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32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的故事,小编整理了《触龙说赵太后》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触龙说赵太后》阅读题目与答案: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谢罪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竟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无
D.恣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5.D(恣:听凭)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少益耆食,和于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析:A.(介词,才/副词,就;B.介词,对于;C结构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7.C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8.B(“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错。)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计分点:补充出省略的主语“您”;得无:该不会;衰:减少)
(2)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窃:私下里;以为:认为;于:表比较)
(3)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犹:尚且;恃:凭靠,倚仗;尊,奉:名词,尊位,俸禄;已:通“以”,来;)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如果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的利益。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功劳,占有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因此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 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一)作者、背景:
1.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整理皇家藏书时发现一批散乱的战国策资料,他按“国别”的体例加以整理编排,又因内容都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事情,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的史实。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着重表现这些人士的才智和作用,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多与史实有出入,所以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其叙述多能做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它的论述或辩驳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丰富多彩,其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诸侯间时而罢兵修好,时而背盟攻伐,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于是“士”这个阶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他们依附于国君,并和统治者相互为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其地位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统治者为加强国力,往往也能虚心纳谏,以期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二)重点、难点:
1.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语气有何不同?
答:妻的答语中偏爱之情极为明显,“君美甚”,妾的回答则嫌勉强,有敬畏之情;客的回答比较平直,有奉承之意。
2.邹忌为什么要上谏?
答: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3.邹忌是怎样上谏的?
答:他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讲自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没有公开批评齐王,而是以身设喻,启发诱导,推己及人,很有说服力,因而使齐王虚心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一)作者、背景:
1.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其母威后暂摄政,当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想趁赵内政未稳之机,攻下赵国。秦军一连攻下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为解燃眉之急,赵急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惯例要求赵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宠爱幼子,不答应这件事。打破这僵局的就是触龙。触龙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最终以理服人,说服了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二)重点、难点:
1.触龙是怎样令“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解除精神武装的?
答:国难当头,赵太后因爱子而无法求得救兵,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要出面劝说。赵太后怒气冲冲,如见面直奔主题,触龙也必然无功而返,于是触龙出场时先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然后表明自己对太后健康的关心,说出自己养生的方法,让太后感觉触龙是来问候她,希望自己多保重,这样赵太后就解除了精神武装。
2.触龙是怎样把话题引到爱子的问题上的?
答:触龙见太后怒气渐消,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当卫士问题,表现出自己如何疼儿子,这引起太后的兴趣,因为赵太后非常疼儿子,两个人于是就有了共同话题,话题也就转到爱子的问题上。
3.触龙是怎样说服赵太后,让她痛快地答应儿子做人质的?
答: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更疼小儿子。触龙的话题经过迂回战术,终于谈到正题。于是触龙就谈太后是如何疼爱女儿的,突出太后为使女儿永远幸福,宁可不见到她,表明太后是很理智的。然后从赵立国谈起,指出为国君的如不让其子孙为国出力,只是坐享其成,迟早会丧失特权,甚至会灭国亡家。而现在有机会让长安君立功,太后不肯,怎么谈得上爱自己的小儿子呢?赵太后终于明白溺爱对儿子没有好处,于是痛快地答应让儿子到齐国做人质,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徐公来,孰视之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d.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4.找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朝辞白帝彩云间
d.皆朝于齐
a.孰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孰视之,自以为弗如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吾孰与徐公美?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赵王信秦之间
c.经历坎坷,间以日记记之
5.请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e.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7.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老妇恃辇而行
子何恃而往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分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没死以闻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③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题干引例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a.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例: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
a.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太后之色少解
d.少时,一狼径去
10.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和词性都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不若长安君之甚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为”的常用义项是:a.做、干b.充当、当做c.成为d.为了e.替f.对、向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③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 )
④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二.阅读:
(一)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b.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
c.私我也(自私地夸奖我)
d.朝服衣冠(早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吾孰与徐公美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登泰山而小天下
3.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客从外来,与坐谈。
b.欲安所归乎?
c.曹公,豺虎也。
d.受制于人
4.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比城北徐公美丽吗?
b.我与城北徐公仔细比,我漂亮吗?
c.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
d.城北徐公比我美丽吗?
5.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在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口气有差别。用原文填写问话内容并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 ”感情色彩是
他问妾:“ ”感情色彩是
他问客:“ ”感情色彩是 同样是赞扬邹忌貌美,妻、妾、客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妻曰:“ ”;
妾曰:“ ”;
客曰:“ ”。
这表明三人由于身份、心理不同,表现出的情感、语气也不同:妻的感情 ;妾的感情 ;客的感情 。
(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内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复国求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卑身厚币 卑:降低, 厚:丰厚。
b.而捐五百金 捐:捐献。
c.今王诚欲致士 致:致意。
d.于是不能期年 能:能够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涓人言于君曰。 隗且见事。
况贤于隗者乎。 故往见郭隗。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3.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a.来招揽有贤能的人,想准备将来报仇。
b.用招揽有才能的人,想将来报仇。
c.来招聘有才能的人,想准备用他们来报仇。
d.用招待有贤能的人,想准备来报仇。
②人将谁朝而可?
a.我带领谁临朝合适呢?
b.我带领谁去拜访合适呢?
c.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d.我应当在朝廷上接见谁才合适呢?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燕王招贤致士的一组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③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④岂远千里哉
⑤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⑥土争凑燕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⑤⑥
(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无民?无有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种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齐国有名的孝女)无恙乎?撤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赵威后即《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不说(“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b.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c.何以不业也(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d.振困穷(“振”通“赈”,通假字,救济)
2.对“齐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和“臣奉使②使④威后”中“使”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四个都相同
c.②④相同 d.①③相同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年岁)
b.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安定)
c.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末节)
d.中不索交诸侯(求)
4.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如读音不同请标示读音。
(1)书
a.书未发( )
b.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
c.申子、韩非皆著书( )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2)食
a.有粮者亦食( )( )
b.肉食者鄙( )( )
c.丰衣足食( )( )
(3)使
a.齐王使使者问赵太后( )
b.臣奉使使威后( )
c.但使龙城飞将在( )
d.送元二使安西( )
(4)岁
a.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b.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c.岁亦无恙耶( )
d.年七岁,亦助之( )
5.下列句子中哪句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写出本字。
(1)使者不说 ( )通( )
(2)恤孤独,振困穷 ( )通( )
(3)彻其环 ,至老不嫁 ( )通( )
(4)於陵子仲尚存乎 ( )通( )
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1)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难道能把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官职呢?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译:(齐王)靠什么来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译:上朝不向王称臣,下朝不会管理家事,没有事也不去与诸侯交往。
7.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即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b.赵威后提出“民为本,君为末”,与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同。
c.这篇短文以记事为主,记叙了赵威后的外交活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d.赵威后批评了齐王的不善于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
【试题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基础知识:
1.b 2.c 3.c 4.①d ②b ③c ④b
5.c 6.a 7.d
8.①使动②名词动用、动词做名词③使动 ④名词动用
9.①b ②c 10.d 11.①b ②e ③d ④c ⑤f ⑥e
二.阅读:
(一)
1.c 2.d 3.b 4.c
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切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勉强、拘谨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逢迎
(二)
1.a 2.c 3.①c ②c 4.d
(三)
1.b 2.c 3.a
4.(1)a.信 b.写 c.书籍 d.字条
(2)a.给……吃(si) b.吃(shi) c.粮食(shi)
(3)a.派 b.使命 c.假若 d.出使
(4)a.年 b.每年 c.收成 d.年龄
5.(1)“说”通“悦” (2)“振”通“赈” (3)“彻”通“撤”(4)无
6.(4) 7.c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 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这些纵横家们,能说会道,长于论辩说理。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艺术光芒。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入选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细细研读,其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现就文章的语言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避其锋芒、欲擒故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又乘机攻赵,连克三座城池。赵国祸不单行,处于危难之中。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只得求救齐国,共同抗秦。而齐国提出条件,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才出兵。作为母亲,赵太后心理的天平倾斜到了个人的私情一边。国难当头,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劝谏,均遭斥责。赵太后甚至蛮不讲理的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劝谏赵太后”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此情,老臣触龙自愿担当此任,出面劝谏太后。太后得知触龙进见,知道他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她怒气冲冲,专等触龙提出此事,骂他个狗血喷头,吐他一脸唾沫。心里话:好一个大胆的家伙,竟敢顶风劝谏,自找没趣。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使她大为感动,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的放松了,怒气也渐渐消除了。其实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布阵、诱其上钩
赵太后怒色少解,但触龙仍未提及让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是顺着啦家常的线索,向太后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这就表现出了对小儿子的特别疼爱。这个请求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也是继续诱太后上钩的关键一步。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亲人不爱子?于是她爽快答应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让长安君做人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里知道,这实际上是迈进了触龙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当两人就“爱子”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触龙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的论争,并巧妙的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这便又引起了新的争论,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太后承认了这一观点,紧接着,触龙步步进逼,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他们都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触龙顺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非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至此,言归主题已到火候。触龙便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于国”的危害。从而也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这样,就使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这种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而已,这种溺子骄子就等于杀子。于是,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出使齐国,触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赵国。
以上三点就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分析粗俗,愿得到大家的指正。
作者邮箱:
一、说教材 平和芦溪中学:叶小敏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诵读指导,掌握文中文言实、虚词,理解文意。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教学重点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1、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2、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说教法
文言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 差别,要学好文言文,一要多诵读,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三要勤做练习。高中语文教学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达到大纲“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基于此我确立本文教法如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再用练习强化。
三、说目标
1、 知识目标:⑴学习领会文言实、虚的含义;
⑵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2、 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如何确立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培养的正确观念。
四、说课时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重在于辅导学生如何学习领悟,再者学生在初中基础上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只安排一课时。
五、说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落实能力目标⑴,布置预习内容。
六、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以一则寓言故事导入,引出本文课题。设此环节目的:用故事形式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先进入一个特定的愉悦状态中,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㈡、出示学习目标
㈢、检查预习情况
① 交流资料,了解《战国策》一书、赵威后其人及本文背景;
② 检查自译情况,对文中学生不解词、句做适当点拨。
㈣结合课后练习,再借助古汉语词典梳理归纳文中一些实、虚词的含义。
设计㈢㈣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⑴、能力目标⑴⑵
㈤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出示题目)
㈥教师就文中精彩细节做适当点拨。
设计㈤㈥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⑵和德育目标
㈦知识点训练(此环节可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作为课后练习,视课堂时间而定)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巩固教学目标
㈧布置作业 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并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
集体备课主备 汪振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课文: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陈亮《梅花》阅读题的答案篇1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现小编整理了大量...
白马湖之春阅读答案篇1白马湖是五四时期文人民粹主义和平民精神的象征,他们在那里实实在在地做事,实践着理想,白马湖成...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阅读题答案阅读题原文篇1《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于10月24日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后来被后人广为...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篇1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绿》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
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篇1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
《三人成虎》阅读题的答案篇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文言文《口技》阅读答案篇1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
《做人和做事》阅读答案篇1.“低调做人”需要学会谦逊,宽容,常怀一颗善良的心,“高调做事”需要充满自信不是艰难,锲而...
《看戏》阅读题附答案篇1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数,多做阅读题,争取加强自己的语感,不要在阅读题上丢分。下面...
骆驼赋阅读题答案篇1人生总有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前行。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骆驼赋》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
《背影》练习答案篇1《背影》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匆匆的背影,让人沉思,让人伤感。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篇1《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济南的冬天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带给大家怎样的体会呢?下面就...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