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课堂实录 >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精选16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8:16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

于永正评《再见了,亲人》

吴琳整理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老师们,评课,特别是当场评课是很难的一件事。《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宁愿上课也不愿评课。但是,既然给我这样一个任务,我就要努力将它做好。在今天评课的过程中,也讲一讲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我首先要说的是,听了张伟的课,特别是听了学生的朗读,内心里面为上海小学生的朗读感到由衷地感叹,由衷地高兴。所以,我想起一句话,什么样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我说,课堂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学生的精彩哪来?是因为老师的精彩,有了老师的精彩,才有学生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老师就会更精彩,所以古人说教学相长。

具体地说,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

一、一个老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

我所说的教师的精彩,就是要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处理得精彩而精彩。张伟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这节课时,有三点独道之处:

(1)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张老师善于发现哪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呢?

第一,

他开始就问了个问题,从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代表人物身上发现什么共同的性别特点吗?当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是啊,她们都是女的,但是为什么送别的人群中女的多呢?没有青壮年男子呢?哦,我恍然大悟。这时,张老师非常自然地水到渠成地介绍了时代背景,这是我没有发现的,没有想到的。多么自然,水到渠成。这个背景从这里入手,真是太巧妙了。

第二,

当讲到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的时候,课文总体任务完成了。张老师问了个问题,难道仅仅是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吗?那么,我们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而且紧接着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这里真是太妙了,这一招比刚才那一招还妙。我在教这课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书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要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这是高层次的读书。那么,通过字里行间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再细看拚了三天三夜的拚,想像当时战争的惨烈场面,更想像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那惨烈的战争场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张老师是个善于发现的人。

第三,

课的最后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说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有吗?那和平时期呢?所以,听张老师的课我最想说的第一点感受,就是张老师是个非常善于发现的人。我们经常说,把发现留给学生,要想让学生发现,老师必须首先发现。老师发现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果老师都没有发现,又怎么能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呢?

(2)学生朗读得精彩。

这使我想起了9月2日有一位谈永康老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语文老师要读占鳌头》。我很感谢这个专题。老师要多读书,读占鳌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张老师的课就告诉我们,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前不久,我们学习新课标以后,我们确实又走了些弯路。现在,专家又呼吁了,资深的专家,真正的专家说:传授知识,仍然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当然,我们研究怎么传授,知识是不可可缺的,只是传授的方法可以研究。有的需要讲,张老师不讲130万志愿军战士出国作战,不讲有14万志战士牺牲在了朝鲜国土上,学生怎么会知道呢?老师要备课,备课时要查有关的资料,当讲之处一定要讲,不讲学生不知道。老师们,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语文,首先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它的工具性,工具性怎么才叫掌握?一个是读,一个是背。上海吴忠豪教授,著名的专家,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说: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文就是这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大量地读,大量地背,还要写,还要用,读写结合,就能够学好语文。其实学习语文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是被山东龙口的经验证明了的,被各地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我带过两轮学生,第二轮带的学生就很有经验了。去年暑假师生聚会,我们师生太有感情了。他们告诉我,当时小学48人,有41人考上大学,其只有五人大专,其它都是本科。学生优秀的成绩哪来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XX年老师功不可没,但小学六年是打基础的。一学生对我说,回想教过的老师,于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老师很厉害。一位学生能与别人对背《三字经》,问道是谁教他的,他说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于老师教我的。

我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教他们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我教他们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记忆是要锻炼的。我班小学升初中参加统考,很多孩子写的作文引用的古文的名言,很多改作文的老师看不懂。我说,这就是文化。我带孩子们玩都要玩出品味来,我带他们去春游,看到的那些盈联都让他们抄下来,背下来,不懂的我就去请教专家。所以,处处是教育的资源,要让孩子们成为文化人,有品味的人。

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我进一步体会到,我也坚信读占鳌头。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一位刚刚考上北大的学生写信给在校的校友,告诉他们,要想学好语文,上课不要听老师讲。上课不要听老师讲,我们不是白忙活了吗?我在想,如果这封信寄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我们的编辑会不会看中,对这句话,我不是完全赞同,但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老师的讲,老师的讲的作用是要根据课文的需要,但不要过高地估计讲的作用,因为语文能力说到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第二,不要过高地估计多学习的作用,因为吕书湘、张志公先生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真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功夫在课外,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请我们记住课标的话,老师在课上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我们在课堂中的定位。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去读,培养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爱读书,爱他们的课本,要读字当头,不仅读好课本,还要读好课外书。老师们要记住课标中的话: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本书。课标这句话,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斯霞老师经常对我说,她教学的时候,第一是要多认字,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读书,多读课外书,第三就是要把课文讲好。越是大家,越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越是平庸的学者,才越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话,读他的文章,看了半天不知所云,越读越糊涂。

看了张伟老师的课,给我一个启发,一定要让学生把书读好,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要激趣,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得益要靠课外。

读好了,一切都在其中了,我给大家范读一段。我觉得课堂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三者对话,适当时候,老师也可以范读。

(于老师范读课文写大娘一段。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房子,已经炸平了。)

在房子后面,书上没有逗号,而我在朗读时,在处理这句时,在房子后面加了逗号停顿。这就需要研究,备课备什么。在如《只捡儿童多处行》中的一段,一个小姑娘害羞地摆弄着扭扣忸妮地说:好看,应该这样读。(范读,我们正在花下,......‘好看',......笑着、推着跑开了。)老师们,真正地把课文读好,不要写教案(全场笑声、掌声),但我不知你们的校长会不会同意。这是最好的备课。语文老师的备课很多是隐性的,看不见的。有的老师备课在黑板上练习写生字,校长看得见吗?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练习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家里做饭时还一遍一遍地读,校长看得见吗?聪明的校长,高明的校长,应该提倡隐性的、看不见的备课,不要单看教案,教案是会唬人的。我当初写教案就是为了应付检查,上课时连看都不看。劳民伤财的事,少做。

(3)张老师的课非常简洁。

郑板桥有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好作文。当然,读书是有学问的,不能傻读。过去,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意思是第一要把课文读熟。老师们,没人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为什么不行?现在提倡人文精神,好多老师连话都不敢说了,有人听课专门把老师表扬孩子的话给记下来,反而把老师们束缚住了,老师也不敢批评了,也不敢惩罚了。老师们,有些专家的话,不要听的(众人鼓掌)。有的人,说我们又没有宽容,又没有同情心,又没有人文的精神,说了我们一大堆的不是,我说,你来,你到小学来。我不要你长期这样,就来一个礼拜,五天下来,你要不体罚学生才怪(众笑、鼓掌)。他们不知道我们小学老师的甘苦啊!在他们的想像中,小孩子那么可爱,都是天使啊!是吗?不见得。孩子是很关键的。为什么老在一线的,当初的老式的教育家写的文章我们感觉那么亲切?比如玛卡连柯,比如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学院派理论家们那么尖刻,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小学老师。老师们,真正当过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我在广西做报告时,一位老师递条子上来,问:于老师,你讲得那么好,请问你体罚过学生吗?我说,我体罚过,而且不只一次(众笑,鼓掌)。马卡连柯那么大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而且把它写出书来。我也曾把我体罚学生的事写了出来。所以,老师们,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到底怎么办,怎么办效果好,就是好办法。当然,我不主张体罚孩子,我40岁以后觉悟了,修炼成佛了(众笑)。我非常爱孩子,现在对体罚孩子的事看不惯。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从自己的经历中反思自己哪些是对的、错的。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逐渐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老师们,听了张伟的课,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要不断思考,走自己的路多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实践,多思考,思考出智慧。今天,广西《小学教学参考》有一篇文章,大标题就是《崇拜思考》。

有一个物理学家,一天深夜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科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答:老师,我在做实验。问:白天你在干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科学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我还看到一个英国作家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说: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造出了一台蒸气机。老师们,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就有一点差别,不平凡的人善于思考,平凡的人光忙碌了,最终一事无成。

老师们,看了张伟的课,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我就谈以上三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篇4

【海南省海口市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⑴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⑴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⑵学生汇报:

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⑴“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①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②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③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⑵“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①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⑶“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①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⑴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⑵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⑴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⑵激qing配乐朗读:

①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

(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⑴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⑵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⑶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⑷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⑴他是我们班()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

⑵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⑶校广播操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地等待成绩的公布。

3、改成陈述句:

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⑵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是进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感情朗读时,可以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在品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情感时,可以逐段展开学习,重点品悟其中一段,从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及自主能力。

【资料链接】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篇6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的练习题,家长和学生可以下载打印做一下,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再见了,亲人》一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人”的本义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除部首外有(      )笔。

3、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      )  明白(      )  价值(      )   情深意重(         )

4、用“________”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7、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请你结合课文和资料,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见了,亲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

  • 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西安公开课】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生:草原。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

  • 窦桂梅《朋友》课堂实录

    整理:时金林执教:窦桂梅 时间:2003年3月16日 地点:扬州教育学院瘦西湖校区体育馆 学生:六年级 师:同学们,今天窦老...

  • 窦桂梅课堂实录:《捶捶乐》(作文)

    窦桂梅作文示范课《捶捶乐》课堂教学实录及全程评析 (2003年4月 福建邵武实验小学) 执教:北京窦桂梅 整理:福建...

  • 长城 课堂实录

    长城的课堂实录片断及反思了解长城的结构,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及设计的巧妙师:细读第二段,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

  • 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落叶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去,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

  • 称赞课堂实录

    课前在每位同学座位上发放动物头饰. 师生共同边歌边舞《金孔雀》 上课铃响. 师:昨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做客,我和许...

  •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窦桂梅师:猜猜我从哪来 生:您从北京来.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

  • 掌声 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海口九小 魏敏课前谈话师:孩子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你们用什么来欢迎老师们呢 (生鼓掌)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

  • 鸟的天堂 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内蒙古包头市高新区赵家营小学 张娟课文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 赵州桥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

  •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八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写“清凉、留意”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