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八年级地理教案 > 西双版纳(精选13篇)

西双版纳(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西双版纳篇1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丹徒区高资中学    罗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地图:这是哪个省?(云南)

云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什么?(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视频:西双版纳的景观,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西双版纳。

引导:为什么西双版纳会形成这样独特的风光呢?

指点江山:在地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印度洋、孟加拉湾、太平洋、北部湾、

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状况:(板书)

地理位置——云南南部

邻国——老挝、缅甸

海陆位置——离海洋不远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

植被——热带雨林

地形——河谷谷地和丘陵

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澜沧江-湄公河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

学生讨论,教师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提问: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出示图片“望天树”、“板状根”、“绞杀植物”、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讨论。(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提问: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

图片: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展示相关图片

图片:傣家竹楼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问;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是什么?(旅游业)

小结: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还有什么?(风景游、风情游、田园游、边境游、探险游、过境游)

讨论:旅游业能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思考:假如高资镇开发出一处旅游景点,面对大量的游客,你认为应该发展哪些行业?(交通、餐饮、旅馆、商业…)

(带动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收入增加,居住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丰富多彩)

讨论:发展旅游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引申:镇江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三怪”“三山”)

你觉得镇江旅游业发展状况如何?你有何有益的建议?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     )

(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

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

(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欣赏:孔雀舞

●教学反思:

我们通常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让学生难以适应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从课堂教学情境化和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导入:本课是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及其发展情况,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通过我的了解,学生在语文课上已学过了西双版纳,对此已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切入本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并思考“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及其形成原因?第二,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创设出教学内容就在自己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假如高资镇开发出一处旅游景点,面对大量的游客,你认为应该发展哪些行业?”“针对镇江的旅游业,你有何有益的建议?”等,创建开放性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双版纳篇2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10分)

(1)“盛”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兴盛”“旺盛”“盛大”“深厚”“盛行”讲时读shèng;作“把饭菜放在碗里、盘里”“容纳”讲时读chéng,如盛饭、这间屋子小得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东北盛产大豆(   )

②给他盛一碗饭(   )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④壶者,所以盛也。(   )

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2)“教”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人”讲时读jiāo,如:教书、教学、教唱;作“教导”“宗教”或作“使”“容许”“被”讲时读jiào,如:教案、教本、教官、教会。

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   )

②这是一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③要大胆进行教育改革。(   )

④他教我读书作文。(   )

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2.辨字组词。(4分)

3.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4分)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4.“轻”字开花,写出含有“轻”字的成语(不少于10个)。(5分)

5.说说下文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3分)

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6.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4分)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   )(   )没有摔倒,拖鞋(   )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   )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   )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   )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   )(   ),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没花多少钱。

7.根据课文,在下面句子的横道上填进恰当的比喻。(3分)

(1)热带林中,有很多藤状的植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楼,外形像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根据李舵《竹楼里的诱惑》改编成的。不仅题目改了,小标题也改了,内容也作了删改,在具体的文字上也多有改动。完成下面的题目,体会修改的好处。(7分)

(1)课文的“妩媚傣寨水”的原标题是“打谷子——筒裙——水中嬉戏”,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这一部分开头一句就作了修改:

[原文]五月份,正是谷子收获的时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都是*亲戚朋友来帮忙。

[课文]五月份,正是收获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

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9.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符号。(5分)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________□宽容是一种镇静剂,________,□宽容是一束阳光,________□宽容是一座桥梁,________。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15分)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   )热带雨林,(   )澜沧碧水,(   )傣家竹楼,(   )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   )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1)在括号中填进恰当的动词。

(2)加粗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叠词有何表达作用?

(4)先解释“心驰神往”,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5)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综合题

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①shèng②chéng③shèng④chéng⑤shèng(2)①jiào②jiào③jiào④jiāo⑤jiào 2.(1)清澈 撒播 撤兵(2)剁排骨 古刹药剂师(3)蕨菜 猖獗 一蹶不振 昏厥(4)竹楼 一丝一缕 搂抱 佝偻 3.(1)象 妨 象 真(2)概 蜜 象 冲(3)饰 镶(4)傣 斑 4.轻描淡写 轻车简从 轻车熟路 轻而易举 轻歌曼舞 轻重倒置 轻举妄动 轻口薄舌 轻诺寡信 5.“贿赂”一词用得风趣幽默;“得意洋洋”写活了大象的神态,与观众的“哭笑不得”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大象买香蕉,一个“踱”字把大象进一步入格化,赋予了人的动作。 6.(1)尽管 却(2)由 从 也 所以 也 7.(1)蛇一样缠在大树上。(2)一只孔雀 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8.(1)改得好。修改后的小标题不仅简洁而且富有诗意。(2)改得好。“季节”比“时节”更准确;“收获谷子”比“谷子该收获”更顺当,更简洁;原文的“*”不仅排除了主人自己在收获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不能把亲友的热情帮忙的主动性表达出来,现在这样一改,既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语言也更简洁了。 9.②④①③三个标点都是分号 10.(1)观 涉 登 拍 留(2)指上文中“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3)数量词重叠可以强调数量之多。(4)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示例:美丽的北京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5)这段文字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综合题

本文运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这五个小标题是:“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如果标题都写不全,则得“下”。)运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答出以上两点可得“良”)本文小标题,把每一部分的对象、范围标了出来,对这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

西双版纳篇3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  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 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  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  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  心    高高望天树 

自然                        奇  驰    竹楼映蓝天 

“美“————秀  神    悠悠野象谷 

人文                        丽  往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西双版纳篇4

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西双版纳的位置;

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xx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2)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四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西双版纳篇5

走进西双版纳

教学内容:

学习葫芦丝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模仿学习孔雀舞。

了解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

1用舒缓地气息吹奏乐曲,体会乐曲的柔美,能够悠扬地吹奏乐曲,表现孔雀轻盈地舞姿,表达对孔雀的喜爱。

2会跳傣族舞蹈“孔雀舞”,动作优美。

教学重难点:

葫芦丝吹奏乐曲及“打指”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老师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开始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进入音乐殿堂!”

二导入  新课

▲提问: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你知道都有什么民族吗?

今天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走进云南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好吗!开动火车出发吧!”

出示[课件:音乐火车],师生一起做“火车开了律动。”

▲火车到站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栗老师做你们的导游。

[设计意图:以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众多引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感,律动“开火车”去旅游到达西双版纳之形式,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爱玩,爱动。]

三美丽的版纳

出示课题:“走进西双版纳”

出示[课件:美丽的版纳]

▲配乐介绍美丽的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相地邻,面积将近两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腾萦蔓绕的原始森林,争奇斗艳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还有那精巧别致的傣族竹楼,色彩艳丽的傣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歌舞将我们带进了人间天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点,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四“勇闯四关”

▲导入  :“同学们,观赏完美丽的版纳风光,接下来让我们玩一个有关‘西双版纳’的闯关游戏,怎麽样?”

“注意是有奖游戏。你们看,这些精美的奖品分别象征着吉祥、平安、快乐,谁能获得它,就能得到好运。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件呀?那就让我们一起赶快进入游戏‘勇闯四关’吧!”

[课件:勇闯四关]

第一关:幸运抢答

第二关:争分夺秒

第三关:脱颖而出

第四关:金奖擂台

第一关:幸运抢答

出示[课件5抢答题],教师读题。

1西双版纳位于我国哪个省?“开始!”    {颁发将品}

2西双版纳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那一个民族? “开始!”  {颁发奖品}

3列举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 “说出两个以上获奖,开始!”  {颁发奖品}

4西双版纳有什麽特色乐器?“开始!” {颁发奖品}

[设计意图:以有奖闯关的游戏形式组合教学内容,配合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

[课件:闯关成功]

●过渡语: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没有得到奖品的同学不要着急,后面的奖品更精美。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

第二关:争分夺秒

出示[课件:视听模唱]

规则: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屏幕为你出示的视听模唱题,通过听音乐旋律,模唱曲谱。

视听模唱(1)

3135|5—|3612|2—|3135|166|2161|1—||

视听2遍,时间到;闯关学生模唱;全体学生模唱。

视听模唱(2)

5356|6—|3 1|5—|633|122|1612|2—|633|122|3161|1—||

视听2遍,时间到;闯关学生模唱;全体学生模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和竞争意识,采用听唱法让学生自学乐曲《金孔雀轻轻跳》旋律部分。]

[课件:闯关成功]

●过渡语: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二关,进入版纳‘迷人的葫芦’,送你一首悠扬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课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简介:葫芦丝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声音亲切、优美,被誉为“天籁之声”。用葫芦丝吹奏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夜,微风轻拂凤尾竹,竹楼中的少女对月抒怀,竹楼外的葫芦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过渡语: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合着音乐模仿吹奏葫芦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第三关跃跃欲试,拿出葫芦丝练习吹奏一首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第三关:跃跃欲试  葫芦丝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出示[课件《金孔雀轻轻跳》曲谱]

说出乐曲拍号(2/4拍),强弱规律,找出曲谱中出现的音。

吹奏音阶,教师做柯农手势。

教师葫芦丝范奏乐曲。

“这首乐曲就是刚才我们视听模唱的两条旋律,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非常动听的葫芦丝乐曲,想听栗老师用葫芦丝为大家示范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吗?”

6  提问乐曲的情绪如何?乐曲的速度采用了哪一种?”

乐曲优美抒情,速度是中速稍慢,曲调清新流畅,犹如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乐曲?

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旋律,用手指来熟悉葫芦丝指孔。

7老师逐句指导葫芦丝吹奏乐曲。

乐曲优美,速度是中速稍慢,吹奏时应采用舒缓的气息进行,例如第一乐句:3135|5—|,气息圆滑连贯像一道一道美丽的彩虹,同样的方法到最后……;     633|122|,这乐句是乐曲中较为欢快的部分,33、第二个2要求单吐,表现音乐地跳跃感。

8 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吹奏情况。

9 请出学生吹奏,让大家评价,老师表扬优点,纠正不足之处。

10齐吹奏全曲。

11学习葫芦丝的“打指”吹奏方法。

如果在吹奏时加上一些特殊指法吹奏,声音就更美了请同学们视听对比以下老师吹奏的两句旋律,那句更好听,更能表现孔雀美丽的舞姿。

指出曲谱中“打指”标记,认识“打指”记号。

老师示范讲解“打指”的吹奏方法。

找学生吹奏,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12  完整地吹奏全曲。

13吹奏艺术处理:有感情地齐读课题《金孔雀轻轻跳》,孔雀在怎样跳舞,请 你说一说,模仿一下;老师总结,指导学生带上动作表演吹奏葫芦丝。

14奖励学生,送给每人一个孔雀头饰戴在头上。

西双版纳篇6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 :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西双版纳篇7

第二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西双版纳的位置;

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2)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四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西双版纳篇8

一、字词文常积累查字典,解释下列成语。1、心驰神往                        2、轻描淡写                              3、善男信女                        4、得意洋洋                              二、主题文意梳理1、文章以一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开篇,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请从该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西双版纳景物特征的短语。接下来的五个片段则从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西双版纳,你知道是哪两个方面吗?                                                                              三、精彩句段品析1、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赏心悦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深情。你能说说下列各比喻句的作用吗?(1)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2)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3)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2、阅读“悠悠野象谷”这一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意深的民俗风情。你能尽可能多地发现本段中的对比吗?                                                                               (2)选文的第二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你知道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大象的表演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吗?结合文中的词语试作分析。                                                                                四、读写能力拓展1、课文主体部分的前四个片段分别扣住标题中的“树”、“竹”、“谷”、“水”等景物进行描写。有人认为,第五个小标题应与它们一致起来,将所描写的主要景物“庙”嵌入标题中。你会写出这个标题吗?                                                                                 2、小林去考导游证,其中一道考题是将《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简缩成一篇250字左右的解说词,小林很为难,你能帮助他吗?                                                                                                                                                              五、中考题型链接1、作者在文中写道“当我来到傣家做客时,热情好客的傣族人又是杀鸡,又是宰鱼,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表现了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在我们已学过的古诗文中也有不少表现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句。                                                                               2、请仿照“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概括你游览一处名胜的经历。                               &

西双版纳(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 东南亚(通用15篇)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精选2篇)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 矿产资源(通用17篇)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 中国的人口(2)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 八年级地理上册《季风气候显著》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 工业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 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 水资源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