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1. 口算题.(卡片)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 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比赛结果都是老师算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老师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3下载
(2)引导学生:先分组试算,再从上面的例子中寻找规律?
(3)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
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5×4)×10○15×(4×10)(7×8)×5○7×(8×5)
(125×80)×5○125×(80×5)(12×25)×4○12×(4×25)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
启发学生:(a×b)×c=a×(b×c)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a、b、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125×(8×40)=(□×□)×□
3.教学例4: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出示例4:计算43×25×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4下载
(1) 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4.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5下载
(1)同桌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学生总结:由25×43×4到43×25×4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5.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
(1)学生讨论:例4和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
6.启发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7.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7×4×58×(7×25)12×25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练习下载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下面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2.练习第十三4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 8×(25×15) 25×17×4×2
13×50×4 25×166×4 8×5×125×40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4×5=2×10a×b×c=a×c×ba+b=b+a
1×2+3=1×3+2a+b+c=b+a+c1+2×3=1+3×2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1+4+6+9=(1+9)+(4+6) 4×6×25=6×(4×25) 54+28+46=(54+46)+28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填写下表,并把每组的数跟第一组的比较,说出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a
40
80
40
20
40
80
80
b
50
50
100
50
25
100
25
a×b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又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7、9题.
7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0×26×4212+27+373167+32+33125×50×80
623-199324+29840×24×2535×4×25×20
9题.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15行,每行有1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遗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四)羹育渗遗点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概
念,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投影)
24×5=( )×( ) ( )×72二72×( ) ( )×( )二( )x( )
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
(3)汇报:
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15×4)×100=15×(4×10)
(125×80)×50=125×(80×5)
(7×8)×5=7×(8×5)
(12×25)×4=12×(4×25)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乘法结合律,多次体验,探索规律,形成技能。)
(6)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o、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启
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c;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里的o、6、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并指导阅读教科书。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2.教学例4: +、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简便运算
出示例4:计算43×25×4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后试算
法。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并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同桌讨论如何计算,最后把答
案写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讲,由25×43×4到43×25×4
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分析或想的过程可以省略。
4.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交给学生讨
论,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使
计算简便。
5.同学们想一想,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启发学生说
出5×16可简便计算,以及算法。
6.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教师: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
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晨
1.填空: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练习第十三4题。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略)
练习十三第7、9题。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二5×(4×2)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例4 计算 43×25×4
例5 计算
43×10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1. 口算题.(卡片)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 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比赛结果都是老师算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老师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3下载
(2)引导学生:先分组试算,再从上面的例子中寻找规律?
(3)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
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5×4)×10○15×(4×10)(7×8)×5○7×(8×5)
(125×80)×5○125×(80×5)(12×25)×4○12×(4×25)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
启发学生:(a×b)×c=a×(b×c)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a、b、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125×(8×40)=(□×□)×□
3.教学例4: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出示例4:计算43×25×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4下载
(1) 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4.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5下载
(1)同桌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学生总结:由25×43×4到43×25×4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5.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
(1)学生讨论:例4和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
6.启发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7.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7×4×58×(7×25)12×25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练习下载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下面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2.练习第十三4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 8×(25×15) 25×17×4×2
13×50×4 25×166×4 8×5×125×40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4×5=2×10a×b×c=a×c×ba+b=b+a
1×2+3=1×3+2a+b+c=b+a+c1+2×3=1+3×2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1+4+6+9=(1+9)+(4+6) 4×6×25=6×(4×25) 54+28+46=(54+46)+28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填写下表,并把每组的数跟第一组的比较,说出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a
40
80
40
20
40
80
80
b
50
50
100
50
25
100
25
a×b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又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7、9题.
7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0×26×4212+27+373167+32+33125×50×80
623-199324+29840×24×2535×4×25×20
9题.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15行,每行有1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数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篇1单元测试1.填空.(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垂直篇1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
数学教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篇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篇1一-[第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9页例1。教学目的: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篇1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 :1、 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篇1教学目标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
《平移与平行》教学案例研讨篇1〖教学目标〗课的前半部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的内容是巩固性...
《图形的旋转》教学实录篇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了...
人口普查教案篇1课题:人口普查(二)写多位数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认识平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篇1教学目标1、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