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精选15篇)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1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2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整篇都是人生格言,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典题例析]

例题: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怒惧)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这)

c、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d、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解析:此题考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的理解分析,属小综合题。

参考答案:d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      )           吾日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       )   不亦说乎(         )    殆(     )

人不知而不yun(       )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                               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                             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        )   b、人不知而不愠   (       )

c、思而不学则殆     (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部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的书。这本书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

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____

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

8、“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9、“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1、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2、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            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三、请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               最反常的气候----

最昂贵的稿费----               最难做的饭----

最短的季节----                 最绝望的前途----

最高的巨人----                 最长的脚----

最难走的路----                 最大的地方----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a: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探索太空造福人类。

生b:我的理想是像老师一样,长大也当老师。

生c:我的理想是彩票中大奖,买一座带游泳池的大大的房子,一辆豪华轿车。

生d:我的理想是现在认真读书,先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学,最终的理想等考上大学以后再来确定。

……

对于他们的说法,你有什么意见?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请结合第二单元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与思考]

1、《人生寓言》中,王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理想》这首诗也反复强调:“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有一首流行甚广的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都说明了,实现理想要经过许多艰难的曲折。请联系你身边的生活或查书、上网,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证明“实现理想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观点。

2、品读下面的语句,用一两句话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1)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答:                                                                           

(2)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的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答:                                                                               

(3) 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塞涅卡)

答:                                                                                   

(4)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没有目标(蒙田)

答:                                                                               

《〈论语〉十则》训练一

1—2、(略)3、a 4、abba 5、d 6、(1)b(2)d、

《〈论语〉十则》训练二

一、1、论语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学 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 相辅相承 辩证统一的。3、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4、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6、略 二、7、(1)经过(2)它,指哭声(3)是的(4)在(5)离开(6)记住 8、zhi  9、(a)10、孔子11、丈夫的父亲 12、老虎很凶猛 13、妇人14、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三、(略)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3

〖教学目标 〗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4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5

.《论语》十则教案9-10

.《论语》十则教案5-8 

.《论语》十则教案1-4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论语》十则·评估测试练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论语》十则·同步检测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十则ppt课件(1)  

《论语》十则flash课文朗读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6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课后心得: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7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9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10

10《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  学习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