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5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陶醉
内涵丰富
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难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题目解说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雄伟壮阔,气势恢宏。以此为题,点明要描写的景物,简明概括。
文体常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生字词
告诫(jiè):告诉不要做某事。
弥(mí)漫: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凹(āo)凸(tū)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搡(sǎng):猛推。
霎(shà)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寒噤(jìn):寒战。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挟(xié):挟制。
全文段落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5段):具体写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第一层(2段):雨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了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为下文铺垫和渲染。略写。
第二部分第二层((3、4段):枯水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刚柔相济。借物喻人,赋予水人的情感。详写。
第二部分第三层(5段):从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气势与精神。
第三部分(6段):篇末议论抒情作结,点明主旨: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形象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内达标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瀑布(pù)弥漫(mí)
B.推搡(sǎng)霎时(shà)
C.驰骋(pín)雾霭(ǎi)
D.潺潺(chán)湿湿漉漉(lù)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別字,并改正。
俯视寒禁凝重前护后拥千军万马
忍耐水雾石璧喜怒衰怨如丝如缕
错别字禁护璧衰
改正噤呼壁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横溢:江河的水上涨溢出。)
B.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C.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寂寂:形容寂静。)
D.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被深沟激怒的样子。)(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4、下列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
C.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此处应为“潜移默化”。)
5、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永人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挂”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语言灵动多姿。
解析:赏析句子,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从修辞效果方面入手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特点。注重教师指引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真正满足学生对语文的需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由于按照知识点来划分课时内容,导致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不够。将语言特点分析和景物特征分开,不利于学生掌握通过分析语言来总结景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一、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山水清韵》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上半学期古诗文的比例比较大,对现代文的修辞手法赏析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所以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初步学会去赏析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难点:理解黄河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壶口瀑布有直观的印象及初步的感受:
(1)导入。
在导入环节,通过老板50元人民币黄河,再引出壶口瀑布,然后再借助观看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对瀑布有个初步的印象。设计意图:通过小戏法的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2)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学生能找到作者先后两次观赏壶口瀑布。通过齐读来加深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设计意图:用典型的例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之笔,让学生说说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使学生对壶口瀑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文做铺垫。
(3)品读文章。
学生了解了初识壶口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进行赏析在再访壶口的一部分。教师先是帮助分析第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第二句师生合作完成,第三句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原本是设计让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而且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发现这种方法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所以我把这一环节调整为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先是范例性地赏析一句,然后师生合作赏析,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
(4)感情升华。
设问:作者仅仅是赞美壶口瀑布吗?他还赞美了什么?启发学生感悟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历尽艰难、宁压不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最后一段,指导朗读后,在雄壮的旋律中再读第六段,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仅是想赞美壶口瀑布,更重要的是赞美了黄河的精神,而黄河的精神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作者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呈现给我们一个气势磅礴的黄河形象。
(5)拓展练习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6)作业设计:(四选二)
1、抄写并解释“学习建议”“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2、根据“学习建议”“积累”的要求,写一段话。
3、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4、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并写下你的读后感。
使学生多元化选择作业,选择他们所擅长的'部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讲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2、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3、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作品:
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只求新去处》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录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4、结构:开门见山——两次观瀑布——石——卒章显志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是重点,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比喻
奇特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小节,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
(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锁着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有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思考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精读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习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的方法。
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2.简介壶口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壶口瀑布名字的由来。文章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1.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大川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三)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想到了人——“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这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有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总结
板书:
第一次: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第二次:上游:波澜壮阔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龙槽壶口:碎成点,碎成雾瀑布泉、溪
眼前的河水: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人的情感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忍刚强、勇于反抗
河——人——中华民族的'精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四字短语;
2.朗读品味,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
3.学习借景抒情手法,理解作者主张的“三境美”写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三境美”写法。
教学难点:“三境美”写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要求:
预习课文,理解内容,积累典雅的四字短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壶口瀑布简介》视频导入
2.看了这段视频,对于壶口瀑布,你心动了吗的确,正如这个视频里介绍的一样,季节不同,壶口瀑布的景致也不同,自然观感也有区别。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梁衡先生就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紧随梁衡先生的步伐一起来再神游壶口瀑布吧。
二、检查预习
各组同学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四字短语。
三、概说课文
1.三言两语概说课文,用“这是一篇
的文章”说话。提示: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写法等等角度。
2.学生活动
3.总结展示:
这是一篇写景型游记;
这是一篇描述“我”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游记;这是一篇生动描绘壶口瀑布既有磅礴气势,又有柔和优美特点的文章;
这是一篇借描壶口瀑布之景抒发对历尽艰辛、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的文章;
这是一篇结构精巧的文章;
这是一篇既有“形境”,又有“情境”,更有“理境”这三境美的文章……
梁衡先生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文章,尤其是散文写作,其美就要具有三个境界美:“形境”美、“情境”美、“理境”美。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理解这三境美!
四、选点精读
1.趣味练习:为图配“诗”。
从课文中第3、4段中提取描写壶口瀑布的文字为投影的五张图片配一段诗意的文字。
①学生自由活动;
②师展示预设的文字分角色朗读
A(男)河水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碎成堆堆白雪。
(女)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B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C(男)这边洪流沿着龙槽边沿轰然而下,看,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扎,那样凝重,那样猛烈。
(女)那边黄浪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小结:同学们,刚刚咱们所读文字,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壶口瀑布的景象,这就是文章的“形境美”。
2.美点品析
精读第3、4段,从字词句、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美点品析。①学生活动
小结:这两段美点多多:用词准确之美、句式运用之美、修辞手法之美、色彩搭配之美、以静衬动之美、移步换景之美、穿插用典之美、映衬手法之美、情感抒发之美。
透过语言的品析,我们既读到了壶口瀑布在枯水季节的特点,又读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情融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就是“情境美”。那体现“理境美”的在哪里呢读背最后一段。
五、背诵积累
1.师生合作共读最后一段。
2.理,就是哲理或者道理。在这段中你读到了什么“理”明确:作者由壶口瀑布刚柔相济的特点中,感悟到黄河精神,再由物及人,升华至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一深化,“理境”就水到渠成了。
3.展示变形的文字,让学生背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就是黄河精神!
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六、总结
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我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读到这样境界高远的文章。
七、板书
壶口瀑布、形境、情境、理境
八、课后作业
尝试着运用“三境美”的写作理念来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不限。
一、分析教材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同时通过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文章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极具渲染力。这些都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细细体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能对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谈出自己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1,作者介绍
梁衡,[1]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二、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感情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见过黄河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你会用哪个词?答:气势雄伟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波澜壮阔气吞山河
那么当代作家梁衡站在壶口观看黄河的时候,他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的《壶口瀑布》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并朗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讨论交流这些
句子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句子1: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答: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了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句子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答: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句子3: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答:抓住就具体景物描写,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师总结:《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三)品读语段,体验感悟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近距离的去感受一下它的气势。
壶口瀑布介绍:准备一些图片资料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滔滔黄河至此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由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奔腾着,狂放向前,像浊流化成了利剑,劈开两岸的河床,站在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汽弥漫,惊涛拍岸,只见黄河像一阵急速的飓风从眼前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急流卷走,这就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1、学生朗读文章描写瀑布的精彩片段,把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悟、
体验读出来。
语段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体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壮美。反复强调“跌”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表现了黄河百折不挠的精神
语段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
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体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水比成飞毯,钢板出轧,体现了黄河水凝重、猛烈的特点,把黄河博大的胸怀,状阔的气势生机勃勃的表现了出来(博大宽厚的精神)
语段3: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体验:运用排比、拟人修辞手法,将壶口瀑布水流的各种情状描绘的生动传神,展现了其柔美的一面
语段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体验:借助议论联想,由黄河的雄壮之美进而联想到中华民族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名族精神的赞美。
第二教时
2、(四)探究联想,领悟情感
作者梁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壶口瀑布的特点,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答:声音、形态、气势、伟岸等。但是阅读这类借景抒情类的散文,我们能不能只关注那些优美的写景句子?不能,我们还应该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那么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几次到壶口?是否平均用力呢?想写哪次?为什么?两次有什么不一样?(俩次:雨季,枯水季节。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更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那么作者写壶口瀑布这么多的特点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旨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5、6两段。
思考:作者想借壶口瀑布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有什么写作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壶口瀑布探寻黄河的性格,从黄河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突破教学难点。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3、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4、黄河的这些伟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而且同中华民族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5、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柔中有刚或刚柔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篇1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0.佛...
3年级语文教案篇1预习是我们学习不可忽略的一项准备工作,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我爱我家》作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最美的花束》教学设计教案篇1《最美的花束》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都像花儿一样美丽,...
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教案设计篇1○活动目标①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教案设计篇1○活动目标①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②养成爱思...
《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 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
小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1成语归类大全1、首尾同字的成语微乎其微神乎其神天外有天痛定思痛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人外有人防不胜防...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案设计篇1课题:综合性学习 课时安排2课题名称让世界充满...
一年级语文教案篇1在辩证处理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编写中的多种关系后,提出了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创新设计的策略.以下是第一...
《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活动设计篇1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附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