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一.教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祝福》,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知识归纳总结
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
1、家道破落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2、弃医从文
19xx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xx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3、痛苦的婚姻
19xx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四.课文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人物分析: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开始皱眉,讨厌她是寡妇。后来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有钱人的“祝福”,是要“吉利的”,他们嫌寡妇乞丐在这时死去,是“不吉利的”。
2、四婶
祥林嫂走后,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做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3、柳妈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说祥林嫂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这些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没想到冬至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
4、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深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一逃”、“一撞”、“一捐”、“一问”,这些情节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伦理迫使她守节,可贫穷又不让她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5、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和祥林嫂会面于鲁镇的祝福仪式中。
(2)“我”和鲁四老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血缘关系区别:鲁四老爷是老监生,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是新党、知识分子。
(3)“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㈠“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㈡“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㈢“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从这些对话和“我”自剖自析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鲁镇的苦闷、凝固的气氛使他不能忍受,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但又无力改变,虽觉得不安,但又竭力摆脱内心的困扰。
(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无奈”、“困惑”?
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
写作特点:
1、小说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
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因为“四叔”是与“四书五经”中的“四书”的读音是相同的,而且为了明确这种暗示,鲁迅特地在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放上了一部《四书衬》。这是非常具有隐喻特征和象征意味的。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保守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3、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
(1)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2)肖像: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3)眼睛的描写
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顺着眼”,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也还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又一个“顺”字,说明祥林嫂尽管再次守寡,尽管失去了一个惟一将来可以依靠的儿子,但她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毅然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来挣钱,来养活自己,进而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的人。
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也还和她讲话。但音调与先前已不同,笑容也冷冰冰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述阿毛的故事,感觉到别人的态度时,“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又一个“直”字,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她似乎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她的不友好。她不敢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了。于是当她看见别人的同阿毛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别人也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问她道:“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时“她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又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内心的痛苦、她的失望与无声的抗议。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于是人们便找到了新的趣味,那便是笑她额上的伤疤。她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个“瞪”字,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反抗。
当柳妈告诉她,说她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时,她显得非常地恐惧,非常地伤心。“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很明显她一夜都没睡着,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她的身份,她的名誉会发生改变,没想到冬至的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说明她这一次所受打击之大,整个人的精神都垮了。
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又一个“瞪”字一方面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已相当不行;另一方面表明她看见“我”了,就像看见救世主一样,害怕“我”走失。而她此时的脸上已经看不见喜怒哀乐,她衰老消瘦得有如木刻,“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
4、分析小说重复的运用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五.典型例题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认真阅读祝福的第一部分,大致确定祥林嫂死于腊月二十几?
答案:“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开头的第三行“送灶的爆竹”,送灶是腊月二十三)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2)在小说中找到祥林嫂两次微笑的地方,并分析两次微笑如何体现祥林嫂的性格?
答案: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3)在小说中有几次描写了雪?并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个性所起的作用。
答案: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4)以下账单体现了民国时期劳动妇女是怎样受政权、夫权、神权的压榨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答案: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
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
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阅读语段“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至“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答下列问题:
(1)语段中关于我"的细节描写,折射出“我”(限2字)的性格特征,从这三个角度可以看出来,即:
①(不超过16字)
②(不超过16字)
③(不超过16字)
(2)“我”的答话,反馈到祥林嫂身上,对于她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催化剂作用,这是因为(从两方面回答)
①这些答话(不超过16字)
②这些答话(不超过18字)
答案:
(1)软弱①对于封建迷信未公开否定②无力帮助祥林嫂挣脱封建迷信的桎梏③未正视祥林嫂所提问题。
(2)①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②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
3、新加坡的考题
(1)祥林嫂两次到鲁四叔家里当佣人,给主人留下什么不同的印象?这反映了什么事实?
(2)鲁迅的小说《祝福》,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中的落伍思想和迷信风俗。试举例加以说明。
(1)(2)答案略。
(3)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祝福》这个题目是怎样来的?
答案:“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4)试说明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的不同形象。
(5)试从结构与语言两方面来评述《祝福》的艺术特色。
(4)(5)答案略。
(6)鲁迅在《祝福》里,对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着重表现哪几点?
答案:保守落后,沉重压抑,妇女受压迫
(7)鲁迅在《祝福》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案略。
(8)试以《祝福》中柳妈和短工二人为例,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批判。
注:对麻木民众的批判。答案:短工“简捷”与“淡然”的话
(9)试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如何利用“倒叙”和“第一人称”的手法。
答案略
(10)试分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两次不幸的婚姻。作者借此反映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妇女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着压迫。
【模拟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监jià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寒暄xuān(太阳的温暖)
b、形骸hái(骸骨)荸荠bíqí(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
c、讪讪shàn(难为情的样子)拗niǔ他不过(扭的意思)
d、惴惴zhuì(忧惧不安的样子)歆xīn享(这里指神奇的祭品)
2、形近字组词
喧暄渲煊抵诋砥
祥详悚竦谬缪竞
竟
3、品位语段
(1)品味“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一段话的妙处。
(2)“只有四叔且走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
(3)“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本段中“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4)小说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收束全文的美学价值何在?
(5)“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一句中“百无聊赖”和“尘芥堆”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4)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a、从沉思中惊醒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d、从迷惘中惊醒
试题答案
1、a
2、喧宾夺主、寒暄、渲染、煊赫、抵挡、诋毁、砥砺、慈祥、安详、悚然、竦身、谬论、绸缪、竞赛、毕竟
3、(1)这段话寥寥数语,就已勾勒出年底压抑沉闷的气氛,为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此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全无美感,同时,我们从如此暗淡的色彩和悲哀的情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2)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她死在“祝福”的时候,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
(3)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4)这样写将鲁镇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并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百无聊赖”指祥林嫂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感情上都没有寄托依靠;尘芥堆即垃圾堆。形象说明了祥林嫂之类的没有任何依靠的穷苦人就像垃圾一样被鲁四老爷之类的人遗弃。
4、(1)d(2)d(3)c(4)a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重点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教法设计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⒈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⒉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⒊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⒋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学法指导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⒉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⒊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媒体为了使根据教材特点而设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也为了配合以上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
单元知识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小说中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鲁迅是中国人的噩梦——人性中的一切在他的作品中都无从遁形,高贵的、卑微的,所有的魂灵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去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我们来看看,在这篇小说里先生又向我们展现了看样的灵魂——
二、走近大师
⒈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xx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xx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设计意图:充分了解作者,拓展学生视野。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彷徨》(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续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⒉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初步感知课文:1.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要求:学生自渎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初步领会情感。⑴字音朱拓(tà) 悚(sǒng)然 驯(xùn)熟 俨(yǎn)然尘芥(jiè)荸荠(bíqí) 怔(zhèng)怔 蹙(cù)眉门槛(kǎn) 赎(shú)罪 炮(páo)烙 窈(yǎo)陷监(jiàn)生手镯(zhuó) 歆(xīn)享 牲醴(lǐ)桌帏(wéi) 讪(shàn)笑 形骸(hái) 彷徨(pánghuáng)⑵字形
⑶词义寒暄:问寒问暖。 踌躇:犹豫。 仰仗:依靠;依赖。讪讪:难为情的样子。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器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怔怔:因吃惊而失神愣住的样子。无聊赖:即“百无聊赖”,指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⒉老师精选语段,示范朗读选《祝福》开篇部分以及收尾部分经典语段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语气、情感、节奏。⒊学生再读,细细体味阅读《祝福》,除完成常规的字、词阅读内容外,注意筛选以下信息:⑴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说说《祝福》的情节结构;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各部分;⑶用流畅的语言介绍《祝福》的故事梗概。⒋指名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⑴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⑵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⑶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准确读写,个别词语学生读不准确,通过正音,使学生能流畅的读课文。进而理解课文,把握小说的内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老师朗读,进一步感悟气氛,体会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学生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就必须用心读课文。⑷发展:被卖改嫁;⑸高潮:再到鲁镇;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师: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年纪
主要事件
到鲁镇以前
26、27
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26、27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27、28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28、29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30或31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31、32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32、33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33、34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
34---37
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37、38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提问: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但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么?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倒叙式。小说先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其一生的不幸。这样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促使读者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得便心灵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同时从小说的矛盾冲突上看,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祝福》的概况,阅读小说时,我们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故事究竟是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的?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呢?是谁杀害了她?……课后请大家继续阅读小说,我们下节课集中来研究小说的环境描写,请大家课后找找课文有关环境描写的部分,并联系《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探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郁。这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探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不再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六、作业1.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2.编年谱:将课堂成果整理出来。3.写小传;(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2. 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篇1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
《咬文嚼字》教案篇1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预习提示:1.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1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能力目标1...
《氓》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
《边城》教案篇11、知识链接(见学案)2、导入新课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有沈从文的《...
日记·年谱·小传与死亡分析报告——《祝福》教学方法新探篇1        《祝福》是高中语...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篇1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
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孙犁的《荷花淀》篇1    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怎样保...
《石钟山记》教学要领探微篇1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