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7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十课时)
◇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十一课时)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5.1 意识的本质
一、自主探究
1. 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第35-37页。
【课标内容要求】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基本观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识记意识的起源、本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客观存在的反映;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能力: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学习重点】意识的本质
【学习难点】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意义
2. 填一填: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_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生物的______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__。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的产物,____的产物。意识是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____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______。
(3)意识是_______的反映。不管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___和____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__的结果。
(4)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____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的主观映像。
3. 想一想:
(1) 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2) 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缠身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3) 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摆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贮水缸。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笼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带龙头的贮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杆接成长杆,将长杆从自己这头搭到木排上,然后从长杆爬过去,打开贮水缸的水龙头,盛了一杯水再返回原地用这杯水灭了火,并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问题:黑猩猩舍近求远取水灭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活动二: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时四肢走路,她们总是喜欢单独行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力气使她们恢复人性,小女孩在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两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直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的三年中,终于学会了晚上睡觉,但死去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问题:狼孩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活动三: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塑造了各种外星人的形象。在你心目中外星人到底什么样?你见过他们吗?他们是高大碧绿的怪物,还是毛茸茸的侏儒?他们淡泊宁静、热爱和平,还是嗜血残暴、杀人成性?他们是乘飞碟作星际旅行,还是利用意念进行超时空传送?这些千奇百怪的外星人形象来自哪里呢?是科幻作家、电影导演和艺术家的灵感吗?
你能够从哲学角度加以分析吗?
2、释疑解难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其他物质的反映有什么不同?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通过它们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反应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
生物体反应的特点是,生物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断
地进行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实现自我更新。
从人类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前提。
3.巧建结构 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
起源看 意识是 发展的产物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 意识活动是通过 对外界刺
生理基础看 激的一系列 实现的。
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
从意识的
内容看 产生意识的原材料---
三、素质测试
(一)单项选择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应与主观相符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读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正确的说法是
a.上帝也是客观存在的
b.上帝纯粹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再现
d.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
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对人脑的反映
4.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有三十多个婴儿是各种兽类哺育长大的,其中狼孩最多。它们虽为人所生,但是,由于它们生活在动物群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虽然客观实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表明
a.人脑并非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意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d.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
5.不同宗教的诞生地域不同,向人们描绘的五堂模式也各异。如伊斯兰教的天堂原型是沙漠绿洲,而中国道教的天堂则是封建时代皇宫的翻版。这说明( )
a.宗教观念并非主观自生,其内容来自现实世界 b.宗教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c.宗教观念是人们善良愿望的反映 d.人间的绿洲和皇宫是天堂在尘世的影子
6.就意识的本质而言,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特有的机能
c.社会的产物 d.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双项选择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最近一阶段老百姓谈论的热点话题,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全国人大代表黄百渠说:“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企盼是,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从哲学角度看,人民群众企盼的八个“一点”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决定意识
9.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版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飞机。这是因为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b.古代思想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物质决定意识
10.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风似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它们写出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人的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d.可以在人间找到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哲理是
a.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
b.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c.梦的素材是人脑自生的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简答题
12.马克思指出:“建筑师和搬运夫在智力上的原始差异也许比警犬和家犬在智力上的原始差异还要小,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社会分工掘成的。”试用本节有关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①从意识的起源上说,意识作为自然的产物,人们的意识能力差别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太大,但作为社会的产物,人们的意识能力会有天壤之别。
②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不同职业的人参加的实践形式不同,受的教育不同,智力发展的程度也会出现重大差别。
③意识并非来源于人脑,人脑只不过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人们智能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实践的差异决定的。
(四)探究题
13.有人说:历史不是空白,所以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所以对未来的预见则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请你对这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内容来自于当时的客观事物,因此,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正确的思想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四、走进生活
什么是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XX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课外实践】
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感受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运用所学哲理,理解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教学过程 】
(复习旧课:)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人脑好比是一个工厂,这个工厂生产产品就需要原料。那么所需原料是来自人脑,还是来自客观世界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讲授)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
人脑生产意识的原料是客观世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要通过三种形成:
1、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当外界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口等,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低级形式,举些例子来说,P22……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是人脑在获得丰富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系列加工制作,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不像感觉那样直接反映外界对象的形象,但它反映许多事物的共同和内在联系。例如“水果的概念”…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建立的反映
我们经常看一些神话故事书。以及一些鬼片,那么这些妖魔鬼怪,是人们凭空创造出来的吗?那是一定不是的,在客观世界中我们都能找到它的根源,例如,P23……。下面教师给大家讲个“龙有九似”的典故,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龙,那么“龙”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龙”的观念最先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择取其优,逐步创造了“龙”的形象,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顶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因此,就“龙”的整体来说,它是超现实的,但就其各个部分来讲,又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创作它的原形,由此可见,“龙”的观念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拼盘而成的歪曲反映而已。
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感觉、高级形式的思维,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个狼孩和王子的故事.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队猎人进山,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小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共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饥饿时找食,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了站起来,教她独自站立竟有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无独有偶,据记载,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还都不如。
在这个故事里,狼孩和王子,从生下来以后,就没有和人类接触,从而如此弱智,这个故事说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二、意识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
1、从意识的主体来看:意识的主体是社会性的人。
2、从意识产生的动来看:意识是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去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现象,而且反映社会现象
4、从意识反映的客观世界的途径看: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反映世界
最后,同学们请记住两句话,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板书设计 )
1、意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1、从意识的主体看……
2、从意识产生的动因看……
3、从意识的内容看……
4、从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来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点:
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曾观察大象在月光下跳舞,最近泰国举行一系列大象比赛的活动,其中有投篮,画画,等,这些是否能说明大象也有意识?学生讨论。也许大象有自已的语言,只是我们人听不懂而已,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今后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留下问题让学生探究,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醒学生注意,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同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来的?同学们会说是劳动。说明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同学们还记得“狼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人的大脑机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同学们都学过生物,谁能说说人脑的构造,各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如同学们不能记起或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如语言中枢管语言,运动中枢管运动,感觉中枢管感觉,视觉中枢管视觉。如某一区域受损,人就会有某一方面毛病。
最近有个例子,说有一个人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控制不住自已每天神经的思索,把一颗钉子插进脑袋,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他就没命了,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保护自已的大脑,不用脑过度,不经常“想入非非”。
动物也有大脑,谁能说说高等动物大脑与人脑的区别?意在说明人脑在重量、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由此同学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这几天天气变冷了,同学们知道要增添衣物,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叫什么?反射。
现在是第四节课,同学们也许肚子已经在呱呱叫,这是一种什么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简单介绍巴甫洛夫条件操作反射实验。
同学们回家喂你家的宠物可简单了,只要敲一下铃,它就知道要“开饭”了。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只要听到学校的铃声,也会往外面跑。这叫什么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去年六月,我们学校芒果大丰收,学校为了防止个别贪吃同学摘果,在每颗芒果树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此树刚洒了农药,请同学们不要摘吃!假如学校有几只猴子,它们也会做到这样吗?为什么?这又叫做什么反射?第二信号系统。
【教学过程 】
(复习旧课:)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人脑好比是一个工厂,这个工厂生产产品就需要原料。那么所需原料是来自人脑,还是来自客观世界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讲授)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
人脑生产意识的原料是客观世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要通过三种形成:
1、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当外界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口等,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低级形式,举些例子来说,P22……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是人脑在获得丰富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系列加工制作,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不像感觉那样直接反映外界对象的形象,但它反映许多事物的共同和内在联系。例如“水果的概念”…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建立的反映
我们经常看一些神话故事书。以及一些鬼片,那么这些妖魔鬼怪,是人们凭空创造出来的吗?那是一定不是的,在客观世界中我们都能找到它的根源,例如,P23……。下面教师给大家讲个“龙有九似”的典故,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龙,那么“龙”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龙”的观念最先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择取其优,逐步创造了“龙”的形象,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顶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因此,就“龙”的整体来说,它是超现实的,但就其各个部分来讲,又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创作它的原形,由此可见,“龙”的观念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拼盘而成的歪曲反映而已。
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感觉、高级形式的思维,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个狼孩和王子的故事.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队猎人进山,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小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共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饥饿时找食,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了站起来,教她独自站立竟有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无独有偶,据记载,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还都不如。
在这个故事里,狼孩和王子,从生下来以后,就没有和人类接触,从而如此弱智,这个故事说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二、意识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
1、从意识的主体来看:意识的主体是社会性的人。
2、从意识产生的动来看:意识是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去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现象,而且反映社会现象
4、从意识反映的客观世界的途径看: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反映世界
最后,同学们请记住两句话,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板书设计 )
1、意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1、从意识的主体看……
2、从意识产生的动因看……
3、从意识的内容看……
4、从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来看……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意识的概念;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有一点难度,学生理解会有一点困难。
3、重点难点
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意识的本质
(一)导入
复习提问
教师:学习哲学,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面对,那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即存在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存在。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即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的问和思维不能正确的认识存在。凡认为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的观点,我们称为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我们称为不可知论。
从刚才的复习中,我们再次了解到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原。那,我们哲学中所讲的意识的起源是什么?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意识的本质》。
(二)讲授新课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用多媒体展现三幅图片:岩石风化、葵花反应、条件反射。
岩石风化:用以证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葵花反应:用以证明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
条件反射:用以证明一切动物都具有感觉的能力,高等动物还会有心理活动。
由此来看,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因此,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是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学生能够通过狼孩的例子否定上述疑问后,即可引导学生说出: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此得出: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总结得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首先展示人脑的结构图,简单说明。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的机能。
提出问题:动物能否望梅止渴?为什么?这里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积极思考同时,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能够找到答案: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
动物不具备第二信号系统,所以不能产生人的意识,所以不能望梅止渴。动物的.行为只是本能。
所以,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因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展示“画鬼从何处取材”。
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鬼神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由人脑自动产生的,他们在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原型。
在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后,进一步分析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里用“原材料——工厂——产品”做个比喻,引出“客观事物——人的感官——人脑——意识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力求讲解透彻即可。
由此,引导学生说出意识到底是怎么来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意识?
1.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四)巩固练习
1.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从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取河水灭火,这说明()
A.黑猩猩有时有意识,有时没有意识
B.黑猩猩的意识是被动的,人的意识是主动的
C.动物的动机思想是主观的,人的意识是客观的
D.动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
答案:D
(五)教后记
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2、理解意识的概念及概念的含义
3、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对意识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物质和意识的辩正关系
4、意识的社会性
【教学过程 】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地球上存在的两现象:
1、物质现象2、意识现象。比如思想、意见、计划、政策、方针
自从人产生后,相应的人的意识也产生了。思格斯曾把人类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地球上自从出现了人和人的意识那时起,地球也就变得格外绚丽多彩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意识问题。也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第二节。
(讲授)首先我们先从意识的起源来讲起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例如:潮汐、矿石、向日葵、含羞草、植物。
2、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例如:蜘蛛、蜜蜂、响尾蛇。
3、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二、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1、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2、劳动产生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物质外壳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四、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意识具有社会性
1、从意识的主体来看:意识的主体是社会性的人。
2、从意识产生的动来看:意识是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去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现象,而且反映社会现象
4、从意识反映的客观世界的途径看: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反映世界
讲述狼孩和王子的故事……
总结: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第二节(板书设计 )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四、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 意识是有社会性
(参考资料)
1、自然界的无机物没有意识,只是有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即特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产机械状态,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
2、动物的感觉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就是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无机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猿猴→人
↓ ↓ ↓ ↓
反映特性 刺激感应性 感觉和心理
3、动物:无条件反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引起的反映
人:无条件反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引起的反映、第二信号引起的反射→人的意识
4、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髓6个部分组成。其中中脑、桥脑、延髓3部分总称为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
5、成人脑重平均1300——1500克,占领体总体重的2%左右
6、人脑有140亿个神经元,而1个神经元又与100000多个细胞相联系,形成一个十分精密和庞大的神经细胞网络世界
7、神经细胞直径很小,小的仅3/4微米,但它的传导速度快得惊人、最快的每秒100米左右,因此人的大脑思维意识活动是很快的
8、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质平均厚度为7.5毫米,大脑分为1000多个动能动。如 区、语言区、听觉区、嗅觉区
9、脑的表面有许多凹起的沟和凸起的回,所以使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了,如果将它展开总的面积有1600多平方厘米。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第一框 把握人的意识的奥秘(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完整掌握明白意识概念,知道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人的意识不是对事物的简单反照,经过抽象加工人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教师讲解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于物质与实践,认同人的意识是不可能主观自生的观点。
二、课前准备
1、收集人脑与动物大脑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
2、思考意识到底是什么?阅读下图思考人为什么能还原事物?
新疆发现的恐龙化石和还原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印度人们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现象。这些“狼孩”再次回到人类社会有些已八九岁了,但还不会说话,不能思维,其习惯与狼基本一致。
【提问】材料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教师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是天生的。让我们来完整地理解一下意识概念。
【板书】一、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自然界无机物-原始生命-古猿-人类-人的意识(可以由学生来讲解)
【教师说明】意识除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外,还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如“狼孩”。(此处可再次联系“狼孩”的故事说明)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当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中,这时才产生了意识。
【提问】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那么,任何物质的形态都能产生意识吗?
【板书】二、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ppt展示】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展示人脑功能分区图
【提问】为什么只有人脑才有思维的机能?
【教师总结说明】
人脑
动物脑
重量
1500克
占体重的1/50
黑猩猩400克
大猩猩500克
大象6000克,占体重的1/1000
构造
大脑皮层2600厘米
140亿个神经细胞
皮层平滑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是人脑皮层面积的1/4
机能
人脑机能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形成网络系统
动物脑没有语言区
【提问】动物心理算不算意识?
【说明】条件反射实验;黑猩猩不能从自来水与池塘中的水中抽象出“水”的概念;海豚能发出几十种声音信号,但其缺乏组合性,不能像人一样作为思维与交流信息的工具。等等。总之,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有本质区别。
【活动】教师出示金茂大厦图片,图片标明文字为上海市政府大厦。(看到文字说明的同学必会神色诧异,议论纷纷)
【教师总结】这就是同学们运用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的简单实例。这里教师故意出错,让同学们体会到抽象思维是我们人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结论:离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意识无从产生。
【哲学观察与问题】电脑能取代人脑吗?
【学生回答与教师归纳】略
【问题】是否有了人脑,就能自行产生意识呢?还要有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意识?
【板书】三、从意识的本质(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意识的性质上,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即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
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前者如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理论等。后者如错误的决策、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为什么是虚幻的歪曲的?本来“人——神”,而宗教却是“神——人”。
2、从意识的形式上,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3、从意识的发展历程上,无论是人们对现实状况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如“我们班的同学真好。”这是对与我们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作出的现实反映,这是对客观存在的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的反映;如“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出的反映,这是对我国历史事实的反映;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众望高级中学 杨旭课题: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法指导】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
3.2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能力目标:利...
第2课时 课程导入制假售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劣质工程、偷税骗汇等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文化与生活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3.1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重点】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难点】①概念的内涵和...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⑵...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