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课题第8课 印 度(一)第 1课时 共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执教教师:
教学目
标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4.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能力目标1.学会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印度工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德育目标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法学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板书:第8课 印度
重难点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图9.27“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3.课件展示:图9.28“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xx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xx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5.学生朗读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②课件展示: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结应用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反馈练习]1.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来源:多学习]2.印度产生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西南季风不稳定 b.东北季风势力强c.东北季风势力弱 d.气候炎热降水少3.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注入孟加拉湾的大河是( )a.印度河 b.恒河c.雅鲁藏布江 d.布拉马普特拉河4.印度最主要的地形区是( )a.德干高原 b.恒河三角洲c.印度河三角洲 d.喜马拉雅山地5.下列国家中,不是印度邻国的是( )a.巴基斯坦 b.中国 c.尼泊尔 d.巴勒斯坦参考答案:1.c 2.a 3.b 4.a 5.d※活动与探究1.借助印度的人口问题,联想我国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2.借助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国情,试分析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讨论应如何防灾减灾。
板书设计
典型错例分析
课题
第9课 印 度(二)第 1课时 共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执教教师:
教学目
标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4.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能力目标1.学会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印度工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德育目标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重难点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图9.29“印度季风示意”和图9.30“孟买气温与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表格1
月份
风向
吹向
降水季节
6~9月
西南风
海洋—陆地
雨季
10月~次年5月
东北风
陆地—海洋
旱季表格2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
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板书:水旱灾害频繁3.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板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5.课件展示:图9.31“印度年降水量与农作物分布”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6.小组讨论,评价点拨。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7.承接过渡:近代历史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8.图9.32“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
分布地区
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
煤、铁产区
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
棉花产区
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
黄麻产区
加尔各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板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中心是:班加罗尔0
总结应用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反馈练习]1.下列有关印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b.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c.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d.印度目前已是发达国家2.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玉米 b.小麦、玉米c.水稻、小麦 d.棉花、茶叶3.印度最大的港口和棉纺织工业中心是( )a.加尔各答 b.马德拉斯 c.孟买 d.新德里4.在印度各民族工业中,迅速发展的是( )a.机械工业、电子、石油 b.采矿、纺织、航空c.电力、机械工业、钢铁 d.核能、食品、空间5.印度的矿产主要有铁、煤等,它们分布在( )a.印度的东北部地区 b.恒河平原的上源c.印度半岛的东北部 d.德干高原的东北部参考答案:1.d 2.c 3.c 4.c 5.d※活动与探究
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与我国
板书设计
典型错例分析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建立英语语言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内容,进行沉浸型双语教学。
本课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运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英语环境中,达到自然而然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认识印度的位置,明确地理方位,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
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并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印度的地理位置2.印度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英语语言环境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自制地理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英语沉浸法2.探究式3.谈话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影片《西游记》剪辑片放映,引出主题“印度”
[教师提问]haveyoueverseenthistvplays?whatisitabout?canyoutellmethestoryof“triptothewest”?
[学生活动]学生用英语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教师承转]inthestory,wheredoes‘west’reallymean?
(西游记的放映,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西游”的目的地是印度,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教师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应用英语的动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积极性,并在心理上消除学生语言障碍,克服学生不敢用英语表达,怕说错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再次,学生讲西游记的故事的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英文水平的平台。)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wehaveheardofindia,andweknowit’soneoffourancientnationsofcivilization,whatdoyouknowaboutindia?
[图片展示]picturesofindiangirlsandwomen(includingthecharmingpicturesofthemissworldtitle-holdersfromindiain1966,1994,1997,1999and.)
[教师介绍]indiangirlsareverybeautiful.theyaresobeautifulthattheyhavewonthemissworldtitlesmorethanonce.notonlyareindiangirlsbeautifulbutalsotheyaregoodatsinginganddancing.let’senjoyanindiansonganddancing.
[影片放映]印度歌舞欣赏(在优美欢快的印度音乐观看印度舞蹈,让学生感受印度风情文化,接受美的熏陶)
[图片展示]afewmorepicturesofindianlittleboys.
[学生活动]studentstalkaboutwhattheysawfromthepicture.somestudentssaytheyareblackandtheysayit’sbecauseitishotinindia,somestudentssaytheyarepoorbecausetherearetoomanypeopleinindiaandsoon.(学生发言中,教师在旁边及时鼓励和引导,改正学生表达的错误,帮助学生表达,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更加愿意说英语,用英语。)
[图片展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自由散步的牛和两牛打架而造成交通阻塞的场景
[教师讲述]cattlearelookedasgodinindia,especiallywhitecattle.theydon’thavetoworkhard,andpeopletakegoodcareofthem.peopledon’tkillcattleandtheydon’teatbeef.therearesomanycattleinindiathattheamountofcattlehasreached0.3billion.youcanseelotsofcattlewalkinghereandthereintheindiacapital,newdelhi,asthepicturesshow.whatarethetwocattledoing?yes,they’refightingonthecrowdedstreet.whenthe‘gods’arefighting,driversincarsandbusesmustdriveverycarefullyinorderthattheywillnothurtthecattle.asaresult,thereisatrafficjam.(教师的讲述中,多用一般现在时态和现在进行时态,这两种时态正是初一学生已经学过的,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不仅了解了印度的文化,还在实际情景中,自然应用了这两种时态。)
[地图展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question:whereisindia?
[教师引导]we’veknownchinaandjapan.theyareineastasia.andwehavelearntindonesia,vietnam,thailand,theyareinsoutheastasia.whataboutindia?
[学生回答]it’sinsouthasia.
[学生活动]把全班学生分为五大组,分组活动,小组合作找出印度的主要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以及印度所濒临的海,并能用英语说出它们相对印度的方位。
[教师辅助]纠正学生表达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的用英语表达方位。并总结在表达方位介词‘in’,‘on’和‘to’的正确用法和区别。
[图片展示]印度众多的人口及课本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
[教师提问]howmanypeoplearethereinindiain?howmanyweretherein1951?andhowmanythereareincreasedduringfiftyyearsfrom1951to?
[学生回答]略
[总结]indiaisthesecondpopulouscountryintheworld,onlyafterchina,withapopulationofover1.01billionin.it’salsothesecondcountrywhosepopulationreachedonebillion.notonlydoesindiahavealargepopulation,butalsoitspopulationisgrowingfast.itgrowssofastthatscientistssayindiawillbecomethefirstpopulouscountryin20or30years,exceedingchina.
[学生分组讨论]isitgoodtohaveasmanypeopleaswecan?howtosolvethepopulationproblem?(学生讨论后,以抢答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位学生的发言将给所在的组加10分)
[活动总结]教师确定胜出的小组,肯定学生的发言,并一起得出人口的过度增长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
[课堂练习](以下为我设计的有关上课内容的练习,用英文设计练习,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训练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全面“暴露”英语中,与英语有亲密接触。)
choosetherightanswer(onlyone)froma,b,candd.
1)whichisthelargestcountryinsouthasia?
a.pakistanb.bengalc.indiad.china
2)whatplacedoesindiatakeintheworld’spopulation?
a.thefirstb.thesecondc.thethirdd.thefourth
3)whatanimalislookedasgodinindia?
a.cattle(牛)b.catc.dogd.horse
4)whatcountryhasalargerpopulationthanindia?
a.theu.s.ab.chinac.franced.england
5)whatisnottheresult(结果)fromoverpopulation?
a.nofoodb.trafficjamsc.environmentalpollution(环境污染)
d.shortofsoldiers(兵员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断涌现,"说课"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讨教材、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一种好方式。说课成功与否,重在说清教材,说好教法,说明学法,并注意教学程序设计,本文就《印度》第一课时谈谈说课这种教研方式的应用。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世界文明古国:(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纠正和补充,然后总结归纳如下:
有利条件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
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板书)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板书)
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结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讨论:
1.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
2.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利用有关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图的电脑课件来归纳总结,如下表:
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板书)
由于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因此,补充介绍印度从60年化开始为发展农业和产而推行的三大战略,即"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具体内容略)。然后再介绍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与土地、粮食形成的尖锐矛盾,来说明人口增长一定要经济增长的相适应的道理。
过去印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印度与中国又存在着哪些差异?(看下表)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印度虽然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比中国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国少,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比中国少得多,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也比中国少许多。我们中国能够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充分说明了解放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部分内容课本是没有的,但可以利用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新课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富饶,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明显的影响,60年代以后,印度农业发展较快,但人口急剧增长,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四幅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泰姬陵(图略)
2.下面四幅景文化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纱丽"服装?(图略)
3.把印度的主要农作物与分布地区及地形、气候条件用线连接起来。
德干高原北部、恒河上游地区水稻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小麦平原,降水充足
恒河三角洲棉花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东北部茶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
(五)布置作业
1.课文P9复习题第一题
2.练习册P21-3题
公布小组竞赛成绩,表扬优胜小组,鼓励成绩差的小组。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印度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有利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地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捋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