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参考 > 高中语文教参 > 《故都的秋》教案4

《故都的秋》教案4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1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  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三.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4.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读懂客观现实
郁达夫体会思想感情

秋院
(主观、客观)----清、静秋槐
秋蝉
(主观)----悲凉秋雨
秋果

《故都的秋》教案4.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一、月夜出门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 《故都的秋》教案6

    教学步骤 :1.导入 2了解感知3理解分析4揣摩体会(5讲解全篇)6迁移训练教案草稿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

  • 《故都的秋》教案4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

  • 《故都的秋》教案3

    教学目的: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

  • 《荷塘月色 》教案7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

  • 《荷塘月色 》教案6

    授课提要式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

  • 《荷塘月色 》教案5

    荷塘月色教案执教:李烨教学目标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2、新鲜...

  • 《荷塘月色 》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

  •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他们入学以来已经学习教材关于阅读和...

  • 《荷塘月色》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