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八年级地理教案 > 第二节 林业、牧业和渔业 ,(通用2篇)

第二节 林业、牧业和渔业 ,(通用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渔业,篇1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林业、牧业和渔业”

【教学重点】

1.农耕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对比

2.我国林业的现状

【教学难点】

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数个小组,各组分发画板、画笔、胶片、中国政区图底图。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农业部门的划分和种植业,哪位同学能说出除了种植业以外,我国农业还包括哪些部门?

(纠正或肯定学生回答的内容并导入新课)

我们首先来学习中国的林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为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产品,那么什么是林业呢?

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的生产部门。

既然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那么森林到底给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哪些产品,也就是说,森林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下组景观照片,每一幅图片都能代表森林直接提供给我们的一种产品。同学们边看边讨论,总结森林的作用,把答案写在各组的画板上。

(学生活动)(各小组互评)

(简要总结)森林的经济作用:木材、造纸、橡胶(化工原料)、水果、饮料、药材等。

(承转)森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它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有巨大的环境效益。下面请同学们看以下有关资料,然后把资料的左右两部分连线,完成练习题,以此来了解森林的环境作用。例:将a—3写在各组的题板上(资料已发到每位同学手中)。每组可采用讨论法,由一名同学执笔书写、画板(只写答案)。

资料如下:

a.涵养水源1.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以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000万立方米。

b.保持水土2.每天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每公顷阔叶林能滞留粉尘68吨。

c.防风固沙3.1公顷林地蓄水比1公顷裸地多蓄水3000立方米。

d.美化环境4.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汽。

e.净化空气5.林区降水中一部分被树冠截留,一半以上渗入地下,大大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地表土壤大量流失。

f.吸烟滞尘6.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40%~50%,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23千克至53千克。

g.调节气候7.由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使北京地区大风天数减少了50%;使周围许多流动沙丘固定下来。

h.保护农田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

i.减弱噪声9.森林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j.野生动物栖息地10.我国已建立了900多处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得以正常生存下去,尤其以林区自然保护区更多。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课件展示)打出答案投影片显示森林的环境作用的正确连线,供同学参考。

a—3b—5c—7d—9e—1

f—2g—4h—6i—8j—10

(承转)以上我们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学习了森林的作用。我国森林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但就其总量来说,我国森林资源是不是极为丰富呢?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又处于何种地位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下表,来分析一下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课件展示)我国与世界及世界部分国家森林状况比较(1984年)

项目国家

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渔业,篇2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林业、牧业和渔业”

【教学重点】

1.农耕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对比

2.我国林业的现状

【教学难点】

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数个小组,各组分发画板、画笔、胶片、中国政区图底图。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农业部门的划分和种植业,哪位同学能说出除了种植业以外,我国农业还包括哪些部门?

(纠正或肯定学生回答的内容并导入新课)

我们首先来学习中国的林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为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产品,那么什么是林业呢?

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的生产部门。

既然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那么森林到底给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哪些产品,也就是说,森林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下组景观照片,每一幅图片都能代表森林直接提供给我们的一种产品。同学们边看边讨论,总结森林的作用,把答案写在各组的画板上。

(学生活动)(各小组互评)

(简要总结)森林的经济作用:木材、造纸、橡胶(化工原料)、水果、饮料、药材等。

(承转)森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它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有巨大的环境效益。下面请同学们看以下有关资料,然后把资料的左右两部分连线,完成练习题,以此来了解森林的环境作用。例:将a—3写在各组的题板上(资料已发到每位同学手中)。每组可采用讨论法,由一名同学执笔书写、画板(只写答案)。

资料如下:

a.涵养水源1.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以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000万立方米。

b.保持水土2.每天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每公顷阔叶林能滞留粉尘68吨。

c.防风固沙3.1公顷林地蓄水比1公顷裸地多蓄水3000立方米。

d.美化环境4.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汽。

e.净化空气5.林区降水中一部分被树冠截留,一半以上渗入地下,大大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地表土壤大量流失。

f.吸烟滞尘6.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40%~50%,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23千克至53千克。

g.调节气候7.由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使北京地区大风天数减少了50%;使周围许多流动沙丘固定下来。

h.保护农田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

i.减弱噪声9.森林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j.野生动物栖息地10.我国已建立了900多处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得以正常生存下去,尤其以林区自然保护区更多。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课件展示)打出答案投影片显示森林的环境作用的正确连线,供同学参考。

a—3b—5c—7d—9e—1

f—2g—4h—6i—8j—10

(承转)以上我们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学习了森林的作用。我国森林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但就其总量来说,我国森林资源是不是极为丰富呢?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又处于何种地位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下表,来分析一下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课件展示)我国与世界及世界部分国家森林状况比较(1984年)

项目国家

第二节 林业、牧业和渔业 ,(通用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 东南亚(通用15篇)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精选2篇)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 矿产资源(通用17篇)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 中国的人口(2)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 八年级地理上册《季风气候显著》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 工业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 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 水资源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