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
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
(出示幻灯片)请看: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
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
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逝世情况(1)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科学家
对于 发现剩余价值 (4)(思想家)
历史科学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5)理论 驱逐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6) 敌人诽谤
(伟大贡献)对于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 诅咒
(2) 无产阶级 (7)革命家-影响 尊敬
组织革命(创立工人协会)实践 人民爱戴
三、悼念、信念、赞颂(9) (8) 悼念
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板书所说的答案,见上)
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
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5、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
6、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影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人民:尊敬爱戴悼念
[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
四、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
1、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
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见书)
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
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二、2)
[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
严谨,浑然天成。
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
下课。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
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
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贡献地位(第2至8段);深远影响(第9段)
(3)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科学理论贡献
总说分说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革命实践贡献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
1、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2、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如有,是何深意?
3、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讳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3)、小结该段: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二>、第二段: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对于对于、损失、空白这几个关键词
语。
(2)、讨论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缩句,找出主干。(逝世是损失)
2、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抓住关键词,深入分析: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4)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悼词的文体特点,初步理清了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语,修辞方法、长句的分析,详细了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述。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给我们树立了楷模;文中那哀悼痛惜,无限崇敬之情,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1)课内练习(出示投影)
1、巩固训练:填空。
2、延伸训练: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2)课外作业:
1、预习下文,看第二部分的分说各说了哪些成就贡献?
2、第三段是由一个长句子构成的,是单句还是复句?尝试分析。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地点:安乐椅(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痛惜崇敬)
损失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深远影响)
空白科学理论
备课小结:
文字,是多么美,多么精致可爱的精灵啊!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可阅读教学中,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这一浅表的实在的东西出发,来推究作家的本心,体会那抽象的妙境,是可谓须深入浅出了。而教师备课,亦即寻求一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的途径。于是,这条路平坦或坎坷,就看你,教师,领路者的素质与勤奋了。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4.掌握几个重要词语。 教学重点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约2分半钟)。 【录音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那时候,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非常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因而称为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在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他上学时学习很努力,中学毕业的绝大多数课程获得了优异成绩。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崇高理想,在中学毕业的作文中就表示,今后要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不久,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来,马克思因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德国的专制政府,被迫离开德国,移居到法国的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且同许多革命者建设了联系。那时候,他精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厅。马克思在他旅居英国的34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藏书,对历史,对哲学,对资本主义作了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剖析,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著名的《共产党宣传》和《资本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安葬在这座公墓内,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给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从此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关于文体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三、有关悼词写作的基本结构(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 1.交代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情况。 2.简述死者生平。 3.评述死者的主要功绩或优秀品质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寄托哀思,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强调:悼词写作有以上要件,但主体内容在第3部分:对死者功绩、品质及影响的评述。 四、参照上述结构,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否与上略同 明确: 1.简述马克思的逝世经过(第1自然段) 2.概述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第2自然段) 3.评赞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3~8自然段) 4.寄托哀思,表达伤痛之意(第9两自然段) 五、与基本结构相比,本文少了哪一部分?多了哪一部分? 明确:少了介绍死者的基本情况,多了概述死者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 原因推测:①因为本文是恩格斯在葬礼上的讲话,前来悼念的人应该是熟知马克思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人物,恩格斯觉得无须在此作太多的关于生平的介绍;②马克思是一个影响世界思想体系的顶峰级人物,他的去世更多是为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恩格斯要提前加以强调;③本文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悼词。即使是,其基本结构也不是僵死的束缚,应该允许讲话人因为对象和场景的不同作必要的改变。 六、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要词语,并在课后认真掌握。 七、解析课文第1自然段。 1.感受语言。文章第1自然段应该怎样读才更准确、得体?师生配合完成。 明确:低沉,缓慢,充满伤痛之情。 2.体味准确、艺术的语言表达。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旨在让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可结合课后练习二完成) 八、简析第2自然段:马克思去世后带来的巨大损失。 1.两大方面: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2.两个词语:空白 九、自读课文,尽量读出深沉、凝重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一、简析3~8自然段各段之间严密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掌握)。 二、讲析课文3~8自然段,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1.对哲学、经济学的贡献(重点解析) ●两大发现:①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发现所具有的社会: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了工人阶级对自己遭受剥削、压迫的认识问题,使他们懂得为生存而斗争。 ②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工人们找到了同资本家进行坚定斗争的最充分的理由。 2.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不是“浅尝辄止”;总是“衷心喜悦” 3.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主要贡献)。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②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 ①“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②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四、关于第3自然段中“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一句的理解和句中“从而”一词的辩正。 资料:张日昌《浅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从而”》。 基本结论:“从而”处翻译有误,其意应为“和因此而形成的”。这样,原句就变为“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因此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 五、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极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记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六、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悼词——泥淖——绰绰有余——归棹——卓有成效 不可估量——沽酒——骷髅——金箍 纷繁芜杂——妩媚 豁然开朗——心胸豁达 浅尝辄止——南辕北辙 衷心喜悦——言不由衷——哀思——衰弱 忌恨——嫉妒——讳疾忌医 给gěi以——给jǐ予
下面是多学习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青青子衿
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 文 说 明: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北的海格特公墓。
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
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
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最后,因为是讲化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局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揭示和赞颂。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段)为全文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二段),作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即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因此当视为全文总纲。
第二层次(第三、四、五段),论述了马克思 “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
首先(第三段),作者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其次(第四段),作者概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
最后(第五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
第三层次(第六、七段),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绝贡献。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理论研究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即思想家、理论家)谈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紧承总纲部分中的两个“对于”而分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使听众(读者)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本质特点以及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八、九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这篇讲话在表现方法上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这是一篇——
明确:悼词
2、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一篇悼词,面对一个曾经和我朝夕相处却先我们而去的人,他永远告别了人间,我们在悼词里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进行革命实践
宣传(办报,著书)
参加各地的组织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作者除了追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外,还追忆了什么?
引导:阅读第8段
引导:马克思作出了这么多贡献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遭到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
引导:对自己的这些遭遇是如何看待的?
“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不在乎他人的态度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质
这段还有哪些句子是表现马克思的品质?
“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表现马克思的光明磊落
拥有莫大英明和宏伟事业的马克思逝世了,作为他的密友,恩格斯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痛、哀悼、惋惜、遗憾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集体朗读第一段,讨论)
a、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不忍心、不愿意说,这叫讳饰(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
B.“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强调这个时刻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的时刻,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对整个世界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C、“让他一个人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两分钟”突出事情来临的意外(突然)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前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马克思在人们的惋惜中去世了,但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却留了下来如果这是一个墓碑,上方该写上什么字?(永垂不朽)
三、课外延伸阅读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与测试》练习
2、结合课后练习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 ,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 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