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6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同化”与“顺应”规律建构认知结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教学过程要遵循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规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例如,由糖水、盐水等生活概念(旧平衡),经过组成分析(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溶液的科学概念(达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旧平衡),分析碘酒的溶剂(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溶剂的科学概念(达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旧平衡),分析酒精中的溶剂(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两种液体互相溶解,相对而言,量多者为溶剂”的正确认识(达到新平衡)。
又如,由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旧平衡),经硝酸钾的浓溶液不饱和与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浓度小的对比分析(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对“饱和”与“浓溶液”、“稀溶液”的正确认识(达到新平衡)。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教材中安排了⑴“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⑵“饱和溶液”、⑶“绘制溶解度曲线”三个活动与探究。为了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探究点”。象⑴中溶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差;⑵中的“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不能继续溶解”;⑶中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意义,两条曲线交点的意义,曲线形状的特点等。
活动与探究最好是分组进行。各小组成员既要分工负责份内的工作,又要协作完成组内的任务;在小组内交流前,每个小组成员要独立做出探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解释;小组间交流时小组代表应随机确定;教师的评价到组不到人。这样,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保证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落到实处;保证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而尽量减少生生间的学习效果的差距;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体验。
3.对于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把握好深广度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其中第(1)类计算在填【实验9-5】和【实验9-6】的表格时已练习过,这实际上是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
[例题1]属于第(2)类计算,实际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只是把关系式稍作变换。
[例题2]属于第(3)类计算类型。这类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稀释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g×a%=bg×b%
课题3习题5、6和习题7,属于第(4)种类型计算。这类计算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要求综合运用化学反应知识、溶液知识以及必要的密度关系式等。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
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引入过难的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组织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看到了所学知识的用途,增强了学好化学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深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利用“调查与研究”,用好“资料”,阅读“拓展性课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散系埋下了伏笔。
充分用好教材的这几个栏目,对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老师们切不可弃之不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同化”与“顺应”规律建构认知结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教学过程要遵循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规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例如,由糖水、盐水等生活概念(旧平衡),经过组成分析(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溶液的科学概念(达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旧平衡),分析碘酒的溶剂(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溶剂的科学概念(达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旧平衡),分析酒精中的溶剂(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两种液体互相溶解,相对而言,量多者为溶剂”的正确认识(达到新平衡)。
又如,由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旧平衡),经硝酸钾的浓溶液不饱和与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浓度小的对比分析(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对“饱和”与“浓溶液”、“稀溶液”的正确认识(达到新平衡)。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教材中安排了⑴“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⑵“饱和溶液”、⑶“绘制溶解度曲线”三个活动与探究。为了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探究点”。象⑴中溶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差;⑵中的“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不能继续溶解”;⑶中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意义,两条曲线交点的意义,曲线形状的特点等。
活动与探究最好是分组进行。各小组成员既要分工负责份内的工作,又要协作完成组内的任务;在小组内交流前,每个小组成员要独立做出探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解释;小组间交流时小组代表应随机确定;教师的评价到组不到人。这样,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保证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落到实处;保证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而尽量减少生生间的学习效果的差距;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体验。
3.对于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把握好深广度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其中第(1)类计算在填【实验9-5】和【实验9-6】的表格时已练习过,这实际上是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
[例题1]属于第(2)类计算,实际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只是把关系式稍作变换。
[例题2]属于第(3)类计算类型。这类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稀释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g×a%=bg×b%
课题3习题5、6和习题7,属于第(4)种类型计算。这类计算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要求综合运用化学反应知识、溶液知识以及必要的密度关系式等。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
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引入过难的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组织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看到了所学知识的用途,增强了学好化学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深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利用“调查与研究”,用好“资料”,阅读“拓展性课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散系埋下了伏笔。
充分用好教材的这几个栏目,对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老师们切不可弃之不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一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篇1长春市希望学校 王彦平课题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设计思想1. 通过学生亲自收集体会学习...
第一册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篇1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重、...
第一册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篇1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
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篇1备课组初三化学备课时间10月27日备课地点接待室参加教师金水凤、王红军、赵坤缺席教师无备课内容《...
第一册第一章空气氧篇1第一节空气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
第一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
第一册碳的几种单质篇1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
《水的组成》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
《空气》教案篇1《空气》教学设计武汉市武钢六中 郑秀芳指导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一、设计意图9年级学生对...
《自然界的水》教案篇1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篇1课题名称:§1~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型:实验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验室常用...
《原子》教案篇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过程...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