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2
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请单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另存为下载
片断1:
例题:每张桌子座6个小朋友,正好座了4桌,现在有25块小蛋糕,如果每人分一块蛋糕,请问:这些蛋糕够分吗?
学生小a上黑板板书,25-1=24(答:这些蛋糕够分。)
师:小a,题目上有没有1?
小a:没有。
师:有没有24?
小a:没有。
师:题目上没有1和24,同学们他做得对不对?
众生:不对。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这道题呢?
引导得出:4×6=24,因为25>24,所以这些蛋糕够分了。
小a想举手但又没有举手。一节课眉头都紧锁着。
师:这样才是完整的解题过程,以后大家注意了。
片断2:
例题:把两个棱长5厘米的木块粘合成一个长方体(如下图),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5
55
生1:(5+5)×5×2+5×5×2+(5+5)×5×2=250(平方厘米)
生2:5×5×6×2-5×5×2=250(平方厘米)
生3:(5+5)×5×4+5×5×2=250(平方厘米)
小b:5×5×5×2=250(平方厘米)
突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不对,5×5×5求的是正方体的体积,再×2求的是体积和,不是求的表面积,老师他混淆概念了!”沉寂片刻后,许多学生都附和了起来。
小b可能想法也不成熟,涨红了脸,一下子讲不出个所以然。这时老师轻轻地对小b说:“别急,我有一种预感,这种解法也许有你的道理,大胆说说看。”说完老师取出两个正方体模型,说:“同学们,别着急,我们把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b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起,数了数突然眼睛一亮,激动地说:“我不是求的体积和,你们看,拼成长方体后,其中一个正方体剩下5个面,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5×5×5,这个式子不是表示求体积,而另一个正方体和它是一样的,所以再乘以2。”
小b越说越清晰,讲好后生怕别人不懂又将自己的思路完整地说了一遍,说完后大部分学生终于醒悟过来。大家不禁一齐鼓起掌来。
师:受他的启发,大家还有其它解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子课上可热闹了,大家兴趣盎然,通过拼图、观察、比较、讨论马上又有了几种解法。
生5:5×5×(5×2)=250(平方厘米)
生6:(5×5×5)×2=250(平方厘米)
生7:5×5×(6-1)×2=250(平方厘米)
……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呢?特别是学生的结论“出轨”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有时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
1、“自圆其说”能使我们发现意想不到的过程和方法。
片断1是日前笔者在一次随堂课上看到的。教者看似把教学过程 设计得条理清晰,思路严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下课后,我问小a是想的?可能是上课的情绪还在影响着他,刚开始怎么也不肯说,我说:“你用25-1=24,没有减2、减3,老师认为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说给我听听吗?”在我的再三鼓励下,小a终于说出:“4×6=24,25减少1才等于24,所以当然够了。”
多好的思路,多好的方法呀!可惜教师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自圆其说”机会,试想这样难得的资源还会白白流失吗?
2、“自圆其说”是一个高层次的思辩过程。
片断2:当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解法时,教者并没有立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将话题解释权抛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圆其说”,可以感受到小b解释完时是多么的自豪,其他学生的掌声是多么的发乎内心。一个高层次的思辩过程就诞生了。而正是基于此,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少的方法,其后有些解法虽然貌似但非雷同,孕藏着不同的思想和方法。
两个片断,两种方法,说与不说间,感受不一样,效果各不同。
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请单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另存为下载
片断1:
例题:每张桌子座6个小朋友,正好座了4桌,现在有25块小蛋糕,如果每人分一块蛋糕,请问:这些蛋糕够分吗?
学生小a上黑板板书,25-1=24(答:这些蛋糕够分。)
师:小a,题目上有没有1?
小a:没有。
师:有没有24?
小a:没有。
师:题目上没有1和24,同学们他做得对不对?
众生:不对。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这道题呢?
引导得出:4×6=24,因为25>24,所以这些蛋糕够分了。
小a想举手但又没有举手。一节课眉头都紧锁着。
师:这样才是完整的解题过程,以后大家注意了。
片断2:
例题:把两个棱长5厘米的木块粘合成一个长方体(如下图),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5
55
生1:(5+5)×5×2+5×5×2+(5+5)×5×2=250(平方厘米)
生2:5×5×6×2-5×5×2=250(平方厘米)
生3:(5+5)×5×4+5×5×2=250(平方厘米)
小b:5×5×5×2=250(平方厘米)
突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不对,5×5×5求的是正方体的体积,再×2求的是体积和,不是求的表面积,老师他混淆概念了!”沉寂片刻后,许多学生都附和了起来。
小b可能想法也不成熟,涨红了脸,一下子讲不出个所以然。这时老师轻轻地对小b说:“别急,我有一种预感,这种解法也许有你的道理,大胆说说看。”说完老师取出两个正方体模型,说:“同学们,别着急,我们把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b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起,数了数突然眼睛一亮,激动地说:“我不是求的体积和,你们看,拼成长方体后,其中一个正方体剩下5个面,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5×5×5,这个式子不是表示求体积,而另一个正方体和它是一样的,所以再乘以2。”
小b越说越清晰,讲好后生怕别人不懂又将自己的思路完整地说了一遍,说完后大部分学生终于醒悟过来。大家不禁一齐鼓起掌来。
师:受他的启发,大家还有其它解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子课上可热闹了,大家兴趣盎然,通过拼图、观察、比较、讨论马上又有了几种解法。
生5:5×5×(5×2)=250(平方厘米)
生6:(5×5×5)×2=250(平方厘米)
生7:5×5×(6-1)×2=250(平方厘米)
……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呢?特别是学生的结论“出轨”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有时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
1、“自圆其说”能使我们发现意想不到的过程和方法。
片断1是日前笔者在一次随堂课上看到的。教者看似把教学过程 设计得条理清晰,思路严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下课后,我问小a是想的?可能是上课的情绪还在影响着他,刚开始怎么也不肯说,我说:“你用25-1=24,没有减2、减3,老师认为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说给我听听吗?”在我的再三鼓励下,小a终于说出:“4×6=24,25减少1才等于24,所以当然够了。”
多好的思路,多好的方法呀!可惜教师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自圆其说”机会,试想这样难得的资源还会白白流失吗?
2、“自圆其说”是一个高层次的思辩过程。
片断2:当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解法时,教者并没有立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将话题解释权抛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圆其说”,可以感受到小b解释完时是多么的自豪,其他学生的掌声是多么的发乎内心。一个高层次的思辩过程就诞生了。而正是基于此,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少的方法,其后有些解法虽然貌似但非雷同,孕藏着不同的思想和方法。
两个片断,两种方法,说与不说间,感受不一样,效果各不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数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篇1单元测试1.填空.(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垂直篇1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
数学教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篇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篇1一-[第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9页例1。教学目的: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篇1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 :1、 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篇1教学目标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
《平移与平行》教学案例研讨篇1〖教学目标〗课的前半部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的内容是巩固性...
《图形的旋转》教学实录篇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了...
人口普查教案篇1课题:人口普查(二)写多位数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认识平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篇1教学目标1、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