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通用3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篇1

复习资料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

方法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性认识。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认识的发展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他相关知识点: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真理的特点: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6.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条件性(主体、客体)、上升性和无限性。条件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篇2

【考点解读】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社会结构和社会的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具有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相关链接】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学生看书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易错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真题再现】1,(09天津)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c)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哲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原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为什么?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根本途径是实践,从而获得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来源都是实践

另一途径是学习书本和他人,从而获得间接经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⑶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即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相关链接】归纳:假如给出一段材料,然后问: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怎么回答?   \ 到书中p44-46找2abcd的例子

[易错点]不参加实践就不能得到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所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就不是检验标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全面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09全国)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9山东)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动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09广东60)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4.(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5.(常州高三一研)(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分)

(2)谈谈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6分)

考点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为什么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5,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原理)

6,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原理)

7,(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

【相关链接】1,注意区别: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终极真理。

[易错点]真理是客观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是绝对的。\    真理可以人为修改。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从不同角度如实反映同一事物。\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 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我们能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真题再现】1,(09海南)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新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江苏)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 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4.(08宁夏)“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08山东)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考点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原理):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④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原理):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原理):①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相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③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④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仅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相关链接】知识点迁移:为什么形成不同认识、正误认识?-------考点4.1,①②③

[易错点]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真理永恒不变

【真题再现】1.(广东)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2,(09江苏)XX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考点再练】1,(09广东)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2,(09广东)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3,(09广东)“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09届盐城二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观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大作用    c.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才能成功   d.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世界也具有决定作用

5.(09辽宁)在“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过程中,曾出现误报“轨道舱有着火点”的情况,造成电视机前的观众十分紧张。但当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却从容淡定。因为他们清楚,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能着火的,那一定是一个误报。这说明:     ①人们的认识受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  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在人的掌控之中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从“毛主席万岁”、“小平你好”到“胡哥加油”,反映的都是民众对领袖的崇敬爱戴,只是时代变迁,风景别样。这体现了(   )a.意识会随社会实践变化而变化    b.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认识都是发展的    d.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经济学家看见财富,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封建腐朽,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网络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不同,认识也就一定不同  c.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在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的发射终于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神舟七号的升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这两则材料共同表明实践具有()a.主观能动性 b.社会历史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创造性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    b.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

10.(09南京二研)由于31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11,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新坝中学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

c           

bdaa5,(1)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2分)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分)③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2分)(2)①实践是创新的基础。②刨新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dcdb            

d【参考答案】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adba          adbc

1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4分)

(2)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分)

11【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篇3

第七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基本原理总结: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认识总是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4.【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原理内容】: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进行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方法论】: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6.【原理内容】:想像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像,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7.【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随堂笔记

实践的观点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的特征: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因为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物质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3)实践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原理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通用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众望高级中学 杨旭课题: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

  • 全国一等奖教案及点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

  • 第二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法指导】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3.2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能力目标:利...

  •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第2课时 课程导入制假售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劣质工程、偷税骗汇等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文化与生活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

  •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3.1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重点】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难点】①概念的内涵和...

  •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⑵...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