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高二语文电子教材 > 五 人 墓 碑 记(通用16篇)

五 人 墓 碑 记(通用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2

五人墓碑记篇1

2—22教学设计-------版权属于原来所有作者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博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上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立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六)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七)诵读第3段。

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发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八)诵读第4段。

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  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九)诵读第5段。

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二比——与细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钦”,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债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十)诵读第6、7段。

评点: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干朝廷,赠溢美显,荣于身后(结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结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齐背全文。

(十二)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小资料】

(一) 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韵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肆营建宫殿,为搜刮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其中以苏州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等人的抗税斗争影响尤为巨大。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如党人李三才以右金都御史总督增运,巡抚凤阳诸府时,曾请求朝廷停收矿税,还捕杀作恶多端的税吏爪牙。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闭党专政。嘉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嘉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嘉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调,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二)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在万历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对鱼肉人民的税使高空(阉党)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市民一边。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闻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利、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闲党。这事被提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在苏州家居时,对地方上“小民冤抑未伸,并水旱征稿之事,必力请于当事”;对贫苦的书生,他大力帮助扶持,所以“民深德之”。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闭党的话。后来苏杭织造李实(太监)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江苏巡抚毛一鸳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进去,说两周勾结,贪污了上交的袍料。因此矫诏下,周顺昌被捕。

周顺昌于天启六年三月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须元年才得到昭雪,说忠介。

(三)五义土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塔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提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提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提骑的武器,同提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提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堤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一个提骑被群众踢破脑袋,当场毙命,另一个被群众用雨伞、未履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那天傍晚,恰巧又有另一伙提骑,逮捕黄尊素,路过苏州,在码头上强赊硬买,于是五人又和群众一起殴打了这伙缇骑,放火烧了提骑的船,连皇帝的诏书都沉到河底。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阀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道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调折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四)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浮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净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分之世”,必须“为分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译文。

五(个)人,(是)周公墓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沉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五人的牺牲,二巨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闲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墓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记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通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五人墓碑记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齐背全文

五人墓碑记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崐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解释字词、串讲课文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崐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引起下文。 

总结: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第二课时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 ”众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马队握着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饰                           仆:使动,使……倒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        者⑸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吴之 

这时用      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宾倒装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厉    声以呵⑻,    则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这件事    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喊叫着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对一方,相当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吴民之乱        请于朝⑽,  按        诛    

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      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  追究这件事斩了这 

以相当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  今之   

(他们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简析: 这一段以简括的笔墨,叙述了抗暴斗争的时间、经过,揭示了起因,崐叙述“激于义而死”的经过,体现五人之“    ”。 

然五人之当  刑⒀也,    意  气  扬扬,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斩刑的时候  神态气势昂然自若  喊着          骂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谈笑以死,  断头    置(于)城  上,颜色不  少  变。有贤  士大夫发  五 

[1] [2] 下一页  

五人墓碑记篇4

张  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崐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崐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崐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崐“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崐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崐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崐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崐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崐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崐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崐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崐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崐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崐──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这) 个      是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崐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崐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崐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崐引起下文。

一、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 ”众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马队握着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饰                           仆:使动,使……倒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        者⑸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吴之

这时用      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宾倒装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厉    声以呵⑻,    则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这件事    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喊叫着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对一方,相当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吴民之乱        请于朝⑽,  按        诛   

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      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  追究这件事斩了这

以相当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  今之  

(他们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简析: 这一段以简括的笔墨,叙述了抗暴斗争的时间、经过,揭示了起因,崐叙述“激于义而死”的经过,体现五人之“    ”。

然五人之当  刑⒀也,    意  气  扬扬,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斩刑的时候  神态气势昂然自若  喊着          骂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谈笑以死,  断头    置(于)城  上,颜色不  少  变。有贤  士大夫发  五

着死去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墙    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贤明绅士  拿出

十金⒂,买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与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银子                用木匣装起来(头)终于和身合在一起  现在的    是

函:名作动  之:代头

全乎  为五人也。

完整的

简析: 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写出他们慷慨激昂、横眉冷崐对阉党、视死如归的气慨,再写贤士大夫的义举,足见五人死义感人之深,最崐后照应“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嗟夫!大阉之乱⑴,         缙

五 人 墓 碑 记(通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记忆

  • 巴尔扎克葬词

  • 灯下漫笔(节选)

  • 1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特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

  • 14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

  • 12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12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

  • 11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 8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 7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逝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

  • 6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 5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