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教案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15
1、若为等差数列,且则;
2、若为等差数列,当为奇数时,,(中间项),
当n为偶数时,。
3、若为等差数列,则连续项的和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4、等差数列中,若,则,是其前项之和,有如下性质,
一般地:,由此式可以推出: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5、有两个等差数列、,若,则。
6、若为等差数列,为公差,则。
7、若、都是等差数列,公差分别为、,若这两个数列有公共项,则公共项组成的新数列一般仍为等差数列。
8、等差数列中,(d为公差)。
若公差非零的等差数列中的三项构成等比数列,则其公比为:。
9、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10、在等差数列中,有关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来求解,分类如下:
(1)当时,满足的项数,使得取最大值;
(2)当时,满足的项数,使得取最小值;
说明:存在最大值,只需,存在最小值,只需。
11、若为等比数列,则连续项的和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12、若为等比数列,且则;
,
13、若为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则、、成等比数列,其中、、
14、若为等比数列,则。
15、若为等差数列,则。
16、;
;
。
17、两个特殊的裂项:,。
18、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类型与方法归类:
类型(ⅰ)方法:累加法
累加公式:
类型(ⅱ)方法:累乘法
累乘公式:
类型(ⅲ)方法:不动点法
配成,等比数列,其中;
类型(ⅳ)方法有二
方法一:可配成,即类型(ⅲ),配成等比数列.
方法二:可变成,即类型(ⅰ),累加法.
类型(ⅴ)方法:取对数法
等价变形为:,即类型(ⅲ),配成等比数列.
类型(ⅵ)方法:特征方程法
(1)若,原式可变成:,先求等比,再累加求.
(2)若,考察特征方程,,设其两根为,分类讨论如下:
①若,可求
②若,可求(其中a,b的值由解出)
类型(ⅶ)方法:不动点法
类型(ⅷ)方法:不动点法说明:"不动点法"可参考相关文献
特别地:选择或填空题中,若所求数列某项的项数较大,且求通项不容易,则该数列可能为周
期数列,可通过归纳求某项。
19、求数列前项和类型与方法归类
(1)若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则数列前项的和可用错位相减法求得。
(2)如果一个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这样的数列可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形如下列题型:已知函数为定值,
求的值,就可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3)若通项为个连续自然数积的倒数,则一般可用裂项法求前项的和。如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则有,
(4)当一个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又不是等比数列时,如果能将这个数列分解为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加得到的一个新数列,此时可用分组法求和(有时按奇数项和偶数项分组)。
20、数列是公差非零的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是关于的一次函数,或是关于的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函数。(有时可设,若,则是常数列)
21、等差数列的前项的算术平均值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项的几何平均值是等比数列。
22、一般地,若为等差数列,是的前项和,则也是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中,,且,则使前项和成立的最大自然数是。
数列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问题;(2)使学生掌握数的计算公式、数的性质用数与排列数之间的关...
- 排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
-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
-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运算;(2)能应用i和的周期性、共轭复数性质、模...
-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
- 复数的向量表示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
- 复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1)掌握,如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与虚部、两复数相等、复平面、实轴、虚轴、共轭复数、共轭虚数的概念。(...
- 数学教案-排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
- 数学教案-复数的向量表示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
- 数学教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
- 复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1)掌握,如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与虚部、两复数相等、复平面、实轴、虚轴、共轭复数、共轭虚数的概念。(2...
- 复数的向量表示
教学目标(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