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9
《渔歌子》译文(精选17篇)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桃花流水鳜鱼肥。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师画出版画。
5、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6、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
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
二、读,读出词的味道
(一)读出节奏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6.还读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9.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他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是12声的字读长一点,3、4声的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学生练习。
15.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16.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7.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1.这首词之所以经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词语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为千古绝唱。猜猜是哪个句子?小组交流,说出理由。
其实,那一句是千古绝句已经不重要了,到今天为止,这首词已经整整流传了壹千多年,整首诗都已经是千古绝唱了。让我们背一遍吧。
下课!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以填词和唱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能够初步填词。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及《渔歌子》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3、《渔歌子》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色。
二、学习《渔歌子》
1、解题:
①教师简介:“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②课件链接古诗词比较,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④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③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④课件展示:《渔歌子》朗诵flash;《渔歌子》画面flash;
⑤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⑥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⑦带着课件中的3个问题读文、全班交流:
a、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b、“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不须归”?
c、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能够背诵。
三、拓展性练习
1、填词
①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后来,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出示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采桑子(重阳)》)
②课件出示《渔歌子》、《忆江南》词牌和字数要求。
③教师填词《渔歌子(教学)》、《忆江南(家乡美)》。
④学生讨论,练习填词。
⑤师点评,小结。
2、唱词
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播放邓丽君的《一剪梅》,引唱词。
②词是唱出来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词牌名,我们知道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也就是曲谱的调子。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人是怎样唱词的。
③课件出示:邓丽君《虞美人》音乐、歌词。(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mp3)
④让学生以《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和唱《渔歌子》。
⑤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为《忆江南》配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填词《忆江南》,对填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词的音乐美;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观刈麦》译文(通用11篇)《观刈麦》译文篇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
《逍遥游》译文(通用12篇)《逍遥游》译文篇1逍遥游选自《庄子》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
《董宣执法》译文(精选6篇)《董宣执法》译文篇1强项令选自《后汉书》[董宣]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
《伤仲永》译文(精选15篇)《伤仲永》译文篇1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石壕吏》译文(通用17篇)《石壕吏》译文篇1石壕吏作者:杜甫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
《木兰诗》译文(精选13篇)《木兰诗》译文篇1木兰诗选自:北朝乐府民歌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
《出师表》译文(精选16篇)《出师表》译文篇1前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文本译文原文文本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晏子使楚》译文篇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
《毛遂自荐》译文(精选4篇)《毛遂自荐》译文篇1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文本译文原文文本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
《归园田居》译文(精选12篇)《归园田居》译文篇1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其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
《使至塞上》译文(精选12篇)《使至塞上》译文篇1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
《赤壁之战》译文(精选12篇)《赤壁之战》译文篇1赤壁之战作者:司马光文本译文原文文本[1/6]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