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较为深入的钻研,抓住文章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清楚、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讲解。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某些特点,才能较好地去学习和模仿。
一、本文在组织材料方面的特点
“逐层深入”,“连贯有序”,“恰当穿插”,是这篇文章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文章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第二部分从“在一种特殊的优惠的保护之下”到“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第三部分从“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至结尾。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包身工这种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互相勾结而形成的特殊的剥削形式的介绍,着重描绘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并说明这种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二部分是从本质上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写在这种剥削制度下,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包身工成分的激剧增加以及包身工们可悲的命运。第三部分抒发作者极度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进行抨击和警告,坚信黎明必定到来。总之,第一部分着重在介绍包身工制度;第二部分着重在揭露包身工制度;第三部分着重在抨击包身工制度。这就体现了结构上“逐层深入”的特点。
说“连贯有序”,主要指时间的连贯性,这突出地反映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在这一部分,作者按时间的推移,有次序、有重点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章开始,作者首先指明“四点一刻”这个具体时间。然后,重点写包身工们被吆喝着起身的情景,分楼上、楼下两处来介绍,侧重写住的方面。第二层指明的时间是“四点半”,写了包身工们早上吃粥的情景,侧重在吃的方面。第三层从“五点钟”写起,写了包身工进厂上工的情景,侧重在劳动方面。这样,这一部分内容,就以时间划线,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条理显得很分明。作者这样明晰而连贯地标明时间,也是对包身工剥削制度有力的揭露和控诉。看,这些包身工在“天还没亮”时就得起身,从起身到上工,中间仅仅四十五分钟,因而起身后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才“冲”下楼去,“挤”在自来水龙头边,才“一窝蜂地挤拢来”吃粥……,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包身工们确实是一群被野蛮管制着的奴隶。总之,这一部分内容,每一层都以具体的时间为开端;时间,成了贯穿这一部分内容的线索。因此,它使文章内容广泛而不零散,丰富而不杂乱,篇幅较长而开阖自如,给人以集中、紧凑之感。
说“穿插恰当”,是指文章第一部分里作者不仅写了在早上一段时间里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同时还着重写了包身工们“被欺骗”、“受压榨”、“遭迫害”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作者写包身工日常悲惨生活的必不可少的补充,而在写法上又做到了有机而紧密的结合,这就是结构上穿插的特点。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包身工大量出现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在写了五点钟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后,由对恶劣的劳动条件的说明,自然地写出了包身工惨遭辱骂、毒打、受尽迫害的情况。作者这样的穿插,使内容有近有远;有一天的具体描述,有对日常的概括介绍;有生活现象,有社会本质。使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从生活的纵深处看到了包身工制度血淋淋的罪恶。
二、本文在选择材料方面的特点
读过《包身工》,人们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许多内容使人久久难以忘却。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呢?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
1、典型人物。文章中,作者对包身工们做了许多“面”上的概括介绍,但为了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有更形象的了解,就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区域内二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中,选择了“芦柴棒”这个人物作典型,并以对她的描写贯穿全文。作者先后对她做了三次较为集中的介绍。第一次,由老板呼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象芦柴棒一样”的外形;第二次写“芦柴棒”病倒了,尽管她的病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位”,尽管她哑着喉咙,无力地做着手势,请求打杂的怜悯,尽管是在冬天一个刮着寒风的很冷的清晨,但是,由是“生病躺着休息的例子是不能开的”,所以打杂的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摔,接二连三地用脚踢她,最后又用冷水泼在她的头上……这是因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她们生病的时候,老板也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们做工。第三次写“芦柴棒”身体瘦的象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接下去,作者又作了这样的说明:“‘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钱了!”芦柴棒是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我们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一切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剪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便是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这最后一段说明文字,则是包身工受剥削的真实记录。正是因为老板这样的榨骨吸髓,包身工才成为“骷髅一样”的芦柴棒。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2、典型事例。文章中许多地方,都是在对一般情况做了介绍之后,作者又举出典型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些典型的事例,都更真实、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使点与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作者描写包身工们早上只准吃一碗粥的情形时写道:“添粥的机会,除去特殊的日子,比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为了更具体、更深刻地揭露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作者接着这样写:“轮着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常常连一碗也盛不到。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巴、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上一些冷水,用她那刚梳过头的油手搅拌下,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前面。”有了后面这个典型的事例,包身工过的那种非人的生活状况,就更加充分地反映出来了。又如,在写为了赚钱,“于是带工头不加思索地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之后,就写了小福子被殴打、受处罚的情况。有了这个典型的事例,帝国主义如何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对中国工人进行欺凌压榨的情况,就清楚地表现出来了。
3、典型场面。文章对包身工制度的揭露,对工人悲惨遭遇的反映,除去靠概括地叙述、说明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场面。这些场面,一般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表现其他众多人物的活动。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看到这种情景,会使人们感到,包身工们过的真是“猪一般的生活”。又如,对包身工制度的形成也是通过带工到乡下“游说”的场面,形象地加以表现的。读了这部分,我们既看到了带工的如何花言巧语地进行欺骗,又仿佛看到了那些极端痛苦、走投无路的农民们在认真地听着,在动心地思索,最后忍痛画押签字,把亲生的女儿卖给了带工的骗子。
4、典型细节。作者在表现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时候,选择了许多典型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描写,就会使读者如同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之中,感受会是丰富、具体和真实的。特别是文章里的一些场面,基本上都是通过一系列典型的细节而铺展开的。象“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等等都是一些细节。作者把这些细节连缀起来,就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写“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作者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写,只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从这个细节,人们会引起许多联想,引起对包身工们深切的同情。
5、数据使用。数据,是论说文中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材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为了更有力地揭露包身工这种剥削制度的罪恶,也多次地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包身工居住的条件是十分恶劣的,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一点,就列举了这样的数据:“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为了说明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膨大的情况,列出了这样的数字:“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为了说明工人中包身工比例相当惊人,作者列举了这样一些数字:“杨树浦某厂的条了车间三十二个女工里面,就有二十四个包身工。一般的比例,大致相仿。即使用最小的约数百分之五十计算,全上海三十家日本厂的四万八千工人里面,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这些数据,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三、语言特点
《包身工》在语言上也是有其特色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1、饱含感情。作者对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懑的感情和对包身工们的深切的同情,在文章中都表现得十分强烈。作者的这种感情不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也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出出来。作者这种感情的表达采取了多种形式,有时是反映在叙述中,如直呼工头、老板为“流氓”、“野兽”。有时是通过一些反问、反语,含蓄地表达感情,如“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详’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有时则是在议论中直抒胸臆。这当中,有的是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如“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有的地方是运用比较衬托的手法,对包身工制度进行入木三分的揭露,表达出作者深沉的又是不可遏制的愤怒感情:“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象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这里,作者将墨鸭与包身工做了比较,包身工的命运比起墨鸭来,还要不如,还要凄惨。有的地方是运用对照联想的方式,对统治者提出警告,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如:“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样的联想对照,无论是对统治阶级的揭露,还是抒发作者的感情,都显得更加深刻和有力!
2、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特别表现在文章比喻句的运用上。“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工房是这样窄小,人是这样拥挤,该怎样形容起床时的情景呢?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句:“象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被分隔开的工房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比喻成“鸽笼一般”。工房区域被红砖严密地封锁着,工人永远没有与外面人接触的机会,对这种情况,作者就用“红砖罐头”来概括。这些比喻,都是十分形象,耐人寻味的。此外,“带工老板就好象赶鸡鸭一般把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野兽一般的拿摩温”、“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等等都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表现了深刻的含义。语言的生动,特别表现在对带工的老板、老板娘等人的刻画上。请看下面这一段对带工老板语言的描写:“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我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又是反问,又是呼唤,又是叙说,带工老板当时的神态、语气表现得维纱维肖。先是从住、吃、玩、用等方面进行引诱,进而用他所认为的人生“目的”来迷惑,紧接着再用金钱进行欺骗,最后则是用“同乡”、“交情”来做保证。一个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骗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简洁准确。在文章里,作者常将很充实、很丰富、一般需用几个句子来说明的内容,在一句话里加以表现,语言简洁而准确。比如,在一些句子里,作者将中心词前面安排上一个含有一定意义的定语部分。从全文看,这样的“定语”,大体显示了这样几种作用:
⑴介绍情况。如:“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这句话的定语部分对工房区域的形状及被封锁的情况做了说明。⑵表明特征。如:“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这句话的定语部分,将带工老板的本质及性格特征鲜明地突出出来。
⑶反映心理。如:“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句话的定语部分,显示了那些贫苦农民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⑷构成对比。如:“……住着二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纱布的‘猪猡’,这句话的定语部分,对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通过对比加以揭露。
⑸说明状态。如:“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理紧贴在头发里的棉絮”,是怎样的木梳,怎样的棉絮,在定语部分里做了具体的说明、交代。
⑹补充交代。如:“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饭桌放下来了”,经这样一说,我们就知道了这张用来吃粥的桌子,每晚还要倒挂在墙壁上,以腾出睡觉的地方,这就加深了人们对工房拥挤、窄小的印象。
以上列举的这些定语,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四、表达方式的特点
我们通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在《包身工》里,这几种表达方式,作者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文章从描写包身工们起床的情景开始。然后就以说明的方式对工房区域做了介绍。接下去就写了包身工制度的形成。这一部分,有描写,有说明。在描写了包身工早上吃粥的情景之后,就从三个方面介绍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第一方面,主要采用描写的方式,第二、三方面,基本上是说明和议论。在简洁地描写了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后,作者先用议论的方式概括说明包身工们的遭遇,然后又以叙述、描写的方式做具体介绍。在直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时,先是用说明的方式,而后又进行叙述和描写。而在描述中又夹以说明。文章的最后是议论中抒情。全文就是这样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说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地加以使用,将几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
五、教学建议
1、对上述提出来的文章特点,不一定对学生一一进行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分析、介绍。
2、可以安排一些练习:
⑴分析结构的练习。搞清文章的结构,对理解文章的内容十分重要,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首先列出文章的段落提纲,即将全文划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划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里,又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包身工早上的生活,其二是对形成包身工制度的社会根源的表述。第二部分又有三个内容: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包身工成分的激剧增加和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这项练习内容,可以作为预习作业,也可以在教师讲过之后,由学生进行归纳。
⑵语言方面的练习。根据文章的特点,可以做三种类型的练习:
①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句子,让学生充实定语,使内容丰富起来,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②对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进行分析,指出意义和感情。另外,教师可提出几个比喻句中的“本体”,让学生填上“喻体”,并指出比喻的作用,理解和学习本文语言形象的特点。
③写一至二段人物的谈话,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学习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
⑶写作方面的练习:
①短文练习。让学生写一段话或是一个片断,学习文章某一部分里或是体现在全文中的一个写法。如,可以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写出一个场面;通过一些具体数字说明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抒发强烈感情等等。
②作文练习。在一次命题的作文里,让学生学习课文里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比如,可以在《记一次体育运动会》或是其它作文里,让学生学习《包身工》组织材料的特点,按时间顺序,集中地写出几个动人场面,在每个场面之后,插入一些需要介绍、说明的其它材料。这样写出来,就会象《包身工》那样条理既分明,内容丰富,手法上也有变化。
③反复修改,多次练写。如果想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课文中的写法,就可以结合文章组织材料的特点,让学生作文,学习这个特点。结合选择材料的特点,让学生对第一次的作文进行修改,注意材料的典型化问题;结合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对第二次作文再进行修改,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对课文不断认识、反复修改自己习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理解“包身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包身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也不能拥有她们自己。这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板书)。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二、了解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后来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听朗读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3)浏览课文,从文中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待遇等等。
明确: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一二o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状况: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a、“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c、“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4)请找出文中的话说明: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什么好处?资本家为什么大量使用包身工?
明确:“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5)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是怎样评价的?
明确:
a、“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类比中,愤慨之情跃然纸上。
b、“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根据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给“包身工”下定义。
指导学生找文中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①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定义如: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四、写法探究
双线结构: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材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为副线。
作者写了包身工起居,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么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她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作者写了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五、板书:主线----包身工起居工作------悲惨命运、控诉
副线----包身工制度----------惨无人道、诅咒
点面结合: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六、总结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生字新词
(一)注音
抹()桌子抹()眼泪抹()石灰
猜着()了着()力我没着()了
(二)解释(带点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生杀予夺施与着力
(三)听写。
殴打怜悯气烘烘惩戒
二、解题
(一)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二)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一)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二)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五、划分段落(运用上面“板书”)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体裁: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四、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一)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猡luó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è)怔住(zhèng)锭子(dìng)
烘①hōng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hǒng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说①shuō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生:让活;杀:叫人死;予:给;夺:掠夺)
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
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差、错:错误)。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二)结合文章内容解题,什么是包身工,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
地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质:赚钱机器
命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三)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
(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文章结构划分为】:
第一部分(1─8):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917):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18─25):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26─33):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全文的总结。
五、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先写地下再写楼上;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从那里可以看到这种特点?
提示: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这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可以结合大家吃饭的情景或打工吃饭的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文章内容,并分析了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那么为给自己带来利润,带工老板们又会给她们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具体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思考问题1、包身工们吃的是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见课文,这说明她不仅居住环境差,而且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饮食恶劣
问题2:如何理解“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问题3、如此生存条件,那么如果生病了又会怎么办呢?在此作者是如何写的?
——在此作者在这里借写“芦柴棒”受虐待来写,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
(1)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2)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抓、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3)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这是含着眼泪在控诉!作者用“画外音”的方式,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5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三、具体分析第三部分。
1、任何时候都要工作,那么在工作时又会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说上面是借芦柴棒的事来反映的,那么这里是借谁来反映的——写“小福子”受惩罚,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2、总之包身工过的是什么样的日了呢?这里作者在第35节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A)内容分析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B)、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实在不行我换场,行吗?
提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原因为:
①、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②、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③、一旦成为包身工,那就会被迫劳动,没有任何自由通过文中二个细节:搜身、写家信被打可以看出。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总之,“有什么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这种需求又促进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这种制度给厂家带来了什么呢?
明确: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由此,作者想到了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如何理解这句话。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四、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