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9
宁鸿彬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
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17):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生(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生(23):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眩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33):骗子骗人。
生(34):皇帝受骗。
生(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
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17):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生(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生(23):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眩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33):骗子骗人。
生(34):皇帝受骗。
生(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
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17):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生(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生(23):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眩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33):骗子骗人。
生(34):皇帝受骗。
生(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程玉芹
教学背景
这是一篇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且联想想象丰富,非常符合初一学生阅读。应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感受形象寓意,体味联想想象的特点。还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放飞思想,去描画现实生活。本篇文章思路清晰,故事性强,又有很浓厚的趣味性,适宜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还应该让学生讲故事接龙比赛,以锻炼学生说话能力和合作能力。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文章寓意,欣赏人物形象是最为 有力的方法。学习寓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体裁的特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要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教学目的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学习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导课型:品读课
教学仪器:摄录机大屏幕
主导教法:品读结合法
教学设计: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自主学习,感知内容
二、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品味寓意
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由于初一学生的人生阅历及知识面的限制,对本文人物的代表性及文章寓意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实际体察。本课的拓展练习,会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学习的趣味,营造一种乐境氛围,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喜欢儿童文学,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的童话,你们一定也读过不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这些童话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童话”的定义并让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讽刺童话《皇帝的新装》,共同来领略一下童话的神奇魅力。
二、作者简介: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安徒生。(出示“你知道吗”安徒生简介及照片,指一学生读)
师:了解了童话.作者,那么,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来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出示目标)
三、教学板块一:自主学习,感知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标出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理解的句子;第二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为下面故事接龙比赛做准备。
2.师生共同订正第一个问题。
3.师:咱们先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以致不管他的国家和军队,于是——(依次出示情节图片,让学生展开故事接龙比赛)
4.师:其实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围绕着“新装”这一线索,同学们猜一猜有哪几个情节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故事情节”的内容)
四、教学板快二: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品味寓意
师:故事情节简单清晰,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学们说其中刻画的最精彩又最可笑的人物是谁呢?(生答师板“皇帝”)
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为什么认为皇帝最可笑?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皇帝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皇帝又是怎样上当受骗的呢?
(订正:皇帝是最愚蠢的,他为了穿得漂亮些,不惜花掉所有的金钱,用尽所有的心思,且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写他换衣次数之多。夸张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愚蠢。由皇帝受骗导出布料特点,并让学生齐读布料特点一句。从而得出皇帝的特点“昏庸愚蠢不称职”并板书。)
2、皇帝不仅受骗,他还说谎骗了别人。那么他为什么说谎,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找出21段中心理描写并朗读,老师指导后再读。)
3、皇帝为了保住皇位,上当受骗又说谎,且表演了一出裸体游行的丑剧,令人捧腹大笑。那么其他的官员又是为什么说谎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段,而后讨论分析。可见他们的“自私,虚伪”的丑恶嘴脸。板书“自私虚伪”)
4、诺大一个王国里,为什么只有一个孩子敢说真话?
(表现孩子的天真,无邪。板书)
5、师:同学们,在短短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他们荒唐可笑,愚蠢虚伪,自私无耻。这样典型的形象作者有无见过?用什么方法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6、故事的结局:光天化日之下,皇帝裸体游行,你对这个丑剧作何评价?
(学生分析后作补充:的确,现实中赤身裸体的皇帝不一定有,但皇帝挥霍无度,大臣们投机钻营钻营,献媚取宠却比比皆是,如中国的和绅,李莲英。可见,本篇童话就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夸张不仅不会让人感到虚假,反而感到更真实,更动人,而且更吸引读者。)
7、理解寓意
作者创作这篇童话,仅想告诉人们一个可笑的故事吗,有无更深的寓意?
(借童话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自私,同时也赞扬了儿童的天真无邪,愿人人保持一颗童心)
师:同学们,童话讲完了,可故事并没结束。让我们携起手,去做勇敢诚实的人吧,因为虚伪,谎言不会长久,而唯有真理才会永存!
五、教学板块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1、师:下面,我们来个添枝加叶比赛: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游行结束后,皇帝回到皇宫会怎么办?
(三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
2、播放一段“皇帝悔过”的动画片来拓展学生想象。
3、师生一起总结。(略)
4、布置作业 :课下继续读一些安徒生的童话,真正体会童话特点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不称职虚伪自私——讽刺
愚蠢天真无邪——赞扬
想象夸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实行课改后所上的一节示范研讨课,由于听课人员比较多,学生有点拘束,所以开始上课时气氛有点沉闷。我及时引导调整,使学生很快投入课堂。童话这种体裁比较适合初一学生口味,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因而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发言,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的目的。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以理清情节,合作探究以赏析人物理解寓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我放了一段“皇帝悔过”的动画片。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及时让学生口头作文:“想一想皇帝回宫后会怎么办?”虽然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的作文不太尽人意,但联想想象是非常丰富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理解寓意时,我总感觉学生有些疑惑。我自己认为这是由于初一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对故事背景了解甚少的缘故。我还觉得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表演一段皇帝回宫后的情景会更好。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表演课本剧。
2.合作探究故事的中心主旨。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完之后,请学生思考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课文读完了,请大家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⑵“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⑶“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⑷“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⑸“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⑹“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⑺“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⑻“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2.刚才,大家对“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这个问题都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很好。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生翻书、思考、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⑵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⑶“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⑷“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⑸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⑹用“新”字来概括。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⑺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教师总结点拨: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那么,我们大家看看刚才我们用的哪几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不合适?(学生思考、讨论后很快地排除了“蠢、伪、假、傻”这四个字”)
然后,我们再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剩下的这几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学生思考、讨论后很快地进行排除,选择出了“骗”字)
3.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教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骗子骗人。⑵ 皇帝受骗。⑶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⑷老百姓既受骗又骗人。
4.对大臣官员们和老百姓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明确:⑴对大臣官员们来说,骗人是主要的。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⑵对老百姓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老百姓受骗,不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而是他们先听别人说的,然后就逐步就谈论开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5.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情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明确: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是那个小孩揭露了骗子。那个小孩没有受骗。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6.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被小孩子捅破!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恰恰是这犹如一把利剑的真话戳穿了这个很简单的谎言。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却没有提着裤子仓皇逃窜, 这足见他们愚蠢至极。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同学们合书凝思:我们究竟该向谁学习?(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小孩。
7.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 这样做现实吗?
明确:(把握要点进行点评)说周围大人都在说谎的说法太片面,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况且这仅仅是童话,安徒生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安徒生这是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 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真话也好,谎言也罢,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良知!我们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
『布置作业 』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板书设计 』
一、引言。
同学们,你们爱穿新衣服吗?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本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如果穿得太出格,不掌握分寸,出尽风头,必将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
二、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新装写了哪几件事?(见板书)
2、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
爱新装 做新装 试新装 展新装
显癖好 现手段 露愚心 揭真相
(皇帝) (骗子) (皇帝) (小孩)
三、分析讲解课文:
1、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而得逞?
(A、他们掌握了皇帝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显嗜好;
B、衣服的特性满足了皇帝穷奢极欲的心理,又迎合他自负多疑的个性——现手段。)
2、皇帝有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所以急于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又想起新衣的特性,“心理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但他又相信自己“无需害怕”。你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万一我看不见这衣料多难堪哪;这个国家我说了算,谁能把我怎么样。)
3、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露愚心)
4、是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话后,老百姓就马上传播开来?
(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出真话;老百姓一看有人说了真话,“法不责众”,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揭真相)
5、当人们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时,皇帝是怎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是真的,他知道他的愚蠢已经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为了把这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四、讨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哪些启发教育?
1、说假话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显示出来)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微胖、富态、语气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阿谀逢迎。
4、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恣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9、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子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六、小结,布置作业 。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大家想一想,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大家续写本文。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表演课本剧。
2.合作探究故事的中心主旨。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完之后,请学生思考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读完了,请大家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⑵“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⑶“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⑷“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⑸“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⑹“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⑺“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⑻“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2.刚才,大家对“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这个问题都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很好。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生翻书、思考、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⑵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⑶“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看雪》实录篇1《看雪》实录武汉市育才小学屈小青第2课时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点评篇1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三年级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寻找创造力——《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篇1一、故事引题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生:喜欢...
《月光曲》教学实录篇1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生1:月光融融生2:月光皎洁生3:月光如水生4:《静...
《水上飞机》课堂实录简评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1《水上飞机》课堂实录简评作者:来源:第一课时师:...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篇1第一课时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生:了解到你是校长。师:少了一个字。“副”生...
《小镇的早晨》课堂实录及评析篇1(此课获得杭州市“教改之星”课堂教学评比金奖)一、集中识字。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
《李时珍》教学实录篇1一、导言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
《雨中》教学实录篇1课前谈话师:《雨中》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但我不相信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不了四年级的课文。那第二...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篇1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
《五彩池》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1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第一节,感受五彩池的形态美和色彩美。2.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能借...
《海底世界》教学实录篇1教学要求:1.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十五个生字...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