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七年级地理教案 > 日本 导学案(精选2篇)

日本 导学案(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日本导学案篇1

日本   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图中的服装是哪个国家的特色?(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日本是我们邻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

〔二〕【目标定向】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

2、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主要的工业部门

3、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4、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培养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和用图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2.日本经济发展和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难点:1.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2.日本工业布局及原因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㈠:东亚岛国

1、日本位于亚洲的     部,太平洋     部,与中国隔海相望。请在课本图中标注日本海、太平洋、俄罗斯、韩国。

2、日本领土由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在课本图中标出四个大岛名称。其中________岛面积最大

3、日本的居民主要是     族,通用     语

4、日本面积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     ,形成很多优良港湾。

5、请在课本图中标注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沪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和日

思考:课本66页活动题⑶

㈡:日本地形特征

1、日本的地形以______、     为主,

2、日本最高山峰是     山,它是一座   火山。日本最大的平原是        

3、日本位于____板块和_____板块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碰撞,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㈢: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1、日本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拥有   带和     带     气候。

2、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1)气温:冬季,东京比北京     (冷还是暖),夏季呢?       

纬度位置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

东京 36°n 3.7° 25.1° 21.4° 1610mm

北京 40°n -4.7° 26.1° 30.8° 636mm

(2)降水量:东京比北京     (多还是少)。

总结:日本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较为     夏季较为      ,降水比较          

学以致用: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㈣:日本东西融合的文化

阅读该标题下的课文内容,结合图片资料思考:为什么说日本的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㈤:日本经济特点、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1、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     ,居世界第   位

2、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①               ②             ③         ④        ;不利条件是:                           。

3、读课本“图3-6日本进口能源和矿产示意”,回答: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   矿,从中东进口   矿,从印度进口      矿,从中国进       和       。

4、读图3-8,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和         ,原因是什么?                      

5、日本劳动力不足,但生产水平    ,日本  业发达,有著名的北海道渔场;交通运输业发达,20世纪60年代以来修建了高速铁路             

㈥:日本的主要城市

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是      ,较大的城市还有       ,          

和       是日本著名的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组内互动:科代表针对学习目标,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

(2)组间互动:组内选出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外组帮忙解决。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五、【系列训练,当堂检测】

1、日本地形3/4以上是( )a.平原、高原  b.山地、丘陵 c.盆地、山地   d.山地、高原

2、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主要不是依靠( )

a.矿产资源丰富 b.岛国有优良港湾的优势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d.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一带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消费地区 b.接近对外贸易的海港c.劳动力丰富d.工业用水方便

4、下列属于日本传统服装的是(   ) a.旗袍 b.唐装 c.礼服 d.和服

5、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

a、本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资源丰富   b.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c.农业发达,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

6、众所周知,日本资源贫乏,但由于所处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及良好的环境保护,日本也有较丰富的(   )   a.石油和煤炭 b.水力与森林   c铁矿和铜矿   d.石油和铁矿

7、日本大量出口的物品是(   )  a.稻米   b.石油   c.食品   d.工业制成品

8、日本由西亚地区进口的商品是(   )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9、读日本地图7-1,回答:

(1)濒临的海洋:○1         ○2        (2)邻国:○3              ④               ⑤             

(3)岛屿:⑥     ⑦       ⑧      ⑨       (4)首都:a        ,位于        平原。

(5)最高峰:b         ,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10.读日本工业分布图7—2,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工业区名称:

①            ②            ③             ④        

(2)日本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        洋沿岸和        海沿岸,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是                                   

(3)日本所需的石油主要来自         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而所需的铁矿石主要来自        、        等国;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六、【回扣目标,总结反思】

日本导学案篇2

6.4战后的西欧和日本教案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四章,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影响

【课堂教学】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本节内容:第一,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曲折过程。第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经过了恢复、发展、繁荣和区域经济联合的发展历程。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第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第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既有缓和又有矛盾,社会危机难以消除,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徘徊。

(一)美国

1.战后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美国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掌握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通过《关贸总协定》的贸易原则为美国商品输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商品的输出市场。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第三,科技革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这场新技术革命不仅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且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门得到改造而焕发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如:原子能的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应用等。

第四,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一战后的政府的宏观管理,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不能把它理解为由国家来进行垄断的资本主义,而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联合或融合。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战后“马歇尔计划”实施和西欧国家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欧洲共同体和七国自由贸易区等组织形式的出现,增强了西欧贸易的竞争力,随着西欧、日本与美国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强,西欧和日本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力量的对比变化朝着有利于西欧和日本,而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70年代,依赖于美援和扶植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商品大量涌人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二是战后美国在经济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军事上的扩张政策,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美元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解体。

第三,石油危机的冲击。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两次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经济的“滞胀”

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已不再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同时通货膨胀与之并存。

“滞胀”的具体表现是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是经济危机周期规律的特殊体现。

4.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里根提任总统后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这样,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8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美苏争霸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这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90年代,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这些都成为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西欧

1.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是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其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行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总之,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爆发。

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战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在战后几十年中,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其政党成员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长期执政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第二,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

第三,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第四,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占区当局实行管制经济和民主化改革。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改革,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进行减税改革,刺激生产和投资;外交政策坚持同西方国家联盟。这些措施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第五,注意发展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

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3.欧洲共同体

二战后,尽管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1967年7月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欧共体的建立,扩展了欧共体内部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加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竞争力。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其实力在帝国主义阵营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但是60年代,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领域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开始出现摆脱美国控制和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使帝国主义阵营发生分化。欧共体的建立、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就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几个突出表现。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政治上的激烈竞争,表现出西欧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强和外交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唯美马首是瞻。

总之,西欧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日本

1.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局部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二,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得以把财力、物力、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到建设上。

第三,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加快资本输出,巨额出口贸易和资本输出的利润,一部分被投入到生产领域,另一部分作为外汇储备,使日本的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加强,提高了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到60年代末, 日本已淘汰了40%的传统工业产品,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五,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由于日本重视教育,使日本国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为日本科技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条件。

第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上诸多经济发展因素,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战后至70年代初,日本一直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发言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界人国际事务。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石油危机,日本支持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从中受益很大,因此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是渐进的,但目标明确,部署全面。1978年,大平正芳组阁,提出“环太平洋连带构想”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此后的日本内阁不断增加防卫预算费,极力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在日美关系中,极力争取自主性,并逐步发展成同盟关系,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发展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出席者。此外,日本还谋求成为联合国第六大常任理事国,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90年代以来,随着军费的逐年增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常常向海外派遣军队。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四)矛盾与问题

1.社会矛盾的缓和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2.阶级矛盾的存在

矛盾存在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虽有较大的提高,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空前提高,工人的收益与劳动生产率严重脱节,造成了贫富悬殊的加大,阶级不满情绪增长。具体表现是:

第一:工人罢工。

第二:美国推行反共、反民主的反动政策。

随着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统治集团极为恐惧,他们大肆渲染“共产主义的威胁”,麦卡锡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笼的,麦卡锡煽动反共,到处捕风捉影,任意指控,制造白色恐怖,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动,被称为“麦卡锡主义”。此后它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统治多年,麦卡锡主义作为美国政治生活中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而载人美国史册。

3.社会危机的加深

战后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主要表现是:

第一,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富裕社会中的贫困,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二,美国内部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富裕中的贫困、无家可归者、毒品泛滥、赌博、q###j与凶杀、青少年犯罪、同性恋和艾滋病,成为美国社会十分棘手的问题。

4.极右势力的泛起。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体系原则,联邦德国和日本在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的经济稳步增长。在苏联“新思维”政策和东欧各国剧变的情况下,民主德国发生急剧变化,19xx年民主社会主义党丧失领导权,民德新政府上台。19xx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到1994年,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完全恢复了主权。随着德国的崛起,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制造事端。尽管德国政府对法西斯主义有较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了一些抑制和打击的措施,但法西斯极右势力依然存在,成为世界和平的不合谐音符。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极右势力,不能正视军国主义的罪责,无视亚洲乃至世界人民警告,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亚洲人民侵略的罪行。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始终是当今世界和平的隐患。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9世纪晚期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    )

a.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b.借助原有的经济基础

c.通过对外掠夺获得资本                    c.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的经济援助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d.美苏争霸势均力敌

3.在两次大战后的初期,推动西欧国家经济恢复的一个相似因素是(    )

a.科技革命的促进     b.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

c.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d.美国资本的扶植

4.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起飞的主要条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b.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

c.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作用           d.工业布局的基础良好

5.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和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改革   b.都接受了国外的大量定货

c.注意引进先进科技,提高劳动生产力         d.都注重了加快产业更新的步伐

6.从50年代起,日本经济发展是遇到了两个有利的机遇,它们(    )

⑴新中国成立,市场广阔             ⑵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几十亿美元的定货

⑶越南战争爆发                     ⑷中东战争爆发

a.⑴⑵     b.⑵⑶     c.⑶⑷     d.⑴⑷

7.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霸主地位,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发展新兴工业       b.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c.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d.大力革新生产技术

8.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9.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指的是(    )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b.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不再惟马首是瞻

c.第三世界掀起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d.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10.有人说:1973年是美国历史上“黑色的一年”,其依据是(    )

①巴拿马摆脱了美国的殖民统治   ②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1.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

a.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b.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d.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

12.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    )

a.中东国家提高石油价格               b.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c.纽约股票市场股价狂跌               d.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3.二十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其特征是(    )

a.经济稳定发展                   b.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出现通货膨胀           d.经济发展缓慢、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14.20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时期是在(    )

a.3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d.70年代后期

15.西欧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b.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d.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二.问答题

19世纪70年代后的40年和20世纪50年代后到20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个飞速发展时期,分析两个飞速发展时期的历史条件,指出其共同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a      6.b     7.b     8.c 

9.b   10.b   11.b     12.a    13.d     14.c    15.c

二.问答题

答:历史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确立。为生产力的飞跃提供政治前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相结合。

③垄断组织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依靠美国帮助,西方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基础。

②科技应用于生产的进程大大缩短,依靠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处于和平环境。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共同特点:科学技术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日本 导学案(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