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文摘 > 趣味语文 梅花诗话

趣味语文 梅花诗话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梅花诗话
  “山有木多梅”,是《山海经》中的记载;《诗经》则有“山有佳卉,候栗候梅”之句。可见,梅花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史了,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冬末早春先叶而花,其色以白和淡红为主,亦有紫红、淡墨诸色。梅树寿命极长,天台山国清寺内犹有隋梅存世。老枝横陈,清癯怪奇,虽严寒飞雪之日,也能绽出绚丽的花朵,让一片银白肃穆的大地,充满勃勃生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表明了诗人这种带有感动的欣喜。
  “梅史”之中,佳话不绝:曹操以青梅煮酒论英雄,遂成千古壮举;南朝寿阳公主爱梅忘归,致花落额上,成五瓣之形,拂之不去,号梅花妆,人皆竞相描摹而流行一时;唐玄宗宫中的江采苹爱梅成痴,赏梅彻夜流连,人号为“梅妃”;宋初隐士林和靖,不娶妻而伴梅一生,“梅妻”之迹迄今留在西湖孤山;清代龚自珍则为“病梅”而痛哭,购田辟馆以疗梅……
  由于梅花实在是太得人们的喜爱与敬重了,“岁寒三友”,“四君子”均列其名,花格甚高。流传下来的咏梅之作可以编一本不薄的专史。但看像苏东坡、秋瑾等诗人,一写就都是“咏梅绝句十首”;那个希望自己能够化身千百亿,以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更是留下了近两百首的作品。佳作太多,确实让后人难以措手。惊才艳艳的曹雪芹先生,为其笔下人物捉刀咏菊,咏柳絮,咏白秋海棠;或为林黛玉写的桃花行、葬花诗,均臻佳妙之境,多有翻新奇句佳句。惟独代薛宝琴等人作的“红梅花”三首,不过中平套语。至于贾宝玉的《访妙玉乞红梅》,如:“酒未开樽句未裁”,“衣上犹沾佛院苔”,水平更是在一般之下。可见“积重”之下创新之难。
  当代诗人兼革命家毛泽东的咏梅之作《卜算子》,在小序里说的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但细品诗意,两词上阕均是写梅花开放之时的寂寞及环境的险恶,下阕均是写梅花不愿争春的胸怀。所不同的是,陆游的这个不得志的宋代士大夫表现的是孤芳自赏,希望能够流芳百世;而作为劳苦大众的号召者、领导者的毛泽东表现的是成功后的喜悦,欢庆拥护者的众多。两者格调有低沉与开朗之别。
  在咏梅诗史上,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稼轩长短句》内的两句:“全无花气息,都是雪精神”。赞花而言其非花,英雄口吻毕竟不凡.

趣味语文 梅花诗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品评古诗中的“雪”

    “雪”,是大自然独有的水的精灵。它洁白、轻盈,美丽、素雅;它总是迎着凛冽的朔风悄悄的到来,又在融融的春阳下无声无...

  • 中考古诗词赏析要领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

  •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二、用好草...

  • 文言文翻译技巧例说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

  • 古代文化常识全解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

  • 中考漫画题题型解说

    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中,不少省市命题人别具匠心地将漫画改编成中考题,这些漫画题所选的漫画,多数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给...

  • 古诗文中的床

    现在一提到“床”我们便会想到它是一种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但在古典诗文中它的意义却非常丰富、复杂。概括起来主...

  • 诗词中月亮的“愁意象”

    诗词中月亮的“愁意象”月亮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尤其在古代,以月抒情、以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

  • 新丰三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05jqp 初中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

  • 凸现个性 彰显特色——新丰三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凸现个性 彰显特色——2005jqp——新丰三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课程定位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

  • 话古代送别诗

    【佳作欣赏】游记佳作景美情美 ————赏析《小石潭记》 重庆市双桥中学 ...

  • 对《黔之驴》的另类解读

    摘要:[《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该文写于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