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丹徒区高资中学 罗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地图:这是哪个省?(云南)
云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什么?(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视频:西双版纳的景观,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西双版纳。
引导:为什么西双版纳会形成这样独特的风光呢?
指点江山:在地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印度洋、孟加拉湾、太平洋、北部湾、
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状况:(板书)
地理位置——云南南部
邻国——老挝、缅甸
海陆位置——离海洋不远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
植被——热带雨林
地形——河谷谷地和丘陵
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澜沧江-湄公河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
学生讨论,教师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提问: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出示图片“望天树”、“板状根”、“绞杀植物”、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讨论。(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提问: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
图片: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展示相关图片
图片:傣家竹楼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问;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是什么?(旅游业)
小结: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还有什么?(风景游、风情游、田园游、边境游、探险游、过境游)
讨论:旅游业能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思考:假如高资镇开发出一处旅游景点,面对大量的游客,你认为应该发展哪些行业?(交通、餐饮、旅馆、商业…)
(带动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收入增加,居住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丰富多彩)
讨论:发展旅游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引申:镇江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三怪”“三山”)
你觉得镇江旅游业发展状况如何?你有何有益的建议?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 )
(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
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
(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欣赏:孔雀舞
●教学反思:
我们通常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让学生难以适应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从课堂教学情境化和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导入:本课是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及其发展情况,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通过我的了解,学生在语文课上已学过了西双版纳,对此已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切入本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并思考“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及其形成原因?第二,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创设出教学内容就在自己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假如高资镇开发出一处旅游景点,面对大量的游客,你认为应该发展哪些行业?”“针对镇江的旅游业,你有何有益的建议?”等,创建开放性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
(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
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
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
1、学习植物王国
(1)学习第2小节
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
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
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
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所以他叫“一见血封喉”。你们看,这是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看图),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交流:奇特、多
C、谁能通过朗读把植物奇特和多的感受带给大家?
D、是啊,西双版纳的植物,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所以课文中用省略号。出示图片(光棍树、王莲、含羞草)这种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叫光棍树,这片能做小孩的叫王莲,这种一碰水就会合拢的草叫含羞草。
E、用这个句式说说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有_______的___________。
过渡:课文就像我们介绍的这样,其中有两种奇特的植物。
(2)学习第3小节(出示第3小节)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读一读,用这个句式说说它奇特在哪里?
②_________时候,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A:扁担藤
a、这里还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拼读。
b、这水怎么样,喝一口感觉如何,把这样的感受带给我们。谁来读一读,男孩子读一读。
B:海芋图片
瞧!这就是宽大的海芋叶,躲在宽宽的海芋叶下,看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感觉更美丽。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
③在西双版纳还有一种植物叫时钟花,人们能根据它的开花知道它的时间,你能学者这个句式介绍这种花吗?
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西双版纳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呀!
(3)学习第4小节,
①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物王国?
②轻声朗读,选择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坐在观光车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西双版纳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你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4)在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齐读)
(5)理解:情趣
(6)小结:西双版纳真是景美,人更美。
四、拓展训练
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会遇到什么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比较组词:
悠甩壶纳
愁用壳内
3、练习写字等悠
板书设计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植物王国(奇特、多)
动物王国(珍贵、多)
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为了激发学生对此地方的向往,对祖国国的热爱,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多民族特色,并通过对“边陲”一词的去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虽然生字的学习,没有细化,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接触文本,去随文识字。我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读书没有定性。我利用配乐朗读,让他们能融于课文中,去感受西双版纳的美。在指导书写时,通过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悠”,来进行范写,让学会明白“悠”的上半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设计教案时有几点不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读得少,应通过齐读或者师生配合读,让学生去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色。在学习本文植物的内容时,还可以拓展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奇特植物,激发兴趣,并能为拓展埋下伏笔。学习最后一节时,“情趣”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拓展学习,不够深入。
【设计思想】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 :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 本上。
板书设计 :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导语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 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附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笑对生与死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
沧 篾 剁 饰 嵌 棰 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妩媚 装饰 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先请学生评点,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 :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象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 (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 (自然景观)
悠悠野象谷 (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 (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 (人文景观)
1.请在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清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________;热爱明月________;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2.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除彼此间的猜疑积雪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应联系上句,反夏推敲,揣摩语句之间的关系。)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音乐——无处不在①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耳里。伴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的身边旋转。无论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么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有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4.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上句的句式去修改。)5.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下文衔接得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第③段文字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④段写到了“音乐也能陶冶情操”,第⑤段写到了“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从全文看,写这些内容是否恰当,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⑥段“音乐——无处不在”一句中,破折号的使用是否恰当,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笑对生与死》,回答问题。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座或大或小的寺庙,他们崇高的小乘佛教由缅甸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所以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傣族人,对人十分友善。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子都要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寨子里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就要进寺庙学习傣文、教规、诵经,经过几年的修行,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成年后,他们可以还俗成家,有的则继续留在庙里深造。寨子里的每家轮流为和尚们送饭,遇到寺庙里举行活动时,每家都要来帮忙,其费用也由各家来分担。傣族人最隆重的佛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这时人们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寨子里的人们先将寺庙修整一番。祭佛当天,天刚刚亮人们就赶到庙里,男女老少点烛焚香,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诵经的大和尚把象征吉祥的水洒在善男信女的身上,使每个人从心底得到极大的满足。晚上,能歌善舞的傣家少女,就聚集在寨子里的公用竹楼上尽情地欢舞。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灯光,我看见在竹楼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9.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选文的文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解释作用 b.表递进作用c.表思维跳跃 d.表转折作用12.理解文中划线句“眼前跳动的身影……”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使句式整齐)3.b、d、a、c 4.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基本不改变原意,语句通顺、连贯、精练。如:有了它,生活会丰富多彩。5.本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扣题;第二,与上下文衔接不当,得1分;没有扣题,即使与上下文衔接得当,也不得分。如: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无处不在。6.找准语句,理由充分,如:第③段最后一句,写到了另一类的所谓的“音乐”,游离于文章的写作范围——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之外。7.从主旨与材料的关系回答,表述应清晰。如:不恰当,违背了围绕中心写作的原则,本文的主旨是音乐无处不在,而这些内容写的是音乐的作用。8.言之成理即可。可扣住破折号的用法回答,如:“不恰当,因为此处使用破折号的用意不明,不应用破折号。”也可以从文章写法的角度分析,如:“恰当,此处虽不是常规用法,便能强调‘无处不在’,且与标题照应。”9.傣族人民的生死观和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 10.总分结构。 11.a 12.这段文字充满了哲理性,把佛教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深邃佛理,阐释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10分)
(1)“盛”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兴盛”“旺盛”“盛大”“深厚”“盛行”讲时读shèng;作“把饭菜放在碗里、盘里”“容纳”讲时读chéng,如盛饭、这间屋子小得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东北盛产大豆( )
②给他盛一碗饭( )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④壶者,所以盛也。( )
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2)“教”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人”讲时读jiāo,如:教书、教学、教唱;作“教导”“宗教”或作“使”“容许”“被”讲时读jiào,如:教案、教本、教官、教会。
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 )
②这是一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③要大胆进行教育改革。( )
④他教我读书作文。( )
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2.辨字组词。(4分)
3.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4分)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4.“轻”字开花,写出含有“轻”字的成语(不少于10个)。(5分)
5.说说下文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3分)
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6.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4分)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 )( )没有摔倒,拖鞋( )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 )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 )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 )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 )( ),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没花多少钱。
7.根据课文,在下面句子的横道上填进恰当的比喻。(3分)
(1)热带林中,有很多藤状的植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楼,外形像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根据李舵《竹楼里的诱惑》改编成的。不仅题目改了,小标题也改了,内容也作了删改,在具体的文字上也多有改动。完成下面的题目,体会修改的好处。(7分)
(1)课文的“妩媚傣寨水”的原标题是“打谷子——筒裙——水中嬉戏”,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这一部分开头一句就作了修改:
[原文]五月份,正是谷子收获的时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都是*亲戚朋友来帮忙。
[课文]五月份,正是收获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
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9.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符号。(5分)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________□宽容是一种镇静剂,________,□宽容是一束阳光,________□宽容是一座桥梁,________。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15分)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 )热带雨林,( )澜沧碧水,( )傣家竹楼,( )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 )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1)在括号中填进恰当的动词。
(2)加粗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叠词有何表达作用?
(4)先解释“心驰神往”,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5)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综合题
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①shèng②chéng③shèng④chéng⑤shèng(2)①jiào②jiào③jiào④jiāo⑤jiào 2.(1)清澈 撒播 撤兵(2)剁排骨 古刹药剂师(3)蕨菜 猖獗 一蹶不振 昏厥(4)竹楼 一丝一缕 搂抱 佝偻 3.(1)象 妨 象 真(2)概 蜜 象 冲(3)饰 镶(4)傣 斑 4.轻描淡写 轻车简从 轻车熟路 轻而易举 轻歌曼舞 轻重倒置 轻举妄动 轻口薄舌 轻诺寡信 5.“贿赂”一词用得风趣幽默;“得意洋洋”写活了大象的神态,与观众的“哭笑不得”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大象买香蕉,一个“踱”字把大象进一步入格化,赋予了人的动作。 6.(1)尽管 却(2)由 从 也 所以 也 7.(1)蛇一样缠在大树上。(2)一只孔雀 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8.(1)改得好。修改后的小标题不仅简洁而且富有诗意。(2)改得好。“季节”比“时节”更准确;“收获谷子”比“谷子该收获”更顺当,更简洁;原文的“*”不仅排除了主人自己在收获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不能把亲友的热情帮忙的主动性表达出来,现在这样一改,既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语言也更简洁了。 9.②④①③三个标点都是分号 10.(1)观 涉 登 拍 留(2)指上文中“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3)数量词重叠可以强调数量之多。(4)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示例:美丽的北京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5)这段文字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综合题
本文运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这五个小标题是:“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如果标题都写不全,则得“下”。)运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答出以上两点可得“良”)本文小标题,把每一部分的对象、范围标了出来,对这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例:(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文章有五个小标题——《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这是对刚刚欣赏过的版纳风光习俗的概括,你觉得这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你能拟一个比它更好的标题吗?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望天树——高高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竹楼——映蓝天
人文景观傣寨水——妩媚质朴意深
生与死——笑对
内容预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无论是在课文里还是生活当中,当是非常耀眼的绿色宝石。下面是多学习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双版纳》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西双版纳》阅读原文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拾起头()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常言说“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新鲜鲜美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自的、紫的……争奇斗妍,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留下一段树桩,很快()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20xx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丽美化赞美)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西双版纳》阅读题目及答案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了这里的山川
A.美丽
B.美化
C.赞美
答:B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的花朵
A.新鲜
B.鲜美
C.鲜艳
答:A
3.西双版纳植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答: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4.“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这句中的“悬”的意思是什么?
A.公开揭示
B.无着落,没结果
C.挂
D.挂念
答:C
有关西双版纳知识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云南省下辖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端。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特有的节日“泼水节”于每年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双版纳境内共有植物二万多种,其中属热带植物5000多种,有食用植物一万多种,野生水果50多种,速生珍贵用材树40多种。许多植物是珍贵药材或具有特殊用途,如抗癌药物美登木、嘉兰;治高血压的罗芙木;健胃驱虫的槟榔;风吹楠的种子油是高寒地区坦克、汽车发动机和石油钻探增粘降凝双效添加剂的特需润滑油料;桐子油可替代柴油;被誉为“花中之王”依兰香可制成高级香料;有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有天然的“水壶”、“雨伞“;会闻乐起舞、会吃蚊虫的小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广大茂密的森林,给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息场所,目前已知有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总数2/3,兽类67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16%,西双版纳鸟兽种类之多,是国内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
其中被列为世界性保护动物的有亚洲象、兀鹫、印支虎、金钱豹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羚羊、懒猴等13种,还有许多二、三类保护动物。作为“旗舰物种”,亚洲象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凡的意义,1977年,中国宣布亚洲象为濒危物种,并在西双版纳成立野象自然保护区。现在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数量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8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300头左右。
中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也有少数分布在旁边的普洱〔思茅〕市。西双版纳还盛产橡胶,是全国第二大胶区、单产居全国之首,另外还盛产大米、多种热带水果和砂仁等珍贵药材,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绿色王国”、“南药王国”。到版纳旅游,有时会看到美丽的孔雀、白鹇、犀鸟在林中飞翔;有时会看到大象在公路上漫步;有时会看到羚羊、野鹿、野兔在奔跑……那情那景,真叫人开心,这是在其他地方难以想象得到的奇观和乐趣啊!
走进西双版纳
教学内容:
学习葫芦丝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模仿学习孔雀舞。
了解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
1用舒缓地气息吹奏乐曲,体会乐曲的柔美,能够悠扬地吹奏乐曲,表现孔雀轻盈地舞姿,表达对孔雀的喜爱。
2会跳傣族舞蹈“孔雀舞”,动作优美。
教学重难点:
葫芦丝吹奏乐曲及“打指”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老师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开始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进入音乐殿堂!”
二导入 新课
▲提问: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你知道都有什么民族吗?
今天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走进云南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好吗!开动火车出发吧!”
出示[课件:音乐火车],师生一起做“火车开了律动。”
▲火车到站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栗老师做你们的导游。
[设计意图:以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众多引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感,律动“开火车”去旅游到达西双版纳之形式,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爱玩,爱动。]
三美丽的版纳
出示课题:“走进西双版纳”
出示[课件:美丽的版纳]
▲配乐介绍美丽的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相地邻,面积将近两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腾萦蔓绕的原始森林,争奇斗艳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还有那精巧别致的傣族竹楼,色彩艳丽的傣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歌舞将我们带进了人间天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点,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四“勇闯四关”
▲导入 :“同学们,观赏完美丽的版纳风光,接下来让我们玩一个有关‘西双版纳’的闯关游戏,怎麽样?”
“注意是有奖游戏。你们看,这些精美的奖品分别象征着吉祥、平安、快乐,谁能获得它,就能得到好运。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件呀?那就让我们一起赶快进入游戏‘勇闯四关’吧!”
[课件:勇闯四关]
第一关:幸运抢答
第二关:争分夺秒
第三关:脱颖而出
第四关:金奖擂台
第一关:幸运抢答
出示[课件5抢答题],教师读题。
1西双版纳位于我国哪个省?“开始!” {颁发将品}
2西双版纳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那一个民族? “开始!” {颁发奖品}
3列举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 “说出两个以上获奖,开始!” {颁发奖品}
4西双版纳有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