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05

《草船借箭》教案篇1

一、课前预热,激情导入

1.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故事。

2.课前创设情境。和学生做猜一猜游戏,电脑出示几幅《三国演义》中的插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出它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

3.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播放完歌曲后,教师导语:听完这首歌,我们心潮澎湃,这浑厚的声音,这熟悉的旋律,似乎又将我们的思绪牵引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那里充满了谋略的比拼、智慧的较量。伴随着这音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似长卷般在我们面前闪过,而在这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诸葛亮,(出示诸葛亮人物图)。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走进草船借箭这一历史事件中,走近这集胸襟与谋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诸葛亮。(齐读课题)

二、切入重点、质疑探究

1.当鲁肃把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有何反映?

2.出示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导朗读:周瑜是长叹一声说的这句话,读出这种语气。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3.过渡: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从小饱读诗书,文韬武略样样俱全,深得吴国君主孙权的赏识和重用。他少年英雄,21岁就做了吴国水军的都督,35岁又接任了水陆两军的总帅印。可是今天,面对诸葛亮,他却甘拜下风、自愧不如。那诸葛亮到底神在哪儿?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神机妙算呢?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适时写出批注。教师巡回点拨。

小组内交流补充。

三、交流汇报,深入感悟

过渡:俗话说,阅读使人明理,交流使人明智。下面就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对人了如指掌

1.对曹操的了解。

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1)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通过鲁肃的“吃惊”与诸葛亮的“笑”的对比以及“一定”“只管”等词语来体会诸葛亮的自信。

(2)诸葛亮只点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其实他这句话里含着一个重要的信息没有交代出来。补充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会。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是啊,诸葛亮针对曹操做事谨慎这一特点,料定雾这样大,他不敢贸然出兵,定会用箭来设防,结果果真如此,他似乎就是藏在曹操肚子里的孙悟空啊!诸葛亮神不神?难怪周瑜这样长叹,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屏幕同时出现两幅画面:一个是岸上曹军的情况,一个是船上诸葛亮和鲁肃对饮。教师语:一面是战鼓擂擂、刮箭齐发,一面是引酒取乐、谈笑风生,这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出诸葛亮的大智慧。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吧。学生分角色读7、8自然段。

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诸葛亮对曹操非常了解,所以他才能做到这样的镇定自若,真是面对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啊!板书:知人

2.对鲁肃、周瑜的了解

诸葛亮的“知人”还体现在他对鲁肃和周瑜的了解,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

(1)读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总结:他知道周瑜想害自己,也知道鲁肃不会泄密,会协助自己。

总结:看来,真应了古人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诸葛亮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的如此透彻,才能把草船借箭设计得出神入化。

(二)能预测天气。

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学生读出雾的大。

这场大雾来的及时,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

1.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引导学生体会:十天造十万支箭本身就难,可是诸葛亮敢于立下军令状,三天就能造出,为什么?他心中盘算的不是造箭,而是——借箭。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读出诸葛亮的从容自信。

2.引读:三天要造十万支箭啊,光准备东西也需要时间啊,可是诸葛亮呢?——生接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比较:(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一种写法好在哪?(体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3.那诸葛亮真是“神”,能预知未来?他根据什么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点出:古人对自然规律已经掌握许多。诸葛亮博览群书,他能根据节气、风向等自然情况推测未来天气。)

(三)借箭的过程谋划巧妙

1.找出借简明过程中能体现他谋划巧妙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船的设计、出发时间、受箭及时撤退安排来体会。(军士和草靶子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四更行动?为什么要“逼近”曹营?受箭的过程中船“一字儿摆开”有什么用途?借箭成功怎么撤退?)

2.电脑出示长江方位图,让学生演示船受箭方式,体会这样的安排的巧妙。

3.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一番。课件播放借箭过程。请学生谈体会。

总结:可见,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前对方方面面都考虑的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的滴水不漏,最终令周瑜自叹不如。

四、回归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三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巧借天时地利,利用对人的了解,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

2.出示感动中国人物刘翔的的颁奖词,指名读。诸葛亮凭着他草船借箭中的过人表现,当选为名垂青史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草船借箭》教案篇2

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文章有所改动。例如,原文一开始讲鲁肃领周瑜命探诸葛亮是否得知蒋干中计之事在课文中被略去;原文中的《大雾垂江赋》在课文中亦被删除;孔明邀鲁肃同去取箭成功后在返途中的对话亦省略未提等等。课文编者将原文做这些方面的改动必有其意图,旨在能够让学生明白原作者在叙述“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时是如何交待前因后果的。除此之外,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片断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能在体会人物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三、学情分析

对于这种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式的历史小说,学生特别感兴趣。在第十册的第五单元,学生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可以说,对古人打仗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这为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对于诸葛亮“算”准人心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而对于“算”准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师较为详细的引导、讲解。特别是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对于一开始的“头西尾东”和后来的“头东尾西”较难理解,因此,老师要借助坐标加以讲解。

四、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点最适合学习历史性题材的文章时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六年级的学生肯定能独立完成收集资料这一工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就应该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资料,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说明》中对教学提出了“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的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据此,我在设计教案时,特别是第二课时的教案中重点强调了“品读句段,加深理解”,旨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语文组块教学实验”。他的研究显示,“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学生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薛老师的这一理念,尝试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线性化转变成组块化,尽量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围绕课文的一个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设计特色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

2、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历史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八、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九、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查出“神机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生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在文中画出其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自读课文,能抓住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用《赤壁之战》的故事,以谈话的方式(要提及“东南风”即天时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曹操给你留下的印象,即生性多疑。)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先由学生说,再由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借”,并围绕“借”字质疑。(教师按事情发展顺序将问题排列: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怎样借?⑤是否借到?)

板块二:自学解疑

1、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同学们自由默读,找出文中提及的人物,并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解决问题: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是否借到?从中了解文中四位人物之间的关系。)

2、再读课文,了解前因后果,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原句。

3、概述中间环节,适时板书,理清结构层次。

起因:妒忌

设计陷害

借船策划

大功告成

结果:心服口服

4、找出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述回顾

1、话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因此设计陷害,才有了“草船借箭”一事。谁能将这一故事复述出来?(两种复述形式并用:一人全部复述;多人接龙复述)

2、周瑜原想陷害诸葛亮,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诸葛亮如期完成“造箭”一事,让周瑜感叹其“神机妙算”。究竟诸葛亮算准了什么?

板块二:品读句段,加深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准了什么?独立学习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按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

【1】算准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教师引导】

①“雾”大到什么程度?(不说,用读来表现。先个别读,抓“漫天”、“面对面”等词的朗读。课件出示该语句,标红这两个词语。最后齐读。)

②但是,雾的出现是可以碰巧的,这怎么能足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呢?联系上文看看,哪些语句足以说明诸葛亮算准了这时候有大雾?(学生找出相应语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齐读该句。)

③变化莫测的天气他都能算准,说明他很有把握,谁再来读?(指名个别读,抓“仍然”、“直到”两个关联词的朗读,并适时标红。)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做事情很有把握,有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胸有成竹。)

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学生齐读。)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了吗?加上半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再让学生齐读。)这样呢?感觉到了吗?再加上半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回呢?可见,作者费笔墨描写前两天没有动静的情况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才能感觉到他的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算准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教师引导】

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学生找“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②曹操的这一做法正中诸葛亮下怀,怪不得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其中,“一定”一词事先标红,以便提示学生重读该词。)

③诸葛亮可谓是话中有话,如果我是鲁肃,我听不明白,我会对他说:“在下愚昧,请大人明示。”那么,诸葛亮又会如何“明示”呢?(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④老师扮演鲁肃,谁来扮演高深莫测的诸葛亮?(师生合作将诸葛亮的话补充完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课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可真是“言已尽而意未犹”啊!诸葛亮如次神秘,还体现在他的“笑”中,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究竟在笑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笑曹操生性多疑而导致中计;二是笑鲁肃忠厚老实;三是笑周瑜阴谋落空;四是笑自己将一切掌握在手中,不费吹灰之力,大功告成。)

⑤诸葛亮真不简单!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⑥如果说,诸葛亮仅仅算准了曹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草船借箭”能成功吗?他还要算准另一个人。(生应该会说“鲁肃”,若不能,师引导。)他算准了鲁肃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学生找“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抓“果然”、“只”这两个词语说明鲁肃为人忠厚老实。)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这都能给诸葛亮算准,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3】算准曹军来不及追赶船只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教师引导】

①请你根据这段话,画出诸葛亮带船行驶的示意图。画好之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解。

②对这一部分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解决,如解决不了的则可问老师。

③《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课件出示,师解其意: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可见,诸葛亮对地形的掌握也是其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是随他同去的鲁肃所始料不及的,更不用说毫不知情的周瑜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这一“算”,同时算准了天时、地形、人心,这就叫“神机妙算”,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当知道了整个过程后,(课件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次齐读这句话。)二者相比,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周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个别学生说)

3、诸葛亮这一“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有这么一首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课件出示,师范读。)

板块三:练习表演

布置学生练习周瑜与诸葛亮一开始的对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比较流畅、顺利地完成对话表演,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能在《三国演义》的原文中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合作表演

分配角色,可生生合作演,亦可师生合作演。

板块二:古今对照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原文选段,让学生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激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块三:交流分享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

板块四:总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可谓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三国,明军事;读西游,分善恶;读水浒,懂团结;读红楼,重感情。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

《草船借箭》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案篇4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研究

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延伸

研究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项目评价等级改进意见

ABC

内容组织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其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语言动作神态表演技巧总体印象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项目评价等级改进意见

AB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曹”等11个字。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1.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哪些故事哪些人物?(生自由交流)

1.3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啊!长江边上,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一个经典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1.4《三国演义》简介:成书于元末明初,以《三国志》所记载的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小说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写起,止于东吴灭亡,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理清课文叙事的思路。

2.1字词过关

周瑜妒忌委托都督幔子布置调度水寨擂鼓弓弩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2成语理解: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与“神机妙算”意思相近的词有: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2.3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3.自主学习,感知“借箭原因”

3.1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那么周瑜是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用“----”划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2生读课文,划句子

3.3汇报

(1)周瑜与诸葛亮在对话中,心中各自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周瑜的暗藏杀机,心怀鬼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动声色。)

(2)分角色朗读对话。

(3)草船借箭后,周瑜对诸葛亮又有何评价呢?

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齐读。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研读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3.4神机妙算“借天时”——知天时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果然神机妙算。]

3.5神机妙算“借地利”——懂地理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关注情节变化中的人物表现,感知人物形象

4.1结合课外知识和初读体验,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神机妙算)

4.2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关注文段,自学探究。

探究问题:

联系下军令状前后诸葛亮的表现,联系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和鲁肃的表现,联系诸葛亮的推断与曹操的表现,等等,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些什么,从中你又认识到了怎样的诸葛亮?

自学建议:

A.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B.自主思考,提取关键词概括“算到了”。

(思考举例:我从文中画了这样两句话: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说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之前就算到了三天后会有大雾。通过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的天气,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所以我填的是“只要三天,算到了三天后大雾漫天”。)

(2)互学(组内完善和补充)。

(3)展学(合理分工,说清观点)。

(4)组际交流(对照组内学习成果,商讨补充、质疑或反驳)。

4.3梳理观点,小结归纳。

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背后,对天气的预判、环境的了解、人心的洞察。他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5.拓展延伸,升华人物形象

5.1出示赞扬诸葛亮的古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5.2指名读古诗,品析古诗意境。

5.3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诸葛亮,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他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他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可见他既会神机妙算,又会巧妙安排,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4师:“草船借箭”既为借,则有“还”,那么诸葛亮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周瑜真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三国演义》。

5.5作业:

(1)复述课文,写成一篇日记。

(2)课后读名著《三国演义》第46回。

《草船借箭》教案篇6

导入: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三国演义》那个人物最有才能,智谋最高?

板书:诸葛亮

出示幻灯片:诸葛亮简介。生自读。

出示学习内容:课本《草船借箭》;丛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课外阅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轻声读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读《草船借箭》,找到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填写学习单。

方法提示: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从课文第段可以看出来,这是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等)。

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大家共同补充纠错。

学习《诸葛亮舌战群儒》,方法同上。

学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方法同上。

二、畅所欲言,交流收获

小组讨论总结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抽生到黑板上板书这些词语。

3、读写结合,完成练笔。

用今天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同学,让其他同学说说你描写的同学是怎样的人,用到了什么描写。

四、学习总结:1.我会通过……感受人物性格。2.我会运用学到的方法描写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篇7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一)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二)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出示按钮画面,画面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才华展示脑力冲浪成语歇后语讲故事朗读表演写一写评一评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三国地图三国连环画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

1、成语:(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2)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歇后语:(1)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2)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3)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B、【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C、【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三)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

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草船借箭》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板书设计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准备造箭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

  • 《拼图游戏——多面人》教学设计

    &nb...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觅渡桥小学班级二(1)学科语文课题一株紫丁香教时第一教时日期2006.10一、 教学目标:1、...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 《早操》教学设计

    《早操》教学设计2005年9月11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材简析 《早操》是字与拼音(三)中的...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冬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是一...

  • 春天的手教学设计

    《春天的手》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中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

  • 《珍贵的纪念》教学设计

    《珍贵的纪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读熟课文,认会15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认会15个...

  • 《想飞的乌龟》教学设计

    2005年10月23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材说明:《想飞的乌龟》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一册第14单元的一...

  •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学设计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1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

  • 小书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小书架》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复习学过的六个单韵母。 2、正确认读...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一、课堂目标: 1、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渗透法识字,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