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教案 > 八年级数学教案 > 15.3 乘法公式(精选2篇)

15.3 乘法公式(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4

15.3乘法公式篇1

15.3乘法公式课时安排   3课时   从容说课   学习乘法公式,是在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体现,所以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计算(a+b)(a-b)、(x-y)(x+y)、(a+b)2、(a-b)2、(x+y)2等,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导出公式,并进一步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公式的特点,为正确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打好基础.为了揭示公式特征,教学中要紧紧地采取对比的方式.紧扣例题与公式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发现公式的特征.尽管问题千变万化,以千姿百态出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特征不变,仍符合公式特征,从而根据公式解决问题.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有时需要添括号,在已学过去括号法则的基础上,本节还安排了添括号法则.它是乘法公式的进一步深化应用的工具和基础.学习它可以和去括号法则对比进行.   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系数、指数、符号、项数、数字等逐一对比,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娴熟驾驭,左右逢源,才能做到运用自如的效果.§15.3.1 平方差公式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进一步探索公式的结构特征,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公式实质,学会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1999  (2)998×1002   [生甲]直接乘比较复杂,我考虑把它化成整百,整千的运算,从而使运算简单,可以写成+1,1999可以写成-1,那么×1999可以看成是多项式的积,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可以很快算出.   [生乙]那么998×1002=(1000-2)(1000+2)了.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算一下.   [生](1)×1999=(+1)(-1)   =XX2-1+1+1×(-1)   =XX2-1   =4000000-1   =3999999.   (2)998×1002=(1000-2)(1000+2)   =10002+1000×2+(-2)×1000+(-2)×2   =10002-22   =1000000-4   =1999996.   [师]×1999=XX2-12      998×1002=10002-22   它们积的结果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索.   ⅱ.导入新课   [师]出示投影片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观察上述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后,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生甲]上面四个算式中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乙]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m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2x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x与5y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请同学们动笔算一下,相信你还会有更大的发现.   [生]解:(1)(x+1)(x-1)             =x2+x-x-1=x2-12   (2)(m+2)(m-2)       =m2+2m-2m-2×2=m2-22   (3)(2x+1)(2x-1)       =(2x)2+2x-2x-1=(2x)2-12   (4)(x+5y)(x-5y)       =x2+5y•x-x•5y-(5y)2       =x2-(5y)2[生]从刚才的运算我发现:  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和我们前面的简便运算得出的是同一结果.    [师]能不能再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能.例如:51×49=(50+1)(50-1)=502+50-50-1=502-12.    即(50+1)(50-1)=502-12.   (-a+b)(-a-b)=(-a)•(-a)+(-a)•(-b)+b•(-a)+b•(-b)=(-a)2-b2=a2-b2    这同样可以验证: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生]因为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展开后,中间两项是同类项,且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和为零,只剩下这两个数的平方差了.   [师]很好.请用一般形式表示上述规律,并对此规律进行证明.   [生]这个规律用符号表示为:   (a+b)(a-b)=a2-b2.其中a、b表示任意数,也可以表示任意的单项式、多项式.   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可以做如下证明:   (a+b)(a-b)=a2-ab+ab-b2=a2-b2.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能不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a+b)(a-b)=a2-b2起一个名字呢?   [生]最终结果是两个数的平方差,叫它“平方差公式”怎样样?   [师]有道理.这就是我们探究得到的“平方差公式”,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叙述这个公式.   (出示投影)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一个重要的公式,用它直接运算会很简便,但必须注意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应用.   在应用中体会公式特征,感受平方差公式给运算带来的方便,从而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出示投影片)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师生共析]运用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学会对号入座.   在例1的(1)中可以把3x看作a,2看作b.   即:(3x+2)(3x-2)=(3x)2-22   (a+b)(a-b)=a2-b2   同样的方法可以完成(2)、(3).如果形式上不符合公式特征,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转化工作,使它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征.比如(2)应先作如下转化:   (b+2a)(2a-b)=(2a+b)(2a-b).   如果转化后还不能符合公式特征,则应考虑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作如上分析后,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两个例题.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板演进行评析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例1]解:(1)(3x+2)(3x-2)=(3x)2-22=9x2-4.   (2)(b+2a)(2a-b)=(2a+b)(2a-b)=(2a)2-b2=4a2-b2.   (3)(-x+2y)(-x-2y)=(-x)2-(2y)2=x2-4y2.   [例2]解:(1)102×98=(100+2)(100-2)   =1002-22=10000-4=9996.   (2)(y+2)(y-2)-(y-1)(y+5)   =y2-22-(y2+5y-y-5)   =y2-4-y2-4y+5   =-4y+1.   [师]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利用平方差公式应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也可以是表示数的单项式、多项式即整式.   (2)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3)有些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表面上不能应用公式,但通过加法或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适当变形实质上能应用公式.   [生]运算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才行.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组闯关练习.优胜组选派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   ⅲ.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解:(1)(a+b)(-b+a)=(a+b)(a-b)=a2-b2.   (2)(-a-b)(a-b)=(-b-a)(-b+a)=(-b)2-a2=b2-a2.   (3)(3a+2b)(3a-2b)=(3a)2-(2b)2=9a2-4b2.   (4)(a5-b2)(a5+b2)=(a5)2-(b2)2=a10-b4.   (5)(a+2b+2c)(a+2b-2c)=(a+2b)2-(2c)2   =(a+2b)(a+2b)-4c2   =a2+a•2b+2b•a+(2b)2-4c2   =a2+4ab+4b2-4c2   (6)(a-b)(a+b)(a2+b2)   =(a2-b2)(a2+b2)   =(a2)2-(b2)2=a4-b4.   优胜组总结发言:   这些运算都可以通过变形后利用平方差公式.其中变形的形式有:位置变形;符号变形;系数变形;指数变形;项数变形;连用公式.关键还是在于理解公式特征,学会对号入座,有整体思想.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下知识.   (1)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即(a+b)(a-b)=a2-b2.   (2)公式的结构特征   ①公式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多项式;   ②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③有些式子表面上不能应用公式,但通过适当变形实质上能应用公式.如:(x+y-z)(x-y-z)=[(x-z)+y][(x-z)-y]=(x-z)2-y2.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79练习1、2.   2.课本p182~p183习题15.3─1题.   ⅵ.活动与探究   1.计算:1234567892-123456788×123456790   2.解方程:5x+6(3x+2)(-2+3x)-54(x-)(x+)=2.   过程:   1.看似数字很大,但观察到:123456788=123456789-1,123456790=123456789+1,所以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去化简计算.   2.方程中含有多项式的乘法,而且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去化简.   结果:   1.1234567892-123456788×123456790   =1234567892-(123456789-1)(123456789+1)   =1234567892-(1234567892-1)   =1234567892-1234567892+1   =1.   2.原方程可化为:   5x+6(3x+2)(3x-2)-54[x2-()2]=2   ∴5x+6(9x2-4)-54x2+6=2   即5x+54x2-24-54x2+6=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5x=20   ∴x=4.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3)(a-3)(a2+9);   (2)(2x-1)(4x2+1)(2x+1).   分析:(1)(a+3)(a-3)适合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应先计算(a+3)(a-3);(2)中(2x-1)(2x+1)适合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应先计算(2x-1)×(2x+1)   解答:(1)原式=(a2-9)(a2+9)   =(a2)2-92=a4-81;   (2)原式=[(2x-1)(2x+1)](4x2+1)   =[(2x)2-12](4x2+1)   =(4x2-1)(4x2+1)   =(4x2)2-1=16x4-1.   方法总结:观察、发现哪两个多项式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符合公式结构特征的先算.这是这类试题的计算原则.   [例2]计算:   (1)1002-992+982-972+962-952+…+22-12;   (2)(1-)(1-)(1-)…(1-)(1-).   分析:直接计算显然太复杂,不难发现每两个项正好是平方相减的形式.于是便考虑能否逆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去计算.事实上,这是可行的.   解答:(1)(1002-992)+(982-972)+(962-952)+…+(22-12)   =(100+99)(100-99)+(98+97)(98-97)+…+(2+1)(2-1)   =100+99+98+97+…+2+1   =(100+1)+(99+2)+…+(51+50)   =50×101=5050;   (2)(1-)(1-)(1-)…(1-)(1-).   =(1+)(1-)(1+)(1-)(1+)(1-)…(1+)(1-)(1+)(1-)   =××××××…××××   =×=.   方法总结:逆用平方差公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相信你也会运用.

15.3乘法公式篇2

课   题9.5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3   课时本节课为第1   课时为本学期总第     课时一、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来分解因式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式分解。3、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重   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   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方法

对比发现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投影仪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情景设置:同学们,你能很快知道992-1是100的倍数吗?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或许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新课讲解:从上面992-1=(99+1)(99-1),我们容易看出,这种方法利用了我们刚学过的哪一个乘法公式?首先我们来做下面两题:(投影)1.计算下列各式:(1)(a+2)(a-2)=                     ;(2)(a+b)(a-b)=                    ;(3)(3a+2b)(3a-2b)=                .2.下面请你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1)a2-4=                     ;(2)a2-b2=                     ;(3)9a2-4b2=                     ;请同学们对比以上两题,你发现什么呢?事实上,像上面第2题那样,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投影)比如:a2–16=a2–42=(a+4)(a–4)例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1)36–25x2 ;         (2)16a2–9b2     ;(3)9(a+b)2–4(a–b)2 .(让学生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并会运用)例题2:如图,求圆环形绿化区的面积练习:第87页练一练第1、2、3题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方法?教学素材:a组题:1.填空:81x2-   =(9x+y)(9x-y);=             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2、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       (b) (c)      (d)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1-16a2              (2)9a2x2-b2y2(3).49(a-b)2-16(a+b)2b组题:1分解因式81a4-b4=    2若a+b=1, a2+b2=1 ,则ab=          ;3若26+28+2n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n=             .由学生自己先做(或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若有答不全的,教师(或其他学生)补充.学生回答1:992-1=99×99-1=9801-1=9800学生回答2:992-1就是(99+1)(99-1)即100×98学生回答:平方差公式学生回答:(1): a2-4(2): a2-b2(3): 9a2-4b2学生轻松口答(a+2)(a-2)(a+b)(a-b)(3a+2b)(3a-2b)学生回答:把乘法公式(a+b)(a-b)=a2-b2反过来就得到a2-b2=(a+b)(a-b)学生上台板演:36–25x2=62–(5x)2=(6+5x)(6–5x)16a2–9b2=(4a)2–(3b)2=(4a+3b)(4a–3b)9(a+b)2–4(a–b)2=[3(a+b)]2–[2(a–b)]2=[3(a+b)+2(a–b)][3(a+b)–2(a–b)]=(5a+b)(a+5b)解:352π–152π=π(352–152)=(35+15)(35–15)π=50×20π=1000π (m2)这个绿化区的面积是1000πm2学生归纳总结

作业第91页第1(1)(2)②③(3)①③④题

板     书     设     计复习                         例1                      板演……                         ……                      …………                         ……                      …………                         例2                       …………                         ……                      …………                         ……                      ……

教     学     后     记

15.3 乘法公式(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篇1一、分类、揭示物体名称。师:上课,同学们好。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哪,老师给...

  • 《菱形》教案(精选4篇)

    《菱形》教案篇1教学建议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

  •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精选15篇)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

  •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知识与...

  • 《对称图形》教案(精选4篇)

    《对称图形》教案篇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 《丑小鸭》教案(精选18篇)

    《丑小鸭》教案篇1【课前透视】《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作品改写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文章以充满情趣的语言,生动引人的情节...

  • 《连 减》教学设计(精选3篇)

    《连减》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26—27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

  •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精选5篇)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篇1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

  • 《丑小鸭》教学设计(精选22篇)

    《丑小鸭》教学设计篇1【分析教材】《丑小鸭》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

  • 《旋转》教案(通用8篇)

    《旋转》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24—26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

  • 《确定起跑线》教案(精选7篇)

    《确定起跑线》教案篇1设计理念:1、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现实中的数学”。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

  • 《旋转》教学设计(精选9篇)

    《旋转》教学设计篇1一、复习旧知。1、出示指针旋转的过程,唤起学生对旋转的记忆。师:(出示课件:钟面模型)分针从12转...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