学生读了很多资料,我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这一项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上课检查。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意思。2、 交流3、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课上解决。                       这部分内容调至第一课时讲解 讲解:第一自然段是用倒叙的方法写的。                                                           改为1、 书后练习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2、 书后练习4。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8

19钱学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

2、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

教学用具: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出示有关资料)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学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效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一(1)二(2)三(3~4)四(5~6)五(7)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情感。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投影显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2、精读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投影显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诵读中领悟,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

②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知道他在美国发愤攻读,是要将来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③朗读加深理解。

(3)小结。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怎样,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感悟。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勉励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①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③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怎机关报思想感情?(引导生从读中全会主人公对祖国的眷念、热爱。)

(4)感情朗读。

(5)小结。

4、精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

三、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什么?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2、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归国了。那么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超出一般)

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引导学生理解钱学森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能明白“中国导弹之父”这一高度评价的内涵。)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读,加以体会。

板书:

19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在归国的巨轮上(倒叙)

1934年赴美留学

1949年中秋之夜袒露心迹:早日回到祖国

1955年9月17日踏上归国航程

回国后“中国导弹之父”

教学后记: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9

一、播放短片,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观看钱学森的影片。

看完短片,我发现同学们深情凝重,目光中饱含着敬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就要了解人物的品格特点,谁来回忆一下课文写了钱学森是一位怎样的人?(爱国)

那么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向我们传递爱国之情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语言,同时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出示提示:

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勾画出能体现钱学森爱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在旁边简要写写体会。

3.小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互相帮助。

(教师巡视,发现好的典型奖励小红旗)

三、交流汇报,精读品悟

1.汇报一:“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归国心切。

2.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是啊,就像你所说,一别就是20年,今天终于回来了,心情怎能不激动,怎能不迫切?谁有信心把这种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吗?

在读的时候哪些词语应该注意?(火箭的舱壁)

3.汇报二“钱学森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国留学……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条件那么好,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他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其他同学补充。

4.我们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的境况,那时还没有解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度贫困,然而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你们看这是他当时的办公室,(出示图片)舒适,宽敞,书籍、资料俱全,而钱老回来后的办公桌

《钱学森》 教学设计(通用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