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8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爱战士的感情。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①关于彭德怀爱大黑骡子;②彭德怀忍痛杀掉了大黑骡子。)

3、引导:这是一个关于彭德怀、大黑骡子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老师想,学了它,我们对于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一定会有更加强烈的理解和体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学习2至20小节。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读2至20小节,把感受深的地方多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和他人交流。

1、学生阅读,体会感受;

2、学生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交流感受。

(二)、大组集中交流感受

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的爱。

①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师小结(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有感情地朗读。

②彭德怀背过脸去。

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④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生汇报、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他深深地爱着大黑骡子;他怎么可能吃得下大黑骡子的肉做的汤呢?

引导:你还有什么感受吗?

2、战士们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爱。

①生谈感受;相机朗读。

②小结: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着器材。战士生病时,就是它驮着伤员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

引导质疑: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

三、浏览课文的第1、2小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苦;

②又饿又冷的日子很不好受;

③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地上了

师引导:是啊,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谁能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补充一下过草地的艰苦?

小结:(观图)

草地一望无际如浩淼大海,沼泽遍布,荒无人烟,满目凄凉。

卅里草地廿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

除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外,吃饭更是大问题。四野茫茫,找不到粮食。野菜、草根、马鞍、皮带等,成了红军充饥的食物。很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本来就已经很虚弱,有的因此倒在泥浆里再也爬不起来。有的看上去并没有死,他们的眼睛还睁着,可是他们爬不起来了。战友好不容易把他们扶起来,可他们又瘫倒在沼泽地里,默默地死去……”

4、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一个个战士们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5、很长时间过去了,在彭德怀的再三命令下,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庞大而瘦弱的身躯缓缓地斜倒下去。大黑骡子就这样默默地离开彭德怀,离开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彭德怀心里感慨万千,他想到了什么?你可能说些什么?

①学生谈感受;(放葬礼进行曲)

②再次朗读19、20小节。

四、学习21小节

过渡:大黑骡子离开了彭德怀,离开了战士们,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但是,

1、引读

2、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

板书:

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

爱骡子更爱战士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2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请大家饱含深情地把课题读一读。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学习了一二自然段,知道了过草地的漫漫征程中,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建立了深刻的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回忆一下三至十一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

生:主要说了彭德怀与他的战友讨论该不该杀这个大黑骡子。

师:彭德怀为什么要杀?战士们为什么不舍得杀大黑骡子?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三至十一自然段,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生自读释疑)

师:你从哪句话读懂了。

生:因为断了粮,必须杀他来解燃眉之急。

师:很好,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读)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好。能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说明了杀骡子的原因。

生:(读第三自然段)这上面明确地写了草地上断了粮。

师:“燃眉之急”是什么意思。

生:火烧眉毛了,没有时间想出更好的办法了。

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文中的指的是?

生:部队没有吃的东西了。

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昏倒了。如果再没有办法,大家的生命就危险了。能不能把草地上断粮的危急读一读。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师:刚才有位同学还说到了彭德怀说到的这句话。草地上已经断粮了,大家请看。(播放录像)草地上到处是沼泽,一不小心,身陷其中,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草根、野菜、皮带,后面的红三军什么都找不到了。――作为红三军领队的彭德怀,怎么舍得让战士晕倒呢?只有杀牲口,才能解决燃眉之急。他与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他虽然对战士们平静地说,但他的内心平静吗?为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不平静?看看课文。

(生读“这匹从江西出发的……”)

师:那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杀其它五头。看看课文,从课文中理解课文。

生:“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为革命立最后一次功吧”。他认为杀了它可以为革命立最大的功劳。

师:同学把这段话读一读:“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想和普通的兵一样。他的话也其他士兵的话一样。

师:可以看出他与其他士兵一样。把感情放进去,读。

生:彭德怀爱他的骡子更爱他的战士。

师:我们理解了他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战士们为什么舍不得杀大黑骡子呢?

生:这黑骡子一路上驮战士,同时为革命立了功,这两点可以看出。

师:再用心地看看人物的语言。

生:我认为这句“这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他比一般人都好,大家都舍不得。

师:再读读老饲养员的话,想想。

生:它能帮助彭德怀,帮助战士们。

师:彭德怀一路上要指挥战士们走出草地。如果没有大黑骡子,他想走出去就更加

生:艰难。

师:疲惫不堪。

(引读人物对话)

师:你从战士们的再三请求,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黑骡子给革命立过很大的功。

生:我体会到了大黑骡子当作自己的战友了。

师:战士们爱大黑骡子,更爱彭德怀。这是多么充满爱与痛的对话。自己练一练。

(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特别的深沉。杀与不杀都是因为爱。大家的争论因彭德怀的命令而结束。大黑骡子是怎么被杀的呢?请大家走进现场,读一读12至20自然段。

生:(读“大家的转过脸来”)

师:如果你是他身边的警卫,你看到他的脸上有什么?

生:不愿杀它的表情。

生:看到了舍不得。

师:我们把课文读厚了。

生:(读“摘下军帽”)很爱,不愿杀。

生:他对骡子有很深的感情。他对骡子敬礼。

师:这是对死士的战士最高的致敬。(引读“摘下军帽”)

生:从第十七节可以看出,虽然彭很爱它,但不得不舍弃它。

生:“多了些生机,我吃不下,端开”,由此可以看出舍不得。

师:这里散发的是大黑骡子的气息。尽管他饥肠辘辘,但怎么忍心吃呢?

生:(读“闭上眼睛“)谁也不忍心。

生:从他的两次生气,可以看出他杀他,并没有决定吃他,可以看出很爱他的战士了。

师引读12-20自然段。

生:“六头牲口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不是跟战士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不可能预感到什么?

师:让我们都这种感情放进去,让这种情景再现吧。

师:引读――(枪声响了,再也看不到了――)你们知道什么是鼓动的声音吗?让我们把这段再读得铿锵有力些。(生再读)在长征中,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找些书来读,好吗?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人物的细节描写,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彭德怀元帅爱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一、课前:

出示:“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句诗是毛泽东用来赞美彭德怀的,读读看,你能读出什么呢?

(“威武”读出来;“善战”读出来)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谁来读?出示:英勇善战、刚毅勇猛

△把这两个词溶进这句诗,男生一起来读。

师:是的,彭德怀英勇善战、刚毅勇猛,是个勇士。他仅仅是个勇士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他。齐读课题。

一、新授

(一)

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坐骑,长征途中,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彭德怀又是怎样来对待它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1、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学生答,同时出示句子。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功劳大的?

△这是一头怎样的大黑骡子?(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无怨无悔……)

把你的感觉放到文字中,读出来。指读。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大黑骡子驮着小山似的粮食和器材,一步一步艰难行走的身影。谁再来读?是大黑骡子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沉重的担子,一起来读

2、彭德怀是怎样来对待他的呢?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疼爱)板书:爱骡子

把“疼爱”读出来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疼爱”的?

(1)抚摸

学生谈

一般情况谁对谁会抚摸,而这里是?多深的情呀!

(2)念叨

学生谈

彭德怀一边抚摸一边念叨着说,谁来读(2个)多么疼惜它呀!

(3)悄悄地分出

在什么情况下把粮食分给大黑骡子吃?在彭德怀的眼中,它还仅仅是头骡子吗?是什么?(亲人、朋友、知己、战友、老伙计……)

谁来读?

师: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我们读到了一份深沉而含蓄的爱,真是“字词有深意,言行总关情。”这些言行就是细节,我们要学会品味细节。(着重说)

(二)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里呢?浏览3---18节,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品位品位。

(1)“……深情……平静………”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词语上来,从“深情”你体会到了什么?(不舍得)

△如果你是彭德怀,请你平静地来说这句话,(2个)

你的内心真的平静吗?是怎样的?为什么?

是呀!这可是与他朝夕相初,对他忠心耿耿的大黑骡子呀!把文字背后的心情读出来。(齐读)

深情的眼神里写满的是不舍,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他爱骡子。

(2)“…..背……”(师:轻轻地背过脸去,这个动作是一个细节)

△联系上下文,这是什么时候?

练说:怎么忍心……怎么忍心…….怎么忍心…….

所以(读句子)

(三)彭德怀那么爱大黑骡子,可为什么还要杀他呢?板书:杀骡子

1.师:同学们,据资料记载,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多人,可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只有7千多人,其中有1万多人就倒在这茫茫草地上,彭德怀深知哪怕是一点点食物,那都是生的希望,所以他决定…..

2.出示:“…….平静…….”

△再来读读这句话,他的平静仅仅是为了隐藏对大黑骡子的爱吗?还隐藏了什么?

(为了告诉战士自己的决心,为了不让战士心软)

△从这个决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

(四)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是无限深情,那文中是怎样描写他对战士的态度的呢?

不耐烦怒吼发火

出示这三句话,一人读一句

△那怎么说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呢?联系上下文,默读。有声的朗读叫欣赏,无声的朗读叫思考,请用心读书。

交流

1、“不耐烦”

△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不耐烦?

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出示:[老饲养员]“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

[警卫员]“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老饲养员]“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

[彭德怀]“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大家]“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

个别读前三句话

△小战士,都没有粮食了,你为什么舍不得杀大黑骡子?

△老饲养员都没有粮食了,你为什么还不杀大黑骡子?

△面对大家的再三请求,彭德怀说话了,谁来读?(2个)

△你听出了什么?(坚定的决心)什么决心?

△彭德怀,请把你的决心告诉大家(齐读)

可大家仍在请求,齐读

所以彭德怀不耐烦了,(2个)

△不耐烦的背后是什么?(坚定的决心,对战士的爱)男生一起读

2、“怒吼”

(1)命令虽然下了,出示:“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

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引读

(2)师:多么漫长而寂静的二十分钟呀,方副官长舍不得杀大黑骡子,彭德怀又何尝忍心,这可是他亲如兄弟的大黑骡子呀,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

可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

让我们走进茫茫草地,去感受战士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

播放《过草地》

解说:茫茫草地,荒芜人烟,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因饥饿而倒下的战士尸体随处可见,你看,又一个战士,他饿得实在是难以忍受了,嚼起了难以下咽的杂草,喝起了肮脏不堪的泥水,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有多少战士挣扎在死亡边缘

又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悄然离去

(3)想起这些,他还能再等下去吗?他怒吼了(2个)

△从吼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得更多。他爱战士)

让我们和彭德怀一起着急,一起怒吼,齐读。

(4)(音乐)师: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老饲养员拨开人群,扑了上去,搂着大黑骡子失声痛哭起来,狂风怒吼,野草叹息,战士们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缓缓地……(3个)(多动人的细节呀!)此时此刻,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大黑骡子说呀

出示:远远地,我们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在对彭德怀说……

又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在对彭德怀说…….

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可结合前文来写

交流

(你抓住了…..这一细节来写,写出了兄弟般的深情)

(你能把着兄弟般的深情读出来吗?)(你能把这份歉意读得更到位些吗?)

△万般歉意和敬意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齐读)

3、发火

引读

△为什么要对发火?

△“发火”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细细品味,这个动作里面,却包含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内疚、对战士的爱,太多复杂的情感。你想用怎样的朗读表达呢?练读

个别读,还有不一样的吗?评价

总结:

表面上彭德怀对战士是不耐烦、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我们体会到的却是他(对战士的爱),彭德怀在你心中还仅仅是个英勇善战、刚毅勇猛的勇士吗?他还是个怎样的军团长。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语“情深意重,同甘共苦”,谁来读?(连成一句话)

三、总结

引读“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彭德怀这样的首长,时时刻刻激励着战士们,战士们虽然……..但是能…….

让这催人奋进的旋律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四、作业: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找出来读一读。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4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第二次开放周活动,怀着忐忑又憧憬的心认真准备着我所要教授的课,积极面对着即将面临的挑战。我所选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感怀革命精神的文章,对于不了解长征背景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力求达到在理解课文故事的情感基调下,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以一个课文背景为导入:“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就是——过草地。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在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便引入大黑骡子,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大黑骡子,从而让学生推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也注重从简到难,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首先先让孩子们找到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紧接着再读课文,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层层递进,感受爱与不舍的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分角色朗读;最后第三个命令,在“怒吼”中读出爱的涌动与壮烈。

在“爱”这个前提下,我设计了“彭德怀既然爱大黑骡子为何又要杀”;“既然身为军团长为何一个命令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战士们既然饿得昏倒了为何不杀大黑骡子”这三个矛盾,让学生从矛盾入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思考,拆开一个个矛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于是乎,在解决矛盾的同时,自然而然明白了: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们,即使这是一匹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骡子,一匹忠心耿耿的骡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物特征,我还抓住彭德怀、老饲养员、方副官这三个人的活动表现,抓住每个人物的描写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行整体的感悟。最后整合每个人物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由体会一个人物的情感,从而延伸到理解他人的感情触动。比如我设计这么一个环节:在第二次命令后,大家等待方副官长杀大黑骡子的枪声。然而枪声没有响,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的等待,于是设计了一个层层推进的“感情升华”:方副官长你为什么不开枪!方副官长你还在等待什么!方副官长这可是军团长的命令你怎么敢不执行!从这里学生便知道了副官长不忍心杀大黑骡子,在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引导——而彭德怀呢?他也舍不得杀,但是大黑骡子不得不杀。从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既能亲身体验,又能强烈的感受情感的冲突,所以一举两得。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学生基础也不好,那么如何引导他们顺利的配合我,并且了解课文内容,充实好自己,是我所要思考的。整体来说,整节课上下来孩子们表现有明显的进步,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在学生情感培养上,我过于关注课堂上所谓的“正轨”,却常常忽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一扫而过,然后都是由老师来总结,没有让学生发挥主动意识,没有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形成了懒惰心态,没有课堂的紧张意识,依赖老师,而不积极去思考。所以学生朗读不到位,并且课堂也不够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故事当中。同时在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在对学生的回答上,老师也没有很在意其中的“韵味”,比如学生出现了说大黑骡子是畜生,我没有纠正应该是“牲口”会更贴切;也比如说彭德怀和战士们殊死拼搏,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强调“殊死拼搏”是用在敌人身上。这些情况都会误导学生,造成不好的延续。这都是源于教师自身没有养成高度的专业意识,以及没有纠正学生小错误的习惯,导致在课堂上学生说错了,老师都没有发现。因此学会养成关注学生的细节,不管是生活细节还是学习细节,这都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所体现的,我必须要学习,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这节课还有一个较大的遗憾是,我依然没有较好的引导后进生融入到这个课堂,主要是没有引导好后进生定位自己,所以也让学生渐渐对课堂失去了兴趣。

通过这一次开放周的“洗礼”、在讲授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后,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因为老师们的指导,也看到了自己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我知道自己仍然需要不断地充实,学习更多的东西,需求总在改变,自己若是满足于现状,“进步”又该从何而来。这一次开放周的学习,将是我迈下成长之路的奠基石。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原来也曾经教过,但印象不深,只觉得很平淡。经过今天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孩子们的感悟,我发现课文写得真好。

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彭总喜欢大黑骡子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他喜欢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它?3、同样一道命令,彭将军却下了三次,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重点学习彭德怀下令杀掉大黑骡子的句子时,经过前面两个问题的充分交流,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氛围中。

小组交流汇报时,他们抓住了四个关键词语——“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中隐含的深刻的感情。许瞿颖说:“平静的表面下是彭德怀内心的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波翻浪涌,可他怕警卫员们难受,只得忍着内心的痛苦,平静地下命令。”陈甜说:“不耐烦并不是对警卫员的不耐烦,而是这时候他心里很痛苦。”田亚杰说:“怒吼是他内心虽然不舍得,但是多耽搁一分钟,可能会多一个战士倒下去。”……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理解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时候,我让同学们想想此时彭得怀的内心活动,再组织交流。在展开想象,补充彭德怀看着心爱的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复杂内心时,学生比较动情。一向不太喜欢口头表达的陈王泷说:“大黑骡子呀,自从你跟了我之后,没有能吃饱一顿,一路上又驮伤员,又驮粮食和器材,太辛苦你了!为了革命能够胜利,你又牺牲了自己。亲爱的战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貌不惊人的他竟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看来他对课文感触很深,才能这样恰当地揭示彭德怀痛苦、不忍的内心。

正是有了孩子们精彩的交流发言,才让我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就是“教学相长”吧。这堂课我教得很投入,孩子们学得也很投入,效果非常好。

总结几点成功之处:1、背景材料准备充分。这是讲长征中过草地的故事,课前让他们找了过草地的故事,利用晨会的时间讲了这些故事,对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2、课文朗读充分。三次命令语气不同,通过朗读人物语言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3、交流时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多鼓励他们的发言,进行中肯的评价。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部队断粮,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他,这样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形象便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设计这一课的第二教时时,我将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深情、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作为教学重点,将“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作为教学难点,并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中,在突破重点的第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其后,引出疑问“既然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又要杀他呢?”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当时的情况是“燃眉之急”,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他只有舍小义,取大义。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此外,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我利用了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体验那种艰辛、困苦。在教学枪杀骡子的这一感人片段时,我挖掘了“彭德怀向着写到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中“……”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那“悠然心会,处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的,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学生学到此,也就能自然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来自哪了。最后,我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将军颂》横刀立马大将军,铁骨铮铮不畏难。情深意重振人心,同甘共苦闯天关”,与上课伊始出示的毛泽东为彭德怀所赋《给彭德怀同志》遥相呼应,并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每次授完课后,总会有许多感触。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想,学生是否在此节课上获得发展;叹,未能灵动把握学生的生成演绎精彩;喜,好的教学方法的闪现。本次教学结束后,自我反思良久,感受也颇多。首先,还是我在课堂中的老问题:急躁,总是担心教学时间不够。这样,一来每每不能真正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深刻或者还有一部分同学还未能体会到文字中的意蕴。二来造成一些问题处理上的毛糙,轻轻带过,点到但未点透。就拿这堂课来说,课堂的容量其实挺大的,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感觉时间不够,我就将感受战士此时的危急处境部分弱化了一些,节奏也提快了些。如果此部分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感受、去体验,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交流彭德怀的心里话上同样也如此,我只给了三个同学机会,但其实很多同学都想说,他们内心能真切感受到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有强烈的倾吐欲望,这也应是课堂的高潮所在,可我同样放掉了这个机会,而急匆匆地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其次,思考还不够细致。在导入时,我先出示了毛泽东的《给彭德怀同志》,要求学生就这首诗谈读出了怎样的彭德怀,并出示一组赞扬彭德怀骁勇的四字词语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到这位骁勇之士对他的大黑骡子有着怎样的感情?”在得出“深爱”后便要求学生“用你喜欢的方式读2——20自然段,画出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如果我这样提出问题呢:“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这位骁勇之士对大黑骡子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化为一个字,那就是——”毫无疑问,学生会说出“爱”字,此时,师引导“这份爱深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2——20自然段,画出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我想,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更积极地融进课文品词析句。

人说,教学始终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也许,我们无法让它达到“完美”的至臻境界,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让它“趋完美”。让我们的教学的道路上且吟且思,用身心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5

教学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3、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指名说)

2、师针对学生回答,简介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出示课题:14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让学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介彭德怀生平。

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交流:

第一段:(1节)讲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继部队连野菜都挖不到。

第二段:(2~20节)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第三段:(21节)讲大黑骡子的身影融进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5的竹板声里。

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

(三)指导写生字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2、这是一头怎样的骡子呢?(学生找句,读句)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

2、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语句:

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句(1).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理解“悄悄地”一词的涵义:)你能读出感情来吗?

句(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

句(3).彭德怀背过脸去。

句(4).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对于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句(5).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3、学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

(2)对于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师: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得深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

4、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

2、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什么意思?近义词(迫在眉睫)。请用“燃眉之急”造句。

4、“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

5、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

6、所以,彭德怀决定杀坐骑来解决燃眉之急。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

板书:更爱战士们

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

师引读课文3——11节

8、请大家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

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

引读13——19节

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三、小结。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6

一读课文,就知道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感情很深:

●“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江西是红色长征的起点。1934年10月17日,红军乘迷雾从江西瑞金向西踏上茫茫征途。那个时候,大黑骡子就跟随着彭德怀,一路连破三道封锁线,鏖战湘江,二渡赤水,攻桐梓、打遵义,抢金沙江,渡大渡河,翻大雪山……大黑骡子一直陪伴在彭德怀的身边,一起出生入死,是老伙计,是老战友,感情深哪。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句中的“抚摸”可以看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过草地时,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连野菜、树皮都被前面的部队吃光了,最珍贵的是粮食,粮食比金子还珍贵。就是这样珍贵的粮食,彭德怀“悄悄”地从自己的口粮中分出一部分,塞给大黑骡子吃。“悄悄”是不让别的人看见,是怕其他战士不理解。“念叨”的意思是“因惦记而谈起”,可见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彭德怀一直惦记着大黑骡子,一直将大黑骡子放在心上。“一直看着它吃完”,可以想见,彭德怀看着大黑骡子的时候,眼里是充满爱怜的,就像父母有了好吃的,给孩子吃,看着孩子把东西吃完一样。

当时,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溜一溜,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都能看见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相依相伴的身影啊!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彭德怀深情的眼神里写满的都是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啊!“平静”的外表下掩饰的都是那份忍痛割爱的伤啊!

●“彭德怀背过脸去。”一个“背”字,渗透着无限的不忍。并且,这一段话独立为一节,情感和意思就更为突出和强调。

●“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愿意开枪”“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这个“谁”指在场的所有人,也包括彭德怀,他也不愿意开枪,他更是下不了手啊。这等待的10分钟,15分钟,10分钟,是煎熬啊。

●“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缓缓”中满是沉重,“摘下军帽”是把大黑骡子当作了自己的战友,省略号里写满了无尽的无奈与悲痛,也可以看出对自己的“老战友”的悼念的时间之久。一个“向着”与前文的“背”,是彭德怀要最后见一见自己的“老伙计”,从此之后,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大黑骡子了啊。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发火”是难过到了极致,控制不住了,火发得越大,越能看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吃不下”,不是彭德怀不饿,他和战士一样,饿啊,但是那碗肉汤里散发出的是大黑骡子的气息啊!他深深的爱着大黑骡子,怎么喝得下这碗肉汤呢?

大黑骡子之于彭德怀是老友,是战友,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伴,大黑骡子非杀不可吗?不,不是的。种种理由都可以不杀大黑骡子。

●老饲养员:“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大家:“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

●方副官长:“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拖粮食和器材。事实上,路上留下一头骡子来驮东西,未尝不可啊,

有那么多可以不杀的理由,有那么多人为大黑骡子求情,彭德怀自己又和大黑骡子有那么深的感情,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是他几次亲自下令杀大黑骡子的: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

“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不仅是下杀骡子的命令,每一次下的“命令”里全带有强烈的、不容改变的感叹号。这个感叹号里是他对大黑骡子的恨吗?从这些感叹号里你能读出什么呢?

不只如此,对邱南辉说话时,是“大声”的,是“不耐烦”的;对方副官长说话时,是“双手*在腰间怒吼”的。从彭德怀这些不容置疑的神态、语气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这个时候,再回到课文的第一部分,联系“饥寒交迫”,联系“他眼见着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晕到在地上”,眼见着一个个战士吃草根,吃马鞍,吃皮带,眼见着虚弱的战士倒在泥浆里再也爬不起来了,眼见着骨瘦如柴的小战士饿晕了再也没有醒过来……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的彭德怀,一次又一次地下命令: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

“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这一个又一个的强烈的不容置疑的感叹号里,蕴涵着什么呢?对战士的爱,这是超乎个人感情之上的爱,这是大爱。

是的,如果说彭德怀爱着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种个人的小爱的话,那么,他杀大黑骡子是一种无私的大爱。一支饥寒交迫的部队,一支“身无御寒衣,肚内饥”的部队,正因有了这种大爱,晕到的战士才会“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一支“身无御寒衣,肚内饥”的部队,正因有了这种大爱,才成为一支钢铁般的队伍。书上有个叫“铁流”,像钢铁一样坚强的“人流”,叫“铁流”。

此刻,你问问那个晕倒了依然爬起来的战士,问他是什么力量使他爬起来的,他会说,是军团长给了他力量。

此刻,你问问那个饿了三天三夜的骨瘦如柴的小战士,为什么能支撑着自己不倒下,走,走,走出去,他会说,是军团长给了他力量。

那是大爱的力量。

附写两个想法:

1.课文的题目也值得一玩。将“和”字去掉,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会说“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彭德怀喜欢他的大黑骡子”,再将话说具体,“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因为大黑骡子和他一起患难与共”“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为了战士还是将大黑骡子杀了”,这就把握住了全文。以一个人名和一个物名来命名的课文,学过的有《大作家和他的小老师》《狼和鹿》《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提取文章中的主要人或物来作题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命题方式。从这类题目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这也算是一种阅读技巧。

2.读这篇文章,使我想起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记载: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文侯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吴起的善用兵,在于得“士心”。作为将军的吴起,在军队中居然不愿享受一丝一毫的特殊待遇。他穿的是粗布衣服,和士兵一模一样;吃的是杂粮粗食,和士兵一模一样;睡觉也经常是席地而卧,和士兵一模一样;行军也从不躺在担架上,和士兵一模一样;甚至在行军的路上还和最下等的士兵一样身上背负着军粮。士兵生了脓疮,他亲自趴在毒疮上为他吸脓……真正的善用兵者,正在于他善“爱兵”。彭德怀和战士们一起步行,一起受冻,和一起挨饿,一起背着小山似的行军物品,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心爱的坐骑杀了,这是真正的善用兵。彭德怀之所以成为元帅,从中可见一斑。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文教材课件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理清条理,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14彭德怀的大黑骡子)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板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想要杀骡子→决心杀骡子→杀骡子后

与战士同甘共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1

怎一个“杀”字了得——《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谈

苏教版第十二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讲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忍痛杀掉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的故事。彭总那舍小义,为大义,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学生读者。在执教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都顺着这样一条路径设计教学,即先让学生细致感受彭德怀一直深爱着大黑骡子,而后再忍痛枪杀大黑骡子,以缓解断粮的燃眉之急。紧紧抓住课文中的这一“爱”一“恨”的矛盾冲突,从而体会到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

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一个尝试,我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我就由长征行军途中遭遇断粮的威胁,需要杀掉包括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来充饥的故事话题引入,而后设疑:杀牲口本来是极为平常而又容易的事情,只需一两分钟,几颗子弹。既然如此,为什么故事中的大黑骡子却这么难杀?这究竟是一头什么样的骡子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尽情读书,悉心体味,从而感受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感情很深,大黑骡子任劳任怨,为当时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当学生们体会到这一步之后,我随之引出故事中的一个辩论场景——彭德怀坚决要杀大黑骡子,而他身边的人(老饲养员、警卫员)却一再认为大黑骡子不能杀。这“杀”与“不杀”的争辩贯穿故事始终,并且发人深思,我就让学生们再去细读课文,各自归纳出彭德怀认为要杀掉大黑骡子有几点理由?他身边的人认为大黑骡子不能杀,又有几点理由?通过这样的一归纳,一争论,大家对于彭德怀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便有了深刻而具体的感受。

一篇课文,一个“杀”字,还有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也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龙袍陶立进发表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3.挖掘课文空白点(第19自然段),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练习描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彭德怀的高尚品质。

课前谈话:句子出示:“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句话是毛泽东唯一以诗句的形式来赞颂彭德怀的。你读读,看能读出什么?(威武、善战、勇敢)读出来。

一、揭示课题:

漫漫长征路,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朝夕相处,征战沙场,深埋在彭德怀心里的是对大黑骡子的关心,是对大黑骡子的疼爱。把这样一份“爱”融入课题中,读。

学生齐读。

二、再次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深埋在彭德怀心里的那份对大黑骡子的感情,这份深深的情化为一个字------(指名说,并板书“爱”)

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一个句字读出来?

学生交流,师相机渲染这份爱:

①有时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嘴里,一直看着他吃完。

(师补充材料:当时,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都能看见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相依相伴的身影。)

②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栓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

③彭德怀背过脸去。

④彭德怀向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⑤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三、体会战士们对骡子的爱:

1.是啊,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是对他的大黑骡子疼爱有加,然而今天,他却要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这悲壮的场面。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战士们对此怎么看的?

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①“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师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的着急,为彭德怀着想)

②老饲养员流着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③“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仍在请求。

(理解“请求”)

2.补充资料加深体会,指导朗读:

师补充:战士们也都十分喜爱这头大黑骡子,是啊,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器材,战士生病了,它驮着伤员一步步朝前走;过大江时,是它一次次将不会游泳的战士运过江;过雪山时,是它将奄奄一息的战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战士们是多么地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战士们多么不舍得杀大黑骡子啊!当听到要杀大黑骡子时,几个警卫员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当听到要杀大黑骡子时,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当听到要杀大黑骡子时,大家不断地请求道——

3.是呀,战士们都不愿意杀大黑骡子。如果是你,你怎么请求彭德怀?(体会战士们爱彭德怀)

四、抓住三条命令,体会彭德怀对战士们的爱:

1.大黑骡子是功臣,大黑骡子是战友,不能杀,可是彭德怀下了怎样的命令?

出示:①“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

②“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③“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他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三道命令,读一读。让你感受到怎样的彭德怀?

2.走进彭德怀的内心

(1)再次出示:①“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②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③“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他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在腰间怒吼道。

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哪个词、哪个标点,哪个动作触动了你的心,让你走进了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生默读,划找。

(2)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

①抓住“命令”体会重视,“!”体会语气的果断、坚决;

②理解“不耐烦”。(内心难受)

师引读:你们别再说了,难道我就忍心吗,可形式迫在眉睫啊,所以他——

你们别再说了,难道我就不心痛吗?可战士们的安危更重要,所以他——

你们别再说了,大黑骡子的好我都知道,可为了这仅有的希望,不得不杀,所以他——。

③抓“怒吼”体会。

这漫长的分分秒秒,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彭德怀的心!他理解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那份深情,他压制不住心中的悲愤,双手在腰间怒吼道:导读――

从“怒吼”中,你体会到彭德怀心里在想什么?

(愤怒——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再也耽搁不起了。所以他怒吼道——引读

痛苦——他也不舍得朋友一样的大黑骡子啊!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宁愿牺牲大黑骡子,也不愿再有战士倒下。为了更多的战士走出活着走出草地,所以他怒吼道——引读

再不开枪,会有更多的战士倒下——只要有生的希望,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放过,他强压住内心的痛苦,怒吼道――引读

理智战胜情感,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啊,所以他怒吼道——齐读)

(3)质疑,理解“燃眉之急”

他是这样地爱骡子,可是他又下了三道命令,你有疑惑的地方吗?

(为什么要下这么坚决的死命令?)

自由读1—3自然段,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眼帘中。(燃眉之急)

生自由读。

“燃眉之急”,就是情况十分危急,再读一读,哪些句子写到了“燃眉之急”?

①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师评价:他们面临着的威胁?(死亡。)是啊,他们可能会被活活饿死。请你再来读好这句话。)

②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师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指战员还在向北挺进。你也来读好它。)

(4)通过具体的字词,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遇到的燃眉之急。是啊,茫茫草地,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战士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茫茫草地吧!

播放录象片段——《过草地》(解说——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有多少战士就这样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悄然离去。面对这一幕幕,彭德怀的心情你能体会到吗?来说一说。

燃眉之急的时候,彭德怀想到了什么?因此,骡子非杀不可!再读命令②。

五、体会空白,展开想象

1.关键时刻,只有杀骡子,命令虽以下达,可战士们怎么下得了手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二十分钟,用心地读。

学生齐读。

问: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

(漫长的、紧张的、令人窒息的、难熬的、折磨人的……)

指导读。

2.没有枪声,也没有人说话,这令人窒息的二十分钟,彭德怀的脑海里又浮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