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6
《战国策》一:语言积累(一)字词积累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a.谒(yè)濡(rú)变徵(zhǐ) b.踞(jū)忤(wǔ)叱(chì)c.箕(jī)揕(chèn)袒(tǎn) d.拊(fǔ)瞋(chēn)樊於(yú)期二:课堂点击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3、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教学设计
设计/ 董亚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2、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3、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二、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十分的陌生,因此先通过阅读方式让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
2、不断朗读的方式读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先归纳、提出文言知识的重难点,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3、本文通过几个场景对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通过分析几个场景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三、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历史背景介绍: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二、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对于文章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老师主要做引导,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归纳结果,可以让学生大胆表达,讨论,鉴别优劣。
第一种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荆轲请求刺杀秦王以报太子。
第三部分(3—8)故事的发展。荆轲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部分(9—16):故事的高潮。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
第五部分(17—18):故事的结局。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杀。
第二种结构:
第一部分(1—2):开端,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3—9):发展,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10—17):高潮,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18):尾声,荆轲被斩。
学生在分析本文结构时可能会得出以上两种结构,教师不做刻意的确定,只要持结论的同学言之有理均可。为便利以后教学方便,本课教学采用第二种结构分法。
三、学习文言知识
文章比较长,文言知识也很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教学环节的学习原则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知识疑惑点,即难点;二是学生的知识必备点,即重点。采用学生读文章发现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
1、学生朗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讨论、学习相关文言知识
(以下各部分均按照以上方法学习)
2、本文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常见句式
3、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学习的文言知识
2、找出文章中能够表现荆轲人物形象和品格的事件(或片段),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⑨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 :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
1.指出黑体字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a.图穷而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b.恐惧不敢自陈()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⑤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
一、评讲词语作业 。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的行为?
提示:,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
比较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⑥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战国策》
《战国策》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 占领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 早晚 经常侍奉 卿:对人的尊称。旦暮:形容时间短。岂 可得哉?”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又怎么 能 不用 说 也要请求行动 空手前去 没有 微同非信, 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 (以)金千斤,凭信之物 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的 购取他的头 亲:亲近,接近。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果真 给 一定邑:聚居地。说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走投无路 归附说同悦 有以:有所以,有用来……的。丹不忍以 已 之私,而伤 长者之意,愿足下更 虑 之!”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另外考虑对策吧 伤: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2)矣。 同义复词 对待 刻毒 之: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父母宗族, 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族的人 被杀戮和没收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 天 太 息流涕曰:“吾每 念, 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去了不过想不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 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 一种办法 用(它)解除 忧患 并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秦王 之:代“可以解……之仇者”。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好好 抓住 刺燕国见陵 之耻 除 矣。将军岂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耻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进(6) 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 也,今 乃得闻教!”右手腕, 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诲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 驾车前往 (事)已至此 收起来装 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好 首级 用匣子封闭起来 函: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买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工匠 准备行装 (使秦)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 (3)作助手 忤: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 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 疑其有改 悔, 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 嫌他动身晚了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形作意动,以……为迟。乃复请 之曰:“日 以 尽矣, 荆卿岂 无 意哉? 丹请 先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6)! 派 发怒斥责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之,请 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决同诀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衣冠: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荆轲) 上前 作歌唱到风声萧萧 涕:泪水,名作动,哭。泣:小声哭。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 悲鸣啊 彻骨寒冷 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又发出声调激愤的士皆 目, 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终已:同义复词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 (4) 币:礼品。 中庶子:官名。蒙嘉:人名。 第二课时 嘉为(之)先 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他)事先进言向 确实惧怕 威势 出 抵抗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6)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7), 而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内:国内。 给:供。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8)。恐惧不敢自 陈,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恭谨地 并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 禀告 希望听凭 之(9)。”大王的吩咐 之:代燕使来见一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 九宾,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安排 的礼仪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至陛(10)下, 捧着装着 按次序进宫 殿前台阶下 奉同捧秦武阳色 变 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之) 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 替(他)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谢 曰:“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1), 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他些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 取 武阳所持图!”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 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全部打开 于是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 引而起, 绝 袖(3)。 拔剑, 刺到 惊骇自己挣着站起刺扯断 (秦王)剑长,操 其室(4)。时 恐 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握住 剑鞘 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 起 不意, 绕着 (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 还同环 卒同猝尽失 其度(7)。而 秦法,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 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一点兵器许多侍卫失:使……失态,使动用法。 尺:尺寸,极言少。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 不得上。 方急 时, 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来 召唤殿下的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 无以(之) 击 轲,而乃以手 共侍卫 (大家) 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就用空手一起 无以:没有……用来。搏之。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 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 药囊提(10)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13)。 残废了 举起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箕踞(1) 以骂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名作状。不成者, 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三课时课文分析:一、本文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未酬。(19)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四)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诀”,二是“廷刺秦王”。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凌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四)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1)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 忤(w() 徵(zh!) 陛(b@) 卒(c)) 提(d!) 创(chu1ng) 揕(zh8) 拊(f( 樊於(w&)期 夏无且(j&)
4.分段:
第1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2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3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1)抓住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2. 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
《咬文嚼字》教案篇1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预习提示:1.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1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能力目标1...
《氓》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
《边城》教案篇11、知识链接(见学案)2、导入新课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有沈从文的《...
日记·年谱·小传与死亡分析报告——《祝福》教学方法新探篇1        《祝福》是高中语...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篇1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
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孙犁的《荷花淀》篇1    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怎样保...
《石钟山记》教学要领探微篇1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