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通用16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通用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篇3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颦蹙移时,乃曰:"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

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②昏耄伛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触,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飞越重洋;昙花的理想是短暂一现;海棠的理想是四季开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十三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伟大的理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难道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理想","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足迹,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篇4

基础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其泉源(jùn)b.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其惠(buō)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重不物喜,不己悲岂人主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洗此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在?”明智而忠,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君臣守以窥周室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求木之长者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

春华秋叶徒相似,其不同c.之以威怒长策而御宇内臂一呼,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长也水不腐源不深而望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寡b.斯亦伐根求木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安人c.德不厚思国之安d.善始实繁塞源欲流长也勇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b.凡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曰南衙群臣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佞(nìn)b.南衙(yá)c.廷诤(zhèng)d.陛(bì)下(3)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美,赞美。b.谢,道歉,谢罪。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③喜逢知己之主④但其尽心所事⑤从容对曰⑥征慷慨自若⑦臣所以敢言a.①②③⑤⑦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4)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谋,打算,谋划。b.雅,雅致,高雅。c.劳,犒劳,慰劳。d.擢,提拔,提升。(5)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基础练习1.见书。2.(1)动词,用(2)连词,目的关系,来(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4)介词,用(5)并列连词,来(6)并列连词,来(7)并列连词,来(8)因为(9)以致(10)认为(11)凭(12)按照3.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4.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7.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权)(2)强调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一致的。综合练习1.d(应为bō)2.d(应为百官)3.a(都是“因为”)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2)a(都表示“大概”);(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拓展练习1.(1)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选自《大唐新语》)(2)a(应为nìng);(3)d(幸运的,侥幸,有幸。);(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②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2.(1)c(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2)c(3)a(4)b(雅,敬词。)(5)b(指代魏征。)(6)a(三者是同一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篇6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入: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三、阅读课文。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实词求木之长者        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义:   

将崇极天之峻     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   

情不能胜其欲     胜:   

(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内停顿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                  ”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翻译第一段:

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                 景: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

董之以严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苟:         心: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

4、研读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将有作               作:

思谦冲以自牧         冲:        牧:

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

虑壅蔽                  壅蔽: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

宏此九德            宏:

简能而任之          简: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

不言而化            化:

亏无为之大道        亏: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

乐盘游                乐:

忧懈怠                忧:

(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①“见可欲”、“将有作”这是戒奢侈②“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③“乐盘游”、“忧懈怠”是戒放纵;④“虑壅蔽”、“惧谗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罚所及”是戒赏罚不公。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译第三段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2)比喻论证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与翻译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使动用法

1)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宏兹九德:使……光大。

(四)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下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

7、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8、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9、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二.文言虚词

1、盖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

2、以

1)用、行:戒奢以俭

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

3、则

1)就:则纵情以傲物

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则思……

4、之

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代百司之职役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词:

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倒装句

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

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足以戒自

5)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谦冲而牧自

3.省略句

1)盖(陛下)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陛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其)苟免(严刑)而不怀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载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诚(陛下)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4.被动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四.难句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振”通“震,威吓”》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通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