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过万重山漫想(精选12篇)

过万重山漫想(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过万重山漫想篇1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

    二、教学新课

    (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

    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

    (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

    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

    (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

    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

    (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3.作者想象展翅,神思飞越,如何思古论今,展望未来?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追溯到远古,想到许许多多“第一个”,再回归现实,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行文扣住,想象丰富奇幻,思路活泼开阔。

   (四)分析课文第19自然段,这一段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虽然很短,但有问题思考,可反复体味。

    1.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通过自身在事业上的体验,他能想象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而今日穿过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2.文章以“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由此,教师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出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加以理解。

    (五)领会文章主旨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争做无数的第一个。)

    

    三、布置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有感

[1]

过万重山漫想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1、 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课时

一、题解:

1、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   “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1、   词语积累:

词藻 连绵 耸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无恙

摧山坼地 转瞬即逝

2、   正音:

夔门kuí 耸峙 zhì   攲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āo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翎líng   端倪nì

3、   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

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

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

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

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

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

第一个股市开业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

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

所见――奇、险

所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1、 久远的年代2、简陋的工具3、 外界的干扰4、 认识的局限       收获——无数个第一个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5、6两节连贯、自然。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五、布置作业 

1、 熟悉生字、词

2、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③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为什么?

④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⑥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⑦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⑧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3段)。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五、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4、15段)。

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

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胜利的喜悦,他为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开拓三峡通道而自豪而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灿烂未来的喜悦。

六、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七、布置作业 

1、 做课后练习。

2、 围绕“第一个”写一篇赞美“第一个”的杂感。

补充词语解释:

1、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2、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3、耸峙:高耸矗立。

4、啃噬kěnniè:①啃。马蜂啃啮花叶。②比喻折磨。这巨大的悲痛在啃啮着她的心。

5、端倪:①事情的头绪迹象。②边际。

6、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指远古时代。

7、混沌:①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②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③糊涂(常用来骂人)。

8、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9、无恙:①无灾祸。②平安;没有疾病。

10、摧山坼地:形容山倒塌、崩裂。

11、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过万重山漫想篇3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

二、教学新课

(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

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

(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

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

(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

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

(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3.作者想象展翅,神思飞越,如何思古论今,展望未来?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追溯到远古,想到许许多多“第一个”,再回归现实,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行文扣住,想象丰富奇幻,思路活泼开阔。

(四)分析课文第19自然段,这一段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虽然很短,但有问题思考,可反复体味。

1.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通过自身在事业上的体验,他能想象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而今日穿过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2.文章以“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由此,教师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出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加以理解。

(五)领会文章主旨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争做无数的第一个。)

三、布置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有感

过万重山漫想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开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2.学习本文运用联想以开阔思路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字词预习:

夔kuí门   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耸峙zhì   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黯àn然    阴暗的样子。

怯qiè弱   胆小软弱。

船篙gāo   用竹竿或杉木条等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欹qī侧   倾斜。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   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啃噬shì   一点点地咬、吞。

摧山坼chè地   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胯kuà   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抟tuán   盘旋。

端睨ní   事情的头绪。

翎líng毛   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suì   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船舷xián   船两侧的边沿。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到。

2.导入  

①唐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表达遇赦经三峡东归的欣喜。

②题解:

作者:刘征,原名刘国正,当代诗人、作家和教育家。

标题:,“过”是线索,体现空间切换;“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万重山”指坐船穿行长江三峡经过崇山峻岭。“漫想”指不受拘束地畅想,作者思路纵贯古今,可谓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3.多媒体课件演示:(三峡风光图片等)

4.思考:

①漫想的起点?漫想的终点?漫想的思路?漫想的核心?

②我看联想(由本文谈开去)。

5.点评:

起点——夔门;终点——船穿过三峡。

核心——“第一个”精神。

思路——理出关键句法:

主旨(神):

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

联想(形):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大禹——《禹贡》——《巴船下峡图》——独木船

△再想下去

在他之前——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独木船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庄子——历史——第一个——千百年后

△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断定——眺望

6.齐声朗读写景部分

想像一下三峡雄、奇、险的万重山。读后,可由到过三峡的同学谈经历。

7.结语:

关于思路及主旨: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开篇,以“天问”式发疑,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由是,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追求。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难以计数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开创者,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这样看来,作者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关于课文结尾:最后两段,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自有一种经历亢奋之后归于沉寂的情绪潜滋暗长,在穿过三峡之后久久不能抚平。

关于文章包含着的一个哲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8.补充作业 :

写一篇百字短文,谈联想。

9.教学后记:

[1]

过万重山漫想篇5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导语 (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音。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六、小结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板书设计 ]  过      夔门                                     船过三峡  万  重      两岸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山                        无数个第一人               回到  漫                 联想  千百年后人们崇敬               眼前  想                        我们的精神         奇景                                          (喜悦)        (艰险)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家教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去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妈妈,我要坐碰碰车。”明明扯着她。“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狠劲一撞,人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明明很乖,[甲]。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地动物,要孩子千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此蛇呀狼呀等恶毒地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点痴相。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                                                             (胡冬梅《家教》)下面三个短语时分别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①就禁不住点头。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③虽然目光留恋,但是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甲处填____________,乙处填_______________,丙处填_______________。答案:③①②

过万重山漫想篇6

教学目的

1.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学习用联想、想象拓宽写作思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力;

3.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勇当“第一个”。

教学设想

以作者的联想与想象、首创精神为重点,以开发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为难点,以思路为点拨教学的“引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式点拨

1.文题“过万重山漫想”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提示:a文题揭示了写作内容,同时也交代了缘起。

b.万重山:万重群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文题中关键词语是什么?

提示:“漫想”。漫:本义不受约束,随便。作者这里所想是否散漫无约束?(埋下伏笔,第三步解答)。想:游览中所感所想。

(二)研究性、鉴赏性点拨

1.船过夔门后面对浩瀚的时空,作者是怎样开始打开想象之门、展开联想的翅膀的?

找出第一段中与文章思路有关的关键词语、句子:……第一次穿过三峡……

第二段中概括景物特点:“落”“狭小”“狂暴”“神奇”——险、奇

面对景物,作者心理活动是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头脑里一无所有”,“……空白,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这种以设问|、疑问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习。

2.这种漫想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联想?

提示:相关联想。(由三峡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3.作者接下来又连续四次进行了联想,分别是什么?这些引出想象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时间、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所遇的外界舆论阻力,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

都使用了由疑问引出想象的方法。

4.在这之后,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宕开的?

提示: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联想到历史前进过程中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至此文章思路再一次宕开,进入一个更宽更阔的境地。

5.作者的思路之波是不是一直发往过去?

提示:不是,“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表明漫想由古入今,引出葛洲坝工地。而且又向未来发射,“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放眼未来看今天:“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又是对今天的超越。”

6.文章是怎样收尾的?收尾写景有什么特殊作用?

提示: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收束全文,抒发穿过三峡时精神上的喜悦。点拨学生抓关键词语:“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文章开头第二段呼应;浅层次描写作者穿过三峡后所见到的景物,实则深层次象征人生事业途中穿过“三峡”后所达到的开阔、平旷的境界与胸襟;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反馈性点拨

1.这篇文章之“想”过于散、漫,没有一根红线贯穿统一它,对此同学们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漫”而不散,一根红线即“一种精神”“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2.主旨总结: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段落:“抖掉昨天的恶梦”“在新长征中”“行程是艰险的,……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及写作时间:文末“1980年12月”,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借过万重山所想,大力讴歌、倡导首创精神,讴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鼓励人们勇于做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个”,从而使改革开放事业“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四)迁移性点拨

结合本文,完成口头作文《我对着长江沉思》,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1]

过万重山漫想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课时

一、题解: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词语积累:

词藻 连绵 耸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无恙

摧山坼地 转瞬即逝

正音:

夔门kuí 耸峙 zhì   攲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āo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翎líng   端倪nì

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

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

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

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

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

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

第一个股市开业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

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

所见――奇、险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所想――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5、6两节连贯、自然。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五、布置作业 

熟悉生字、词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③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为什么?

④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⑥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⑦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⑧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3段)。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1] [2] 下一页  

过万重山漫想篇8

【教学目的】

1、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3、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三峡,是我国名山大川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她那神奇险峻的景物,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曾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喜悦之情:毛泽东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的杰出成就。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来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领略那奇美的景观。(有条件可看教学录象)

二、明确教学目标 [投影]

1、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

过万重山漫想(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锦瑟》教案(精选4篇)

    《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 11 鸿门宴(精选13篇)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精选13篇)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 《落日》教案(通用4篇)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 《石钟山记》学案(精选14篇)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 《赤壁赋》课堂教学(精选12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通用16篇)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4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 《滕王阁序》学案(通用16篇)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6篇)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通用1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 3.1想北平 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