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精选15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者:王维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李红该【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以这首诗导入新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讨论:
⑴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
第二段:故山冬夜,静默独坐,多思。
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静默独坐,多思与你同游,携手赋诗。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⑵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⑶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二、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⑴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强调“玄”“曩昔”“步”等词语的意思。
⑵朗读课文,把第二段中描写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写成散文诗。(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
学生组内分享自己改写的散文诗,每个小组挑选一首写得最好的在组内朗读评
议。教师在全班挑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体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读,欣赏声色相宜、清丽淡远迷人夜色,同时解决第二段中的难句,顺带讲解以动衬静写作的手法。
⑶指名朗读第三段描绘春景的文字,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天生机的字眼。师生品析“蔓”“轻”“矫”等字的表达作用,体会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提示: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⑴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
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三、背诵积累,学以致用
1、指导学生配图、文、乐朗读背诵文中写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文中之诗,诗中之画”。
2、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3、教师总结。
4、布置作业:
广东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第一单元选了王维的五首诗,请你认真阅读,深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板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深趣
美景
美文
美情
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导语:《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下面是多学习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复与疏钟相间(jiàn)。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译文: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注释:
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景气:景色,气候。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
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
猥:不敢不合时宜地。
烦:打扰。
辄便:就。
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北涉玄灞:近来渡灞水。比,俗本。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题目: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休憩(qì)多思曩昔(rǎnɡ)B.辋水沦涟(wǎnɡ)携手xié)
C.犬吠(fèi)黄檗(niè)D.猥琐(wèi)村墟夜舂(cò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山殊可过
A.孤之过也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C.一日,大母过余曰D.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中粗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然其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足下方温经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
③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④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⑤山中人王维白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译文: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译文: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
(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译文:
8.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答案:
1、D(猥wěi,舂chōng)
2、B(A、很,十分;C、稀疏的;D、举,张开)
3、B(拜访。A、D、过错;C、经过)
4、C(敬词,相当于“您”。A、气侯/经济繁荣、兴旺,景象、景致;B、入睡/不出声,保持安静,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D、天性/上天的机密,泛指秘密)
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
6、①正在②讫:罢,结束。③曩昔:以往,从前
④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⑤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
8、A(虚写春天的明媚)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⑵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啊,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
(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
(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的特点及语言的简约淡雅
1、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⑵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⑶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⑷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请同学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⑵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⑶“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相同点:
1、声、色;动、静。
2、诗画结合;书画结合。
3、感情:闲居之乐,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不同点:
诗:秋景。
文:实写了冬景,拟写了春景。
zhwc6636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
第一教学板块――以诗导入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以这首诗导入 新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讨论:
⑴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
第二段:故山冬夜,静默独坐,多思。
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静默独坐,多思与你同游,携手赋诗。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⑵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⑶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第二教学板块――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⑴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强调“玄”“曩昔”“步”等词语的意思。
⑵朗读课文第37页“资料信息”栏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诗,要求学生学习那种以诗解文的读书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写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写成散文诗。(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
学生组内分享自己改写的散文诗,每个小组挑选一首写得最好的在组内朗读评议。教师在全班挑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体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读,欣赏声色相宜、清丽淡远迷人夜色,同时解决第二段中的难句,顺带讲解以动称静写作的手法。
⑶指名朗读第三段描绘春景的文字,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天生机的字眼。师生品析“蔓”“轻”“矫”等字的表达作用,体会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提示: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⑴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第三教学板块――背诵积累,学以致用。
1、指导学生配图、文、乐朗读背诵文中写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文中之诗,诗中之画”。
2、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3、教师总结。
4、布置作业 :
广东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第一单元选了王维的五首诗,请你认真阅读,深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作者邮箱:
[1]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康华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巩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过程和方法: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美景中蕴含的对好友的思念深情和寄情山水田园的深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诵、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检查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幻灯片:
景气(古义:气候;今义:兴旺)
故山殊可过
猥不敢相烦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复与疏钟相间
与山僧饭讫而去
二、朗诵课文,理清内容思路
1、交代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独自出游情形。
2、描绘归途中所见的山中冬夜图。
3、想像来年山中春色图,以及邀友人同游。
板书:
独自出游
山中冬夜图
来年春山图
三、小组朗诵第一段
思考:独自出游,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简叙)
明确:叙事简略,几笔带过,无事可写,无心情游玩──索然无味。
四、赏析“山中冬夜图”
1、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句式来描绘“山中冬夜图”?
(朗读感受)
明确:骈散结合,以四字句为主,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兼以散行,整齐中又有变化,行文灵动活泼。
2、写了哪些景?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范读)
明确:
⑴略。
⑵动静结合、声色相宜。
⑶清寒幽美。
3、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由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明确:对好友的思念,对同游的期盼。
五、赏析“来年春山图”
1、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思念吗?
(朗诵第三段)
明确:盛邀友人同赏来年春色。
2、用什么语言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体现怎样的情感?
明确: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生机勃发,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六、小结
我们由上面的赏析可知,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采用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诗一般地描绘出色彩清丽的“山中冬夜图”和和鲜明的“来年春山图”,借描绘美妙的景色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深厚情谊。
板书:
借景言情独游索然无味
忆昔同游之乐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
七、作业
仿写:用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进行合理想象就《山居秋暝》写一个散文片断,营造出原诗中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句式内容手法
骈独自出游,索然无味动静结合
散山中冬夜图,清寒幽美有声有色
结来年春山图,生机勃发虚实结合
合
借景言情独游索然无味对友人的思念
忆昔同游之乐和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二人深厚情谊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2.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3.学生分段诵读,找出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及文言现象。
第一段,概写游山的经历。
(1)正音猥不敢相烦与山僧饭迄而去
(2)实词
过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超越③错误过失④探望拜访
去①离开②距离
第二段,写冬夜游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夜登华子冈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⑵实词
间①空隙②间断③疏远
⑶名词作状语
①北涉玄灞
②夜登华子冈
第三段,拟写美妙春景,邀友人同游。
⑴正音因驮黄檗人往麦陇朝雊
⑵虚词
①以,用②因,凭借
4.学生齐读,背诵全文。
5.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⑵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⑶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明确:以动衬静实写虚写
6.检查背诵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高庆友【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⑵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⑴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⑵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3、情感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二、解题
1、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三、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1、读准生字:
北涉玄灞(bà)皋(ɡāo)沦涟(lián)多思曩昔(nǎng)辋水(wǎng)舂(chōng)猥(wěi)轻鲦出水(tiáo)步仄径(zè)
2、解释词语:过、猥、讫、村墟、舂、仄、曩昔、矫。
四、初步感知
1、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提示:
⑴“可过”
⑵“相烦”
⑶“深趣”
⑷“相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文章内容,先听录音机朗读,然后学生齐读并体会:文中写了哪些景色?又有何特点?)
五、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明确:
二、三段写景。
第一段写游山的缘由及独游的经过。
(体会第一段,重点把握词语:下、景气、殊、过、猥、辄、憩、讫、去。)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
第二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三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教师明确)板书:
第二段:
寒山月夜图:
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寂静清幽〉
灯火明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犬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舂声,疏钟声〈寂静清幽〉
深趣(白描)
第三段:
山村春色图:
草木蔓发
鲦鱼出水〈明丽欢快〉
白鸥矫翼〈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露湿青皋〈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麦陇朝雊〈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六、深入探讨
1、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
例子分析:
分析: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讨论:
a、“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白鯈”,为什么?
b、“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七、课文小结
常见的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读起来不免令人皱眉。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寒山月夜的清景,在作者的笔下确实描写得栩栩如生: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当待春中”一段悬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八、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4、完成练习题。
【(附)参考译文】
时近腊月底,景色天气温暖宜人,往日住过的那山特别值得造访。您正温习经书,(我)不敢随便搅扰,于是我就自己去了山里。在感配寺休息了一下,和山僧一同吃完饭就离开了。
向北趟过青青的灞水,清亮的月光正映照着那里的山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泛着涟漪,映在水上的月轮随波上下;清旷的山野里几点远远的灯火,在林子外头明灭扑闪。深巷里传来森然犬吠,声音像豹吼一般震人耳鼓;村落夜晚的舂米声里,不时传来一两声寺院的钟声。此刻我独自坐着,书童仆役们都悄然无声,思想就常流连在往日和您携手同游,赋诗唱和,穿行小径,临立清流的情景里。
我想等春天来的时候,草木都抽枝发芽了,春天的山野会变得更值得观赏,轻捷活泼的鲦鱼跃出水面,洁白的鸥鸟扑扇着翅膀,露水湿遍青草丛生的山包,清晨的麦田里传出野雉的叫声。这一切都不远了,或许那时您就能和我一起游览了吧?不是您这样天性清高脱俗的人,哪能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相邀呢?但这当中确实深有乐趣啊!别忘了。因为有驮黄檗出山的人去城里,就顺便捎信给您,不再一一细说了。山里人王维书。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谢沂【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较短小,字词等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多,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难度也不大。突出的地方在于其“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和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深趣”。因此,在教学上设计以品味其诗情画意的写景特色和感悟深趣为主,其它内容通过给学生印发的学习辅助资料解决。
【教学目的】
1、品味“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写作特色。
2、感悟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深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色。
2、教学难点:
感悟深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诗歌鉴赏《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引入。
二、阅读鉴赏
1、教师结合第一段介绍王维在夜登华子冈前的活动。
2、用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誉提示学生留意王维写景的特色及技巧。
3、学生齐读第二、三段后概括出两幅图画。
4、找出冬夜图中的景物,根据景物的修饰词概括景物的特点,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文中有画”的?
(从构图、线条、光色、音响方面分析,并归纳手法:动静结合、声色相宜。)
5、总结冬夜图的意境。提问学生可否喜爱这样的冬夜。结合“此时独坐……临清流也”所抒发的作者的感情,结合王维的生平理解其中深趣。
6、师示范第二段的朗诵,之后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其中深趣,进而体会王维的感情。提示学生学习王维,达成对自然的观照,达成对人生的理解,用更自然的眼光看待生活。
7、过渡到第三段。学生对比两幅图在季节时间、色彩明暗等的不同。抓住“蔓发”、“轻”、“矫”等字分析其“文中有诗”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技巧。
8、事先布置学生发挥想象,把“春朝图”描绘出来,课堂上一起分享。全班齐读第三段。
三、总结
“山中人”的自豪,“王孙自可留”的深趣。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比较第三段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意境上的不同。
3、欣赏学习资料中的“推荐阅读”。
4、拓展思考:同忘情于山水,试比较王维与谢灵运之间的差异;同相忘于江湖,试分析王维与陶渊明之间的不同。
郭光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www.duoxuexi.com):
1.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2.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3.学生分段诵读,找出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及文言现象。
第一段,概写游山的经历。
(1)正音猥不敢相烦与山僧饭迄而去
(2)实词
过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超越③错误过失④探望拜访
去①离开②距离
第二段,写冬夜游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夜登华子冈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⑵实词
间①空隙②间断③疏远
⑶名词作状语
①北涉玄灞
②夜登华子冈
第三段,拟写美妙春景,邀友人同游。
⑴正音因驮黄檗人往麦陇朝雊
⑵虚词
①以,用②因,凭借
4.学生齐读,背诵全文。
5.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⑵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⑶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明确:以动衬静实写虚写
6.检查背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叶平【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故可不把字词掌握当作教学重点。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工诗善画,在诗、画、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古典文学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并精通音律,他常常以画家的笔法来写诗,以音乐的旋律来表现诗,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如:
构图美:
作品中的“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取舍和布局。
⑴讲究绘画的结构美。作者选择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一幅是辋川寒山图,一幅是辋川春山图。两幅图画的构建体现了王维对自然具有敏锐的感悟力,以及取景布局的匠心构思。现以辋川冬山图为例,分析他的这种艺术构思匠心之处。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把辋川的总体布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接着按照由远及近、由山而水的层次,把所见之景一层层地铺开去,同时也把辋川的自然美景一层层地揭示在欣赏者的面前。粗线条勾勒完毕,作者就开始细致的描画工作,“水”,在月光中沦涟;“月”,在水中涤荡。远山忽明忽暗。再在自然图景中点染几声犬吠、夜舂、寺钟之声,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且着上作者的情感的色彩。王维的这种构图的手法把“故山殊可过”这一主题集具体化、形象化了。
⑵讲究虚实相生之美。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见虚实相生是艺术追求最高的境界。“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化景物为情思”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里,作者所描绘的辋川寒山图、辋川春山图,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其中辋川冬景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辋川春景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同一幅图里,则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原则。在第一幅画里,透过“实”的画面,我们看到了辋川月下寒夜的幽寂、清寥的意境美;在第二幅画里,我们则看到了“虚”景之中充溢着跃动生机。两幅画图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萧散的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
色彩美: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元素,绘画作品通过色彩来传达作者的情愫或者对生活的理解;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通过作者对外界景物穷形尽相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理念。可见,绘画与摹景散文的要旨殊途同归,都是抒情达意,因而摹景散文的最高顶峰是水墨山水。
作为画家的王维自然对色彩具有敏锐的感悟力,善于运用自己精心调配的色彩来表现自然之美,充分体现了“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文学观。在“辋川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以月亮的浅红色为配色,通过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整个画面极富层次感:山上满眼凄凄,清月织成一个朦胧的网,网住了灞水,网住了城郭。水也青青,郭也缥缈,游人亦虚空。月,映照着水,把水照亮了;水映衬着月,把月洗淡了。辋水波光鳞鳞,月亮晶莹剔透,水与月一起荡漾着,奏出一曲和谐的旋律,撩拨着游人的心弦。衬托水的是月,衬托山的则是树,蓊郁的参天古木在山的怀抱里沉沉的睡去,陪它入梦的还有忽明忽暗的点点灯火……在“辋川春山图”中,作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想象中的春山是新雨洗刷过的,舍其多而杂的颜色,只以绿色为主色调,选取了“春山可望”,足见山色的一片新绿;以白色为配色,“轻鲦出水”、“白鸥矫翼”,足见水中的一派生机。只用“绿”、“白”两种色彩简单一点染,整个春山就象一幅明快的版画呈现于欣赏者的面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树也葱葱,点缀了草;草亦萋萋,装饰了山。山把它的艳姿倒映在水里,水也分享了绿的氛围,便碧透开去……轻鲦遨游于水中,传递给游人一份快乐;白鸥矫健于天空,传递给游人一份激情;野鸡信步于麦陇,传递给游人一份闲适。山水树草编织了绿色的情调;轻鲦、白鸥、野鸡,谱写了绿色的生命。满眼皆绿,满心欢乐!
作者笔下两幅图突出的光线与色调的明暗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辋川山水之美。
──(以上摘自《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王维之入静》)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唐天宝三载,王维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从此,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奸相李林甫把持的朝政里寻求心神的宁静,在寄情山水间觅求心灵的慰藉。王维热爱着辋川山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然是中有深趣矣”,“深趣”是作者对辋川山水综合的心理体验,禅趣理念以空寂的世界为依托。
在这篇文章中,“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境界是何等的空寂;“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境界是何等的沉寂;“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境界是何等的幽静。这几句造出沉寂清远的超凡境界,完全没有一点世俗尘埃,描出了一幅“本来无一物”的禅境。更有“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寒犬的吠声,笼罩着幽深的古巷,使深巷如此空旷幽远;舂米的声音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让村庄如此杳渺深邃;钟声敲响在寺庙里,使得寺庙如此寂寥淡泊!犬吠声,舂米声,古钟声,交错着,断而续,续而断,笼罩了整个辋川地区,如梦一般缥缈着……王维在极力宣扬这是一个及其幽静的世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空寂清闲,这是作者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心灵境象。“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就使人联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处此之中,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辋川冬景艺术境界处处非常美,而这种美的创造极大成分上借助了佛教的理趣。王维营造的“寒山”境界,是一种禅意葱茏的世界,是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影响的结果。因此,王维的“寒山境界”超越了陶渊明的纯粹“结庐在人境”式的隐逸情怀,,上升到禅宗的“无心”、“虚空”的境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体现了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息。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尽情地怡性于山水之间,以艺术的高度感悟力实现了“诗画”的揉合,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见,画意和禅趣,是王维诗文最突出的两大特色。无论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王维诗歌:《渭川田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过香积寺》《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积雨辋川庄作》《相思》《杂诗》。
郭光臣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
1.导语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观刈麦》译文(通用11篇)《观刈麦》译文篇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
《逍遥游》译文(通用12篇)《逍遥游》译文篇1逍遥游选自《庄子》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
《董宣执法》译文(精选6篇)《董宣执法》译文篇1强项令选自《后汉书》[董宣]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
《伤仲永》译文(精选15篇)《伤仲永》译文篇1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石壕吏》译文(通用17篇)《石壕吏》译文篇1石壕吏作者:杜甫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
《木兰诗》译文(精选13篇)《木兰诗》译文篇1木兰诗选自:北朝乐府民歌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
《出师表》译文(精选16篇)《出师表》译文篇1前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文本译文原文文本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晏子使楚》译文篇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
《毛遂自荐》译文(精选4篇)《毛遂自荐》译文篇1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文本译文原文文本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
《归园田居》译文(精选12篇)《归园田居》译文篇1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其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
《使至塞上》译文(精选12篇)《使至塞上》译文篇1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
《赤壁之战》译文(精选12篇)《赤壁之战》译文篇1赤壁之战作者:司马光文本译文原文文本[1/6]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