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5
一、引课
播放有关周总理的录像片断。
师:刚才录像中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就是我们敬爱的开国总理周总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其实有关我们的周总理,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一些课文,对吗?
生:(齐)对!
师:能想起来吗?你想起了——
生:我想起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
师:当你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了解了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认为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每个人都怀念他,每个人都十分尊敬他。
师:是的,我们的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总理在人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好的总理。
师:我们的周总理是我们最好的总理。
生:我觉得我们有这样伟大的总理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荣幸。
师:为我们的总理深感骄傲和自豪。同学们,除了课文,对于我们的周总理,你还可能从课外资料中查到些什么,在别人的谈论中听到些什么,能跟大家说说你所了解的周总理吗?
生: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师:是的,从你的解读中,我们真正知道了总理身上那么多光环。
生: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1927年3月,他曾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师:听得出来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时间关系,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二、上课
师:同学们,正如刚才有的同学所说,我们的总理为了振兴中华,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个小时。三个小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的总理是不是这样真的这样日以继夜地工作的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一篇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一夜的工作》。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夜的工作》。我建议,难读的地方请你反复读,围绕总理一夜的工作特别让你有感触的地方也请你反复读,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开始吧。
生:放声自由读课文。(三分钟)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对哪个语段或者句子反复读了,为什么?谁先来读?
生:我反复读了“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我觉得这些话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身为国家总理,办公室居然这么简单。我觉得他真是一个简朴的总理。
师:你读出了出乎意料,你用心在读,谁再来读?
生:我反复读的是“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我从这些句子看出了周总理审阅文件十分认真,看每一句都是非常仔细的。
师:你读到了总理的认真和仔细。初读课文,就有这种感受,很不简单。还想读吗?
生:“总理站了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我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我读了这一句十分感动,总理他一个晚上没有休息,只有上午睡了一觉,下午还要继续工作。
师:你被总理这句话感动了,这是课文当中的人物的语言。你再读。
生:我是从“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总理要批这些文件非常的累,非常的辛苦,而且非常关心自己的下属,让他睡觉,自己批阅文件。
师:“厚厚一叠”四个字映入了你的眼帘。同学们,初读课文,我们从课文不同的地方读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我们再来从整体上把握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总理这一夜在忙些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看到了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他都在认认真真地审阅每一个人拿来的稿子。
师:这是这篇课文主要的内容。同学们,总理这一夜都在——审阅文件。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当中,“审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审阅”,我觉得是非常认真地看。
师:这是你的理解,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审阅”的意思是审查和阅读。
师: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这样,对吧?审阅不仅仅是阅读,而且要审查,作为总理,还要作出批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份总理曾经审阅的文件,文件上的圈点勾画及旁边的文字就是总理的审查意见以及作出的批示,看到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地去了解总理是怎样审阅一份文件的,你们觉得,应该反复读课文的哪个段落?
生:我是从“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
师:对,就这个段落,对不对?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个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总理是怎样审阅文件的,你会用哪个词?
生:我认为应该用“一丝不苟”。
生:我认为用“认真负责”。
生:我认为用“专心致志”。
生:我认为用“日以继夜”。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个段落,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总理审阅文件时的那一分认真、仔细、负责以及一丝不苟。其实同学们这一切我们早就想到了。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想到了吗?总理审阅文件的那一分认真仔细的程度,总理审阅文件时每一个细节乃至每一个动作,我们真的都想到了吗?有没有出乎你们意料的地方你们所没有想到的地方?有吗?
生:总理的晚饭只有一碟小小的花生米和一杯绿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师:这是你读了整篇课文之后所没有想到的,总理审阅这一份文件时的细节你有没想到的地方吗?
生:我没有想到总理居然看一句就用铅笔在那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竟然是这样仔细地看这篇文章的。
师:请你注意朗读时的轻重缓急,读出你的出乎意料。
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师:好的,谁再注意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你们看一看,“一句”这个词,在这一句里出现了几次?出现了四次,也许读好了这个词,也就读好了这句话,请你们再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谁再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突出“一句”)
师:没想到的是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同学们,这是蒋老师收集到的总理曾经审阅过的文件(教师手拿文件),我粗粗地数了一下,一共有400多句。同学们,整整400多句啊,总理是怎样审阅的?请你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深情地读)“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师:是啊,整整400多句啊,总理是怎样审阅的?谁再来读?
生:(深情地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师:还有你没有想到的地方吗?请你来。
生:总理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对,这是你所感触最深的地方,审阅这一份文件时还有你没有想到的地方吗?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哪些地方特别触动了你?
生:“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同学们,我们没想到的是总理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总理审阅文件的时候问旁边的专家一两句,就是这段话中哪个词的意思?
生:就是这段话中“备咨询”的意思。
师: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是这段话中“咨询”的意思。
师:少了一个字对吧,就是这段话中“咨询”的意思。那么刚才那位同学所讲到的“备咨询”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准备咨询的意思。
师:这里是谁准备被谁咨询?
生:这里是作者准备被周总理咨询的意思。
师:同学们,从“咨询”与“备咨询”两个细节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总理?
生:我从“备咨询”这个细节中,看出了周总理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总理。
师:你看到了一位认真负责的总理。
生:我还看到了一个不辞辛劳的总理。
师:有新的补充,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一个虚心求教的总理。
师:你看到了一位谦虚的总理。
生:我看到了一个一丝不苟的总理,一直到批最后一份稿件时还那么认真。
师:同学们,我们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在读课文时要把这种理解体现出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读——
生:(齐读)“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这份报告,请你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的第一段,想想这份报告最初的作者是谁?
生:这篇报告最初的作者是周总理。
师:是周总理自己!当我们联系上文知道了这一情况,再联系“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想说,周总理他对自己写的文章还这么认真仔细地阅读,他真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师:一丝不苟的人!
生:我觉得周总理的工作态度是极端认真的。他自己写的稿子,他看到了有错误的地方一定要精益求精,把它改到最好。
师:请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就这么一份文件总理要这么极端认真地仔细地来审阅?
生:因为总理对这份文件非常负责任,他一定要把这份文件搞得最好。
师:要作出正确的批示,要提出自己的审查意见,对吗?好,同学们,带着自己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吧。
生:自由读。
师:可以放开声音读,从这一段话中还有让你所想不到的吗?
生:“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这句话写总理在一夜中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文件,十分认真。
师:其实作者也没有想到,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出作者那份惊讶?
生:因为作者当时想总理对自己的稿子应该不会那么认真,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总理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才审阅完。
师:是啊,你读出了联想,但是从语言文字上来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也十分意想不到?
生:我可以从“把稿子交给了我”看出来。
师:还从其他地方可以看出来吗?
生:从“才审阅完”可以看出总理是一个很认真的人。
师:请你有所强调地读这句话。
生:(读)“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师:同学们,总理这一夜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负责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生:(齐)不是。
师:其实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总理工作了一夜,请你再默读课文,究竟课文哪个地方写出了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你从哪里可以推想出总理这一夜都在认真仔细地审阅着文件?默读。
生:默读课文。
师:找到了理由可以用笔划出来。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
生:文中还有“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这句话可以看出总理工作了一夜。
生:“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这句话可以体会出作者我睡了很久,已经自己连什么时间都不清楚了。就在这个时候,总理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
师:当作者沉入梦乡的时候,总理在干什么?
生:当作者沉入梦乡的时候,周总理正在一句一句地审阅那厚厚一叠文件。
师:是的,一句一句地审阅这个细节已经印在你的脑海里了。还有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吗?
生:从“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我从这句话的“一叠文件”可以看出周总理一个晚上的工作量很大,我推想他肯定要批得很晚才能批完这些文件。
师:又是这个“厚厚一叠”!同学们,你们说这厚厚一叠究竟有多厚?猜猜看,比划一下。
生:这一叠文件有这么厚。(学生比划)
生:我觉得这叠文件的高度一定超过了周总理趴在桌子上的高度。
师:同学们,其实作者在原文当中很明确地写出了这厚厚一叠有一尺多厚。同学们,这“厚厚一叠文件”再联系到我们刚才感受到的总理审阅一份文件的情形,你有话想说吗?
生:总理要批这么多的文件还这么仔细地审阅,我觉得他非常认真。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总理这一夜是怎样审阅一份又一份文件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当夜幕刚刚降临,我们的总理就坐在了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他拿起今天所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同学们,夜已经很静很静了,很多人包括作者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但是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继续审阅着文件,只见他——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同学们,东方欲晓,晨曦微露,天就要亮了,我们的总理终于拿出了他今天所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依然——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要问我一两句,同学们,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总理工作非常辛劳。
生:我觉得这真不愧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啊!
生:我觉得周总理的工作十分认真负责,而且精益求精。
生:我觉得周总理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师:同学们,现在我想问的是,是不是仅仅是作者所看到的这一夜,总理才这样劳苦地工作?
生:(齐)不是!
师:其实作者跟我们想的一样,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生:我从课文当中“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周总理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
师:是吗?
生:(齐)是!
师:同学们,作者只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也仅仅读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凭什么说总理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让我们去看一段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所作的总理一天的工作记录。
(出示周总理1974年7月26日工作记录)
师:1974年7月26日,下午三时起床,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晚七时陪餐,晚十时政治局会议,晨二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晨七时办公,中午十二时去郊外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二时休息。
师:同学们,尽管这是一份简简单单的记录,但是你一定有新的发现,有话想说。
生:我从这份文件中可以看出周总理每天休息的时间很少很少,他第一句写了“下午三时起床”,最后一句写了“下午二时休息”,这中间仅仅隔了一个小时而已。
师:我们可以确定地说这一天他只休息了一个小时。
生:我从这份报告看出周总理从起床到休息这段时间,他都在开会或者接见外宾,他没有一次是在中间休息的。
(音乐想起)
师:同学们,可能我们并不知道,1974年我们的总理已经身患绝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原本健康的他,这时候体重急剧下降。许许多多的人,都劝他每天多睡两个小时,但是我们的总理却简单地说:“我做不到。”同学们,面对这样的总理,你还有新的话想说吗?把你们想说的话迅速写下来。
生:写话。(三分钟)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对总理说吗?
生: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给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你的品质。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师:是的,我们的总理,活在我们的心中。
生:总理,你的工作量是那么大,你的工作时间是那么长,你的工作态度又是那么的认真,你真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啊!
师:三个“那么”让你从三个方面感受到了我们的好总理。
生:敬爱的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你一心一意为人民,人民热爱你;你勤勤恳恳为人民,人民爱戴你;你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尊敬你!
师:是啊,你感觉到了一位鞠躬尽瘁的总理。如果总理的心里不装着人民,人民的心里又怎会装着他?同学们,我们的作者何其芳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联想到总理一夜又一夜的工作,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感。
生:自由读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生:作者当时是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还有补充吗?
生:作者当时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的。
生:我认为作者当时是十分自豪的,他为新中国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
师:同学们,作者当时是那么的自豪和骄傲,以至于后来他想对全世界呼喊,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能听见他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一段话吧。
生:(齐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同学们,其他国家的人,其他不熟悉总理的人,听了作者这段话之后,能感受到他那一份骄傲和自豪吗?
生:(齐)能!
师:从哪一句话?
生:从“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可以看出。
师:你强调这句话,读好这段话。
生:(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如果强调你刚才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是“他每(重音)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作者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可以看出来。因为他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他突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这是我们国家的总理,对吗?强调这一句话,读好这段话。
生:(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同学们,我们下课的时间到了。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总理工作的劳苦,以及他的认真负责、谦虚严谨、鞠躬尽瘁。他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如此劳苦地工作的呢?下一节我们要从另外一个方面再来细读这篇课文。
师:下课。同学们辛苦了,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
师:同学们都知道周总理为中华人民的事业辛勤的操劳,我想同学们和老师一样都想知道总理是怎样工作的?那么,今天我就来学习总理《一夜的工作》。
师:为了更快更好地学好本课,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一次闯关活动,希望大家好好表现。下面进入第一关:我来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总理为什么工作了一夜?
生:总理这一夜是怎样工作的?
生: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吗?
师:好!同学们快快大开书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仔细读课文,注意字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为了更好地学好生词,咱们进行个猜词游戏。分为a、b两组,a祖说词意,b组猜词,然后交换。
生:活动(略)。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总理工作了一夜。
生:我知道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生:总理工作的很辛苦。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师:你总结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同时板书工作、生活。
师:咱们顺利过了第一关,同学们为我们的表现,鼓鼓掌、加加油!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我来说。同学们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边读边做批注。
生:边读边做批注。
师:同学们读完后,你们心中肯定都有了答案,先不要说,咱们小组内把你们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老师给每个组发一张纸条,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然后代表发言,另一个同学帖纸条,比一比哪个组说得最好。
生:小组活动。
师:哪个组愿意先来说?
生:“总理见了我……一叠文件”,我们组从这句话中,“一尺来高、一叠”这两个词体会到总理工作量大,而且也很辛苦,所以我们总结为“工作量大”。(帖纸条:工作量大)
生:我们组通过“喝了一会茶……叫明了”,从“叫明了”我们知道了总理工作了一夜,所以我们总结为“工作时间长”。(帖纸条:工作时间长)
生:“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我们从“一句一句、画一个小圆圈、不是浏览、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问我一两句”从这些词可以看出总理工作的很认真,所以我们总结为工作认真。(帖纸条:工作认真)
师:还有工作方面的吗?
生:“总理站起来……你也回去睡觉吧”,通过这句话,我知道总理工作量大,不仅白天要工作,晚上也要工作,我觉得总理台劳苦了。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奖你一颗智慧星。好!哪个组总结的是生活方面的?
生::“那是一间高大的……如此而已”从“一张、不大、两把、一盏”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总理室内没有任何装饰品,只有必备的办公用品,所以我们总结为“陈设简单”。(帖纸条:陈设简单)
生:我们从“值班室的同志……一小蝶花生米”通过“两杯绿茶、一叠花生米”看出总理吃的食物很简单,所以我们总结为“食物简单”。(帖纸条:食物简单)
师:还有生活方面的吗?
生:“花生米并不多……而增加了分量”从这句话我知道了总理一直都是这样俭朴,对于食物的要求也很严格,不想有一点浪费。
生:“我也站起来……就走到里面去了。”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总理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不但要为国家大事操劳,还对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也很认真,我非常敬佩总理,我们也要向总理学习,尤其是我在做数学题时也要认真仔细。
师:你说得真好!能够联系自己,老师也奖给你一颗智慧星。还有生活方面的吗?
生:我从“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这句话中知道了总理不把自己的地位看得很高,不拿官职压着人,很平易近人。
生:我从“你到隔壁值班室睡一觉,到时叫你”这句话中知道了总理很关心周围的人,不想让别人受苦。
师:小结。
板书:
劳苦、简朴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三关:我来颂。作者看到总理这一夜的工作,会有怎样的感受?谁愿意来读作者感受这一部分?放音乐。
生:感情朗读。其他同学看总理工作的图片。
生:他认为哪个国家的总理都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简朴的好总理,表达了对总理高度赞扬之情。
生:作者看到周总理工作那样劳苦,生活那样俭朴,从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生:从这两段中,我体会到作者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作者认为总理这个职位应该吃很好的东西,可作者见到的和想象的差得很远。
生:读了这两段,我体会到作者为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自豪。
师:崇敬、爱戴。
师:我也为有这样的好总理骄傲、自豪,那么我们就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吧!
生:唱歌。《每当我走过“总理”窗前》。
师:如果可以时空连线,要是你看到了总理这一夜的工作,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您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学习。
生:总理这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操劳,我也要向您学习,为中国的建设作贡献。
生:总理您辛苦了,您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腾飞而努力。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棒!课文是运用总理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总理的精神品质的,那么我们在写人的文章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写一个你崇敬的人,你会怎样写?
生:构思,口头作文。
师:同学们都想说,由于时间的关系,把你们要说的整理成一篇小作文,课下把它完成。
师:1998年的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写下了这样首诗《你是这样的人》。(师朗读宋小明的诗。大屏幕打出这首诗。)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毖所有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毖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师:相信这首诗一定让咱们有所感触,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一边一边体会,这首诗的哪些方,让你有所触动?放开声音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你是这样的人》)
说一说,读完这首诗什么地方触动了你?
生:我觉得是第二段:“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我觉得总理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对每个人都充满爱心。以前在看《延安颂》的时候,我看到周总理和他的妻子为孤儿捐献了许多。
师:是的,她从这两句诗,想到了总理的爱心,想到了总理的心与孤儿院的孩子连在了一起。说说你到的触动。
生:我受到的触动是:“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我看过资料,有一次总理在刮胡子时动一下,给他刮胡子的叔叔不小心在他的脸上划了一下,那一定是很痛的,而且是在脸上,我想周总理平时是很劳累的,也会形成一些伤痛,但是不管是身上的伤痛还是心里的伤痛,他都会藏在心里,总是把微笑带给别人。所以,这句话对我有很大触动。
师:你的体会太深了。无论是内心的伤痛还是表面的伤痛,我们的总理都把它深深地藏在了自己的心中,只把那微的一面留给了世界,这是怎样的一位总理啊!你还有感触要说?
生:周总理是一位好总理,是我心目中最美最美的总理。
师:我相信你说的也是其他同学最说的话。同学们,为什么宋小明会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请看课文。
自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读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你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学生轻声读)
师:好,同学们读了、看了总理的一夜,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对总理这一夜工作的最大感受,你用哪个词语?请高举你的小手,让老师看到你那自信的神情。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的总理。
师:(板书“负责”)这是负责的一夜,他读出了“负责”。
生:这还是“劳苦的一夜。(师板书:劳苦)
师:王老师知道,这个词书上有,但是我非常佩服你,咱们这篇课文983个字,你独独注意了这两个字,可见你目光是多么的敏锐。老师想问你一下,你为什么不用“辛苦”这个词?
生:因为我觉得“劳苦”比“辛苦”应该更深一层。因为“劳苦”的意思是又劳累又辛苦。
师:说得多好!又劳累又辛苦,这只是总理一个晚上的况。
生:我还觉得这是一个“简朴”的夜晚。
师:是的(师板书:简朴),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简朴的晚。
生:他还是一个爱民的总理。因为作者说他把椅子弄歪了,而总理自己把椅子搬正了,也没说他。
师:(板书:爱民)你体会到了他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用“爱民”这个词来概括,是吗?(生答“是的”)是啊,爱民的背后是一颗博大的爱心啊!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繁忙的夜晚。(师板书:繁忙)因为文中说:写字台上面有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一尺来高已经够多的了,而且还说“你送来的文件我放在最后”,说明在这之前,肯定还有很多东西送过来,因此,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繁忙的夜晚。
师:说得真好。你注意到了这个晚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而且这一细节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那就是“一尺来高”的文件。是吧?你从“一尺来高”这个词读出了这一夜的繁忙。有没有同学能用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你对这一夜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是“为国为民”的一夜。师板书“为国为民”)
师:是的,总理在思考的任何一件事情不正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吗?
生:他还是不辞辛劳的。(师板书:不辞辛劳)
师:这的的确确是劳苦的一夜,是辛苦的一夜,然而加上“不辞”,这才是总理光辉的形象,他永远是那样不辞辛劳。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夜晚,因为文中说: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提笔想一想,这说明他很认真地在批阅文件。
师:是吗?这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夜晚,老师建议你为“认真工作”再换一个词儿,你一定能说出来。
生:认真负责。
师:你看看,词语就在你的口中,就在你的心中啊。(师板书:认真负责)“认真负责”说得多好!谁还有四个字的词语?
生:他还是个艰苦朴素总理。
师:这还是个艰苦朴素的一夜,是吗?(板书:艰苦朴素)
生:他还是个任劳任怨的总理。师:任劳任怨,多好啊,我相信这个词总有同学能从口中喷出来(师板书:任劳任怨),说得太好了这是任劳任怨的一夜啊!如此地繁忙,如此地辛,如此地简朴,但是,他没有半句怨言,没有一点儿的牢骚,这才是我们的周总理啊!非常好。王老师相信,对于总理的这一夜,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对于总理的这一夜,光有这点受是不够的,让我们从那么多的感受中选择其中的某一点(指点板书的那些词语),那是你感受和感触特别深的地方,抓住它带着它,再走近总理的一夜看看,你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再次深切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点,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也可默读。
(学生默读文,边读边画。)
师:好的,所有的同学都已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深深的波浪线,非常美丽的波浪线。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对总理这一夜的简朴感触特别深?而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细节?
生:“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里我看到,原来这房子挺大的,但他却很简朴,只用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这一点东西。
师:找得很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位同学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齐读一遍)
师: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一段话中突然有一个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把它抓住,不要放过了!(同学再齐读)
师:告诉大家哪个词语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
生:极其简单。(师板书:极其简单)
师: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个词语会突然跳入你的眼帘?生:我觉得因为总理很简朴
师:你的回答也很“简朴”,再说说为什么这个词语会突然跳入、映入你的眼帘?
生:因为总理一般都是大人物,但周总理只是在房间里放一些和平民百姓一的东西。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极其简单”后面的话,一起来感受这“简单”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极其”呢?来,读吧。
师:假如把“极其”这个词儿换掉,你会换哪个词儿?
生:我会换“非常”。
师:“非常”,不够啊!
生:我换“特别”。
师:“特别”,还不够啊!
生:“十分”
师:更不够!
生:我换“如此”。
师:“如此”?非常、特别、十分……这些显然不够,唯有“极其”才够味道。我们再读一读这句。(教师轻声地引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读——(生读。师接:“……如此而已。”)
生:这是一张不大的写字台,里面有“不大”两个字,“不大”说明张写字台小,而且只有一张。
生:我注意到这里只有一盏台灯,一般来讲,像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像会场里一样的很漂亮很大的灯。
师:那叫什么灯啊?(师用手势启发)
生:水晶吊灯。
师:水晶吊灯,通体照亮整个屋子,是吧?
生:是的,那样才能显出总理的气派。前面还说,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师:你注意到了“高大的、宫殿式的”这个词儿,是吧?你说下去。
生:一般宫殿式的房子,里面的装修都是很漂亮的,很气派的,但是,他却只有一盏台灯,而不是水晶灯。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由一盏台灯联想到了宫殿式的房子。请大家放下语文书。你们由宫殿式的房子想开去,猜测一下,这间屋子原来的主人可能会是谁?
生:我想有可能是以前的皇上。
师:比皇上还大呢!你猜猜他是谁?
生:我想可能是太上皇吧。
师:我告诉大家,原来这房子的主人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就是管着皇帝的那位亲王。大吧?厉害吧?再由此想开去,你估计这座屋子里面原来可能会有些什么?
生:我想这房子里原来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仆人,而且设很好,一些餐桌也很好……
师:那是什么做的,你知道吗?生:是用黄金做的。
师:那是白银做的,所有的餐具都是白银做的。有这些餐具你觉过分吗?
生:不过分。生:我想可能会有很多名人字画。
师:说得真好,肯定会有的。
生:有很多奇珍异宝。
师:古董文物、奇珍异宝……肯定会有的。
生:还可能会有一张用金子做的床。
师:金床?金子是很有限的,不一定是用金子做的,也许是用红木做的。
生:肯定有很多装饰用的钻石。
师:许多石、玛瑙、翡翠……同学们,由此想开去,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面肯定会琳琅满目、金壁辉煌……但是,拿起书,当这座曾经是如此金壁辉煌的屋子,现在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办公的地方,我们看见——
(生读:“一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名人字画吗?(生答“没有”)
师:我们看见了——
(生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银器、银具等这些古玩珍宝吗?(生答“没有”)
师:有水晶的吊灯吗?(生答“没有”)
师:有迷人的字画吗?(生答“没有”)
师:有大幅的地毯吗?(生答“没有”)
师:有子做的大床吗?(生答“没有”)
师:什么都没有,只有——生:一张不大的写字。
师:只有——
生:两把小转椅。
师:只有——
生:一盏台灯。
师:如此而已。你说,这简单前面怎么能不加上“极其”这个词啊!也难怪“极其”这个词会首先映入你眼帘。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再来感受一下总理办公室陈设的“极其简单”。生读:“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现在子的主人是谁?是总理,是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啊,他的权力大不大?
生:大。
师: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权力,肩上挑着如此沉重的担子,你想,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些什么?
生: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一个大的文件夹。
师:大一点的文件夹,是吗?还不是高大的文件柜,只是大一点的文件夹,这过分吗?
生:不过分。
生我觉得应该有台留声机和几张古典音乐的碟片。
师:你是想让总理在劳苦工作之后能够恢复一下、休息一下?你看,女孩子就是心细。不过分,一点都不过分!
生:我想,总理的房间里应该有三张大一点的沙发。总理累了,可以在上面坐一会,歇一会儿。
师:三张沙发,过分吗?
生:一点都不过分。
生:我觉得总理屋子的地板上应铺有很软的地毯。
师:是啊,这都不过分啊。应该有沙发,有吗?
生:没有。
师:应该有地毯,有吗?
生:没有。
师:什么都没有。请你告诉人,我们只看见了—
(生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简单吗?生:简单。
师:怎样的简单?
生:极其简单。
师: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的心中涌动,什么东西让你感受到极其不简?
生:总理的艰苦朴素。
师:总理的艰苦朴素的作风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总理的工作真是繁忙。
师:他的工作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他不辞辛劳。
师:这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他认真负责的精神。
师:他认真负责的精神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好,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再读这一句话,你的感受肯定和刚才初读那一句话的时候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师生同读)
师:你们的眼神告诉了王老师,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来,再一次把你们的感动用朗读告诉在座的老师。
(学生齐读这一句)
师:同学们,王老师完全有理由相信,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
生:比如,“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加了分量”。
师: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说“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这等于是很少的。
师:是啊,你能想象出,一国的总理应该吃些什么?
生:应该吃“鲍鱼”之类的!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他应该吃这些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是吧?没想到他吃的竟然是花生米,而且数得清颗数。你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说明总理非常真,而且是看了一遍还看一遍。
师:是啊,来,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一份感动。拿起书,读一读刚才这位同学发现的这一处。
(生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问我一两句。”)
师:再读一读,你是从哪儿读懂“审阅”这个词儿的?
(生再读这句)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审阅”一词儿的?从哪儿读懂他绝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在“审阅”?
生:“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圈……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就是周总理怎样审阅文章的。
师:能把你的目光再缩小一下,缩小到几个词,缩小到一个词来谈谈你对“审阅”的感受吗?你缩到了哪个词儿?
生: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你想说的是哪个词?
生:思索。
师:把“思索”这个词再放大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周总理是想到了人民的困,在思索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师:是啊。她聚焦到了“思索”,然后就到了总理可能会想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只有这样看文件才叫“审阅”。再找。
生:“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文件说……放在最后。”文件有一尺来高,说明很多,而且他还说,把你们送来的文件放在最后……
师:这和“审阅”有什么联系吗?
生:他是很仔细地“审阅”这一尺来高的文件的,会花去很多时间的。
师:对呀,这一尺来高的文件他“阅”了多长时间?生:整整一夜。
师:如果用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那是“通宵达旦”啊。这一尺来高的文件,他通宵达旦地看,得花多少时间啊,这叫“审阅”。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句话写出周总理不是很简单地看一遍就算了,有时还问“”一两句。
师:对,说得挺好,要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这才叫“审阅”。由此你想到,假如你在“审阅”前再加一个词,你认总理这是怎样地“审阅”这叠文件?
生:我觉得他是在用心地审阅。
师:多好啊,这个“心”用得太好了。
生:专心地审阅。
师:再加一个词,专心——
生:专心致志地审阅。
师:对,这样语气就更强。
生:认真地审阅。
师:再加一个词——
生:对了,认真负责地审阅,语气更强。
生:细心地审阅。
师:换一个词儿——,还可以“一丝——”
生:一丝不苟地审阅。师:是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周总理这专心致志,这一丝不苟,这认真负责的审阅。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师:同学们,难道总理他这样认真负责审阅的仅仅是最后一个文件吗?不是,让我们随着王老师的描述,进入这个简单而又极其不简单的晚上吧。
师导: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示意学生接读)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示意学生读下去)
生:“一句一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师: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夜晚啊,这又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问题……(音乐自然响起,《在宁静的月光里》,同时出现字幕: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
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在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边看,一边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用你笔写下来,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告诉自己,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以后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总理!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普通百姓,他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想吧,写吧,写下来吧,写下总理的思考,也写下你对总理的那份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作,教师边行间巡视,边请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这一个夜晚,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去倾听总理在想些什么。
夜很静,周总理一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
生:这个村里的粮食不够了,明天得给他们送去。
师:是啊,这是一些芝麻琐碎的小事,但是,民以食为天,如果老百姓过不上温饱的生活,国家怎么能够安定啊!
生:为了新中国的强盛,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师:对啊,总理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强盛起来。
生:我要为人民奉献,要做个好总理,我一定要一句一句认真负责地审阅这些文件。
师:说得多好啊,他一生的承,就是要做一个人民的好总理。是啊,他想着——
生:今晚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看完,明天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
师:是啊,明天一定还有更多的文件等着我。他着——
生:我一定要一句一句地审阅,辛苦一点也不要紧,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师:辛苦一日又如何,为了人民,为了党和祖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想着——
生:怎样才能让贫困地区富裕起来,又怎样才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总理就是这样,大事小事他都要做得十全十美,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举轻若重啊。(音乐停)
“所以,在回来的路上,我对自己说,我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这样地劳苦,这样地简朴,我这样想着,我又想高声地对全世界说:看吧——”(示意学生接读)
生:“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自豪的心情读的!
师:来吧,带着自豪的心情告诉全世界!
生: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你感受到了自豪。(对另一学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佩服的心情……
师:佩服是不够的,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吗?
生:“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是啊,(对另一学生)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的?
生:我是带着感动的心情来读的。
师:来吧,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受感动吧!
(生读这一段,读得非常投入,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你们谁受到了感动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感动地告诉全世界!(全班齐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仅仅是总理的一个晚上,但是,你们为什么如此坚定地告诉全世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为什么会如此坚定?你们为什么会如此感动?
生:为总理是个不辞辛劳,认真负责的总理。
师:为你对总理一生的了解,是吗?
生: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不辞劳苦地工作。
生:为我相信,周总理他一生都是为国为民的。
生:为周总理这一夜的做法。一个人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一生的做法。
师:说得多好啊!这一夜的习惯足以证明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
师:(深沉地)是啊,正像你们所讲的那样,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病的那最后的一段日子吧。(出示课件: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师快读。)
课件内容: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着。
6月7日,周总理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8月26日,周总理在医院会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
9月7日,周总理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和医护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
9月20日,周总理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躺在推车上的周总理吃力地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周总理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过后,他一再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应约前来的罗长青询问中国台湾的近况。谈话不到15分钟,周总理就昏迷了过去。
1月7日11时,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总理心脏永远停止跳动。
师:……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问一学生)你哭了,为什么你哭了?
生:因为周总理为了人民,他生病了也还是为了人民,所以我哭了。
师:你感动了。(对另一生)为什么你眼里满含泪花?
生:因为周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关心着其他的人。
生: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也是病人呀,他为什么又要让护士去照顾别的人呢?
师:是啊,你想问问总理,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不想想你自己啊!
生:我还想问问总理,为什么还要告诉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师:对呀!他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来,撒向了碧蓝的大海!
同学们,了解了总理事迹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他人格的深深的感动。我们的作曲家三宝,在1998年3月5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怀着和我们一样的感动,为《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谱写了极其感人的曲子。来,我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伟大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走近我们的周总理。(学生起立,大屏幕播放总理的一生的事迹片断,画面配有戴玉强原唱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师共同观赏,全场肃穆,师生泪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好总理。下课。
(吴琳根据录音整理)
佚名
【想一想】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2、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总理简朴的生活?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做一做】
1、模拟审阅
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理审阅文件时的认真和严谨,是他最迷人的风采。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希望你在审阅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成长!
2、走近总理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你是否愿意走近这位人民的好总理,更多的了解他的作为,感受他的魅力?
那么,就去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然后伙伴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读一读】
【写一写】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总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 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 ,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总理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 :“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总理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重要的,特别是有关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方面的。再如,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同样也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学生的提问有偏颇时,更要发挥示范作用,也要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商讨——“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为人民服务》教学案例篇1《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2.学会...
《学弈》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份篇124印度洋上生死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师引读课...
《如梦令》教学反思篇1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篇1一、看拼音写词语jūn fáyú lèpiān pìjiǎo xíngkǒn...
《索溪峪的野》练习试题篇1一、根据词义写词语。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2、任凭自己的心愿...
网络课《郑成功》说课稿篇1教材及学生分析:《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案例篇1知识与能力:1、熟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能仿写...
六语下第一课《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时间2011年2月19日年级六学科语文说课人付玉芳教学内容长江之歌共 2课时教学目标1、...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篇1第四单元 生命单元备课: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以各种不同...
《顶碗少年》重点词汇以及理解篇1一、 读音。萦绕 露天 喝彩 惊羡 卧倒 跃起 晃动 转身刹那间 慌乱 碎瓷片 沉着 陶...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