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6
李春良单位: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文坛谜一样的人物,至今未弄明白他的家族、种族。出生于中亚碎叶城,成长于四川青莲乡,渡壮年于名山大川,亡于江南。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说唐诗是波翻浪滚的海洋,李白便是战风斗浪的弄潮人;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放荡不羁的豪情,以及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但是李白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无奈和叹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就表现了李白的失落、伤感、孤独、悲戚,直至对人生、对官场、对寻仙访道的绝望。
李白二十岁出蜀,踏上了寻求功名利禄之路,但鄙视科举,幻想由布衣一跃而为公卿,为此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寻仙访道”是其中的一条路径,以寻仙访道成就名声;拜谒名人是一条路径,获得名人举荐;联姻高门是一条路径,希望通过裙带关系获得提携。李白曾拜谒诸多名人,但由于性格原因,不但未获举荐,还惹恼了一些当权人。李白二十七岁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许曾是丞相)不但没有达到自己靠裙带关系进入仕途的愿望,还被迫西游长安,拜谒、联姻两条路都未走通,只得“寻仙访道”以壮声名,李白与道士交游,到终南山隐居,幻想走终南捷径,(终南山的道士在李渊起兵时,曾在舆论和行动上给予支持,并且李唐王朝奉老子为祖先,对道士恩宠有加)曾到持盈法师(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得到持盈法师的赏识。
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因“文辞秀逸”“名动京师”,玄宗“闻而悦之,召入宫掖”。终于实现了由布衣一跃而进入官场、进入宫廷的愿望。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达进入官场的喜悦和即将施展雄心大略的畅快。李白被征召,一说是道士吴筠的举荐;一说是持盈法师的举荐,不管是两者中谁举荐,都是李白“寻仙访道”的结果。由此看,“寻仙访道”只是李白进身的阶梯;只是他走上官场的工具,
经过“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随着在位时间的增长,好道之心大盛,对老子追加封号,大修道观,还亲自导演了几出玄元皇帝降临的神话剧,他不再需要什么治国大道,他需要的是点缀升平的“新词”“佳句”,需要的是为自己享乐生活增添乐趣的文人。他欣赏的是李白的文才和谈玄论道,而非李白的什么治国大道。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李白的“待吾尽节报名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理想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说刚刚踏进宫廷时,李白还有一步登天的喜悦的话,那么随时间的流逝,他的政治理想、抱负一点点的落空,使失望逐渐代替喜悦,直至理想彻底破灭。一年多的宫廷生活使李白充分认识到了宫廷政治的黑暗与险恶、官场上的相互排挤与趋炎附势。由于权贵的排挤,(包括杨贵妃、高力士等)更由于自己的傲岸不群,李白在长安站不住脚了,被迫要求唐玄宗放他还山,天宝三年(645年)三月,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出京后,面临政治理想破灭,治国大道无法施展的客观现实,他能做什么?仕途之路已断,对人世、对前途的感慨寄予何处?现实之中不能施展壮志,只能寄希望于虚幻飘渺的神仙世界。寻仙访道成了此时最好的精神安慰剂,他和杜甫、高适共游宋、梁寻仙访道。高适长安求宦,杜甫兜囊羞涩先后离去,使孤独的李白更想寻求精神的安慰,因此似乎对寻仙更痴迷,同年请天师高如贵为他举行授道录仪式,正式加入道教。据说受道录仪式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很折磨人,但李白坚韧地挺了过来。唐玄宗赐的金,除建了一座酒楼之外,其余的就用来炼丹,从这些看,李白的好道真是投入。但是李白究竟投入没投入进去。可以举晚年的诗为证,《月下独酌》“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此诗中,金丹不如蟹螯,蓬莱仙山不如糟丘,其结果不言自明。
646年,李白大病一场,同年秋决意“暂向瀛洲访金阙”南游吴越,临行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暂向瀛洲访金阕”瀛洲是海上三座著名仙山之一,金阕也是神仙居所。上仙山,访神仙,不正是向往神仙吗?所以这首诗被看作游仙诗,表达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实不然,道教讲究大则“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小则“强身健体,百病不生”;诗人不但没有变化飞升,还大病一场,神仙也没有降临来救助他,让他免于病痛折磨,可见修道不起丝毫作用,可见神仙之虚无飘渺。即使是潜心奉道之人,这样的结果也只能使人放弃自己的信仰,认清神仙世界的虚幻。更何况,李白只是把寻仙访道作为政治工具和精神麻醉剂。
透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不难看出李白对神仙世界的真正想法。“列阙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乱如麻。”多么震撼,霹雳山崩;多么光明,日月同辉;多么奢华,金银为台;多么壮观,仙之人兮列如麻。然诗人竟到此戛然止笔,为何寻仙访仙却见仙而退;为何思仙想仙却见仙无语。若是内心向往的,若是梦寐以求的,当愿望终于实现,该是何等兴奋,说不定会手舞之足蹈之,可诗人却在此时悄然离去,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是何种原因。
“云之君”与“仙之人”都是神仙,为何出场有早有晚?看一看他们出场的所乘之物,“云之君”风为马,“仙之人”鸾回车。如果对照《西游记》中神仙的出场,如猪八戒出场:“不多时,一阵风来,真是个走石飞砂。”而太上老君则坐在青牛背上,足踏祥光。猪八戒只是低级神仙,天篷元帅,故驾风。太上老君是仅次于玉皇的大仙,故乘兽。可见神仙驾风乘兽也是分级分等。按此看来“云之君”与“仙之人”必是等级不同的神仙,就如同地上大官出游一样,先有差役鸣锣开道,后是大官坐骑。故有“云之君”“仙之人”出场先后之分。
天上人间都一样,都有高低贵贱之分,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宣扬:神仙不但存在,而且有等级之分,天地间仙人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地仙、尸解仙都低于天仙。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虽然两人的分法不尽相同,但神仙之间也是等级森严,则是非常明确的。李白既然寄托感情于好道,就不可能不研究前人的著作,可以推知神仙有等级的观念是深入李白之心的。人世间的等级制度使李白不能展其鸿鹄之志,神界的等级制度难道就能使李白大展宏图吗?且“纷纷而来下”“列如麻”数目何等繁多,俗语“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如此多的神仙自然也少不了排挤纷争。人世间的等级、排挤纷争使李白的政治理想破灭,神界的等级、排挤纷争难道不能使李白望而却步吗?难道不能使李白由对神界、对飞升的向往转化为失望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既没有外来的惊扰,又没有异声的惊动,是什么使诗人魂悸?是什么让他动魄?是什么让他长叹?答案只有一个,只能是神仙世界。神仙世界等级森严使他长叹,神仙数量太多让他吃惊。我们可以推想李白的思想“费尽心力进入官场,落个赐金放还,费尽心力寻仙访道,结果天上人间都一样,即使进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为某个原由,而被赶下界来。李白心里充满对神仙世界的畏惧,只能落下一声长叹。”正因为李白厌恶人世的烦扰纷争,厌恶神仙世界的等级森严,所以最终只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用访名山来代替对人间富贵、对飞升成仙的追求。李白好寻仙访道如同叶公好龙一样,只是好那个名,而非是成仙飞升。叶公,真龙来时吓破胆;李白,真仙来时亦心惊。
如何解释李白加入道教呢?李白在现实的理想破灭之后,必须寻找一个精神寄托。而寻仙访道是他人生三条路径中走得最成功的一条。他继续寻仙访道,可以看成是对过去辉煌的一种甜蜜回忆,是把寻仙访道看成是精神的麻醉剂,寻求精神解脱的工具。与他相似的人物,如魏晋时期的嵇康、向秀等,把对现实的不满寄予黄老之学、谈玄之风。既然有古人做榜样,李白是依葫芦画瓢就可以理解了。李白追求道家的“绝世独立”,追求“远离尘世”,不是对飞升成仙的向往。“暂向瀛洲访金阕”只是李白要寄情于山水的托词,而不是真的寄情于神仙。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好神仙,非慕其清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谓白之赋游仙诗“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因为是以自信其说耶?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好道是李白进身的工具,也是他精神的麻醉剂。或许还是他迎合人们对他的“谪仙人”的称誉的手段,李白根本未沉溺于寻仙访道中,他对寻仙访道绝望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从李白的对待功名思想变化的规律也能印证他对待寻仙访道的态度。李白由对功名的渴求到对功名的绝望,再由绝望到渴求。未进官场时,冀求种种进身的办法,不惜低三下四地拜谒;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联姻高门;不惜走后门拉关系。真正进入宫廷,又厌弃官场的排挤纷争,离开官场之后,不久再燃功名利禄之欲火。安史之乱中,永王起兵叛乱,李白应邀进入永王幕府,想借此一展其霸王智略,有《永王东巡歌》为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以谢安自比,谢安是东晋宰相,可见其渴望走上官场,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彻底死心,失望是暂时的。那么,他的求仙访道思想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矛盾的性格决定李白的矛盾行为。那么,他对寻仙访道有过动摇,甚至绝望很好理解。
从光线的变化来解释李白对仙界的态度也能印证此观点。光线分析源于绘画,光线有正光、侧光、逆光等用光区别,也有强弱之分,使用不同的光线,可以反映作画者的不同心态。即使是普通人,对光线的感觉也很敏感,光线太强烈时,可能头晕眼花,引起不适感;光线太昏暗时,常常引发人的恐惧感,如俗语“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只有光线适中,才感觉到舒服。光线作用于人的感官会引发人心灵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心灵感应也可以用不同的光线来表示。如果光线明亮代表渴望,光线黑暗代表恐惧,就可以用光线明暗变化来解释诗人心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微茫”、“明灭”即光线时明时暗,光线时明时暗表明诗人心旌摇动,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应中徘徊。既有对神界的一丝渴望,又有对神界的恐惧。两种心理感应交替占据统治地位。
“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月出镜湖,且能照出人影,非初十之后,月光不能如此,此时光线对比白昼应是朦胧,即明亮胜过黑暗,表明诗人应是渴望在慢慢征服恐惧。
“半壁见海日”初日东升,光芒万丈,并且立足点是半山腰,观看初日应该无阻碍,应是光线明亮,表明诗人心中渴望战胜了恐惧。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即是光线暗,光线由明转暗,表明心中恐惧又在征服渴望。并且恐惧占了上风。
“日月照耀金银台”日月同辉,光线亮到极点,表明渴望见到神仙的心理也发展到了顶峰。
光线由时明时暗到朦胧,由朦胧到光明,由光明到黑暗,由黑暗到极明。总体来说光线变化规律是暗---明---暗-----极明,极明过后将是大暗,大暗即是大恐,大恐即是绝望。也即是物极必反,那么最终诗人的心情将是极度渴望到极度失望,也就是绝望。
无论从诗人自己的生活历程,还是诗人描绘的场景,还是诗人思想变化规律,还是按光线与人的心理分析,诗人最终走向的只能是失望,本诗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是李白傲岸性格的真实流露,也是诗人对失望心情的不甘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
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一、梦之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景仰向往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惊悚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
一、导入
师:同学们对李白了解吗?
生(七嘴八舌、气氛热烈):唐代诗人诗仙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倚天仗剑,挂弓扶桑”这是有着庄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气的神仙般的诗人李白的自我刻画。天宝元年,李白出发了,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快乐只是短暂地驻足,翰林供奉,权贵排挤,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黯然离京。第二年,身在东鲁的李白决定南游吴越,临行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粗字幻灯展示)。
二、解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诗歌的标题读一下。
生(大多数学生读成)
师: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将“吟”读成Yǐn,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音呢?什么意思?
生(马上纠正):“吟”读yín。(但对“吟”的意思,做沉思状)
师:“吟”是一种歌行体,白居易不就有《暮江吟》,孟郊有《游子吟》吗?一般与前面的内容连读,也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那么,“梦游天姥”讲的是什么?
生:诗歌的内容。
师:那么,“留别”呢?
生:写诗的动机。
师: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赠与东鲁朋友的,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接下来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
①“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
②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全班朗读课文。
师:天台,“台”念tāi。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呢?
生: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到“忽魂悸以魄动”结束。
师:也就是说是个从内容来看,大概可分为:梦由——梦境——梦醒。(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结合最后一段,看看哪里点到了“留别“?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别君去兮何时还”点到了“留别”。诗人留别寄语是“且放白鹿青崖间……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白鹿”是个怎样的意象?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注释。(学生:隐逸、寻仙访道)
可见,本诗实际上是借留别以言志(寻仙访道、不事权贵)(加粗字幻灯展示)
,梦游是诗人采用的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推论:诗人写这首梦游诗是为了向东鲁诸公表明不事权贵的心迹。问题是,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
四、赏析梦境
师: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些画面?能不能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把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再现出来?
师:有人说文字是生命的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既然是酒,就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坛千年佳酿。好,哪一位同学将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和我们分享呢?
生1:诗人梦到自己在月夜飞渡镜湖。我觉得画面非常神奇。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个字让你觉得这个画面充满奇幻的色彩?
生1:“飞”,一夜飞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非常好,我们这位同学十分准确地抓住了“飞”字。那么,这个字除了充满神奇的效果,是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呀?
生:迫切。
师:很好。如果说月下镜湖是清幽的,那么镜湖的月亮则给人一种十分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呢?
生:亲切。
师:怎么感觉出来的?
生:“送”。
师:是的,李白笔下的月亮总是温情脉脉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正是诗人与月共舞,与月为友的最好写照吗?还有吗?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诗人一路攀登,在半山腰看见了徐徐东升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声。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并且一路上奇花异草令人眼花缭乱。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极有震撼力,惊心动魄。
师:这句诗中“栗”和“惊”是什么意思?
生3:使动用法。使深林战栗,使层巅惊惧。
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看?
生4:我觉得仙人聚会的场面写得十分神奇。
师:怎么神奇,能不能具体说说看?比如仙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生4:仙人们以霓虹为衣,以风为马。(师:怎样的形象?)飘逸脱俗的。
师: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事物以见其神奇?
生4:老虎为他们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而且,聚会的地方金碧辉煌。
师:还有吗?
生:仙人到来之前,电闪雷鸣,石门訇的打开。
师: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教师小结)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
(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
生:向往
师:不错,正所谓“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而我们也不由得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并充分领略诗人李白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夸张与瑰丽的想象。(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不那明白: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了。(幻灯展示)
梦游(曲折)
言志(幻灯展示)
梦醒(直接)
五、探究思考
师: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至高潮,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梦境与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感叹什么呢?
生:人生如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
师:注意那一个字?
生:“亦”。
师:如此指什么?
生:像梦,短暂,一转眼就消失。
师:于是诗人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怎么看待呢?
生5: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决意纵情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似乎有消极避世之嫌。但最后一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扬。
师:这之间矛盾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恰恰是经历过人生周折的诗人对现实失望、愤怒的一种表现,诗人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可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六、总结:
师: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李贺的《梦天》,并将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三、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方法:
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1、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能够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资料:留别
提示:在那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能够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此刻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2、熟悉诗篇
此刻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yn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大声。
青冥:míng深远。
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
教师纠正。
(2)此刻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资料。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资料)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
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立刻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思考。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能够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带给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带给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带给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那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简单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能够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资料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 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明确预习目的
(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
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quot;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1)感情是什么?(2)哪些字要重读?(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江苏省天一中学陈志平
[1]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情绪十分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证明自己情绪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向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证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之后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述)。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比较、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情绪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明白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应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那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那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完美,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证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证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2. 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
《咬文嚼字》教案篇1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预习提示:1.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1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能力目标1...
《氓》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
《边城》教案篇11、知识链接(见学案)2、导入新课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有沈从文的《...
日记·年谱·小传与死亡分析报告——《祝福》教学方法新探篇1        《祝福》是高中语...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篇1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
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孙犁的《荷花淀》篇1    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怎样保...
《石钟山记》教学要领探微篇1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