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MS周第三板块——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
①《六国论》
【教材分析】
《六国论》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 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 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题解“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机动时间(5分钟)
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灭亡],非兵[武器]不利[锋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原因]也。
或曰:「六國互喪[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賂秦耶?」曰;「不賂者以[因为]賂者喪。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獨完[保全],故曰弊在賂秦也。」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角度:贿赂的国家和不贿赂的国家。
秦以[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則獲邑[小城镇],大則得城[大城池],較[比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因果承接]得者,其實[它实际上]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戰矣。思[发语词,无义]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袓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暴(于)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拿]以[来]與人,如棄草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转折]秦兵又至矣!然則[既然这样,那么]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通“餍”,满足],奉之彌[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强弱勝負已判矣。至於[以致]顚覆[灭亡],理固[本来]宜然[这样]。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得当]之[代上文所说道理]。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本段最好可分几层?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
论证的是什么?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灭亡]哉?與[亲附、亲近]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已经]喪,齊亦不免[幸免]燕趙之君,始[开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坚持正义。名为动]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这]用兵之效[效果,结果]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招致]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连词表并列]三勝。後秦擊趙者再[两次],李牧連卻[使……退却,动使动。]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讒誅[小人的坏话],邯戰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况且]燕趙處秦革滅[消灭]殆[几乎]盡之際,可謂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戰敗而亡,誠\\\[实在]不得已。向使[假如]三國各愛[爱惜]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还]在,則勝負之數[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通“倘”假如]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判断]。
不赂者灭亡的原因:
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亡:以荆卿为计。
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嗚呼!以[用]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謀\\\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禮[礼待。名为动]天下之奇才;並力[合力]西嚮,則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埶[形势],而為秦人積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每天。名为状]削月[每月。名为状]割以趨於亡。為[治理]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胁迫]哉!
承上启下,过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句首发语词]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势力,力量]弱於秦,而[然而]猶[还]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賂而勝之之埶;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而從[追随]六國破亡之故事[旧例],是[这]又在六國下矣!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4)举以予人连词,来(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
(6)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7)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10)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adj作v,保全
2.义不赂秦义:N用作V,坚持道义
3.李牧连却之却:v使动用法,使…退却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n作v,礼待,礼遇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n作[],天天、月月
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adj作v,坚持到底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四)翻译
(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五)默写检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分论点分别是和,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2、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4、,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演练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俄:一会儿
(2)但见事多矣但:只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介词,用
A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介词,把
C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促织》)介词,用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
B吾从而师之师: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D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使…承担
4.翻译:
计无所出译:想不出什么办法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执杆者不知变通,老者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演练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人夜暴疾,命门人(此指佣人)钻火(打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选自《太平广记》)
1.选出与例句中“暴”意义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魏人夜暴疾突然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暴躁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突然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2.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例句:魏人夜暴疾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雁荡山》)名:名作动,命名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名作动,做序
C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劣
D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响:名作状,像云像回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有—又
B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C君责人亦大无理大—太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无通假字
演练三:
有一郡守病,佗(华佗,三国时名医)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ài,病愈),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瞋恚(恼怒)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认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结局
C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渐渐
2.选出“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者:答案:D表修饰
A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1] [2] 下一页
作者:likegang
教案示例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教学步骤
1.解题: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强弱胜负已判矣(分) 终继五国迁灭(革、改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始速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 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以事秦之心(侍奉) 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 :①“思考和练习”三、四。②预习《伶官传序》。
庞运鹏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例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推断词语的用法;
2、理解本文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
1、文言词语的比较运用,翻译语句;
2、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法、自主学习攻克难点、练习法巩固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苏洵有关知识与背景;
2、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导课:
以旧知识导入 :贾谊《过秦论》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分析历史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劝当时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六国论》,作者苏洵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政治主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
二、解题与作者介绍:
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的散文特点:见解精辟,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雄奇中富有变化。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②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赂lù六国互丧sàng耶yé获邑yì厥jué暴pù霜露荆jīng棘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mí繁颠覆fù与yǔ嬴yíng洎jì谗chán邯hán郸dān胜负之数shù当tǎng与秦相较处chǔ秦革灭殆dài下咽yān为wéi国者为wéi积威“盖”还可用作连词,起说明原因的作用,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原因。
a、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故曰弊在赂秦也。邑:小城镇。城:大城池。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患:担心的。固:本来。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举:都。然后:这样以后。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颠覆:灭亡。固:本来。事:侍奉。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2、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
3、举以予人(拿,把)4、以地事秦(用)之:1、较秦之所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2、秦之所大欲(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3、以有尺寸之地(的)
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3)古今异义:其实:它实际上。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
成语:如弃草芥:抱薪救火终:最后。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义:坚持正义。速:招致。再:两次。洎:等到。谗:小人的坏话。殆: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向使:假如。数、理:天数,命运。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②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势:形势。为:治理。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3、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故曰弊在赂秦也。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①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③其势弱于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后省“之”至丹以荆卿为计:“荆卿”后省略动宾词组“刺秦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
讨论:(1)、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得出结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岂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得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作者邮箱:
[1]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
目的要求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要点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提出对敌斗争应该注意的问题,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喻今。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象。六国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破灭了,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得到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闢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仆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郭预衡)
段落大意
一、提出本文论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
二、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论证“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三、以齐、燕、赵三国“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的情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四、申明“为国者”应当吸收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力却敌。
五、告诫北宋统治者勿重蹈复辙。
主题思想
作者用六国灭亡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屈辱苟安,要并力却敌。
作业 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 以② 而①
而② 之① 之②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①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②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③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④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
4.c
二、1.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
2.c 3.①c②d
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 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比和逐层论证。
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 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 集》。本文选自《嘉 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
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题解:
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⑴。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
灭亡 武器 锐利 作战 毛病 贿赂 就力量亏损 原因
道:道理,引申为原因
也。或曰⑵:六国互丧⑶,率⑷ 赂秦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
接连灭亡 都是(因为) 吗 没有 因为 原因是 有
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力的外援 单独地保全
秦以攻取⑸之外, 小 则获 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受
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小的方面 获得(诸侯的贿赂)小镇 城市 比较
小、大:形作名 之:取独
贿)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得到的土地 它实际上要大 丧失的土地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思厥 先 祖
那么 欲望 祸患 本来 战争 他们的死去的祖
之:取独 思:句首助词,无义
父⑹,暴(于)霜露⑺,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 不甚惜,举
辈父辈 暴露 才 很少的土地 看待它们却 拿
(之)以予人⑻,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 寝。
它来 小草 割让 换得 夜安稳觉(第
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二天)起床看国家的边境 既然这样那么 无法满
厌通餍:满足
⑼,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⑴。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⑵矣。至 于⑶颠覆,
足 送给他越多 你 打仗 清清楚楚 终究到(六国)灭亡
之:代赂秦各国 判:分明,清清楚楚
理 固 宜 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的结局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事奉 好比 熄灭
理固宜然:理所当然
⑷。”此言得之⑸。
说对了
之:代上面所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⑹,何哉? 与 嬴⑺而不助五国也。
终于 这是因为结交秦国
迁灭:灭亡,是被人灭亡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略⑻,能守其土, 义 不赂
长远谋略 (坚持)大义
秦。是故燕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 荆卿 为
成效 到燕太子丹用(派)荆柯(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
焉:于之,从这件事中者:代秦击赵
计⑼,始速⑽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的)策略 才招致从这件事中 对 (打了) 两次
李牧⑾连 却 之。洎⑿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惜其 用武 而
连续打退秦国 等到 因谗言被杀 变成(秦国的一个)可惜赵国 (抗秦)
不终也。 且 燕赵处(于)秦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 孤
没有坚持到最后 况且 处 在 (把其它国家)消灭干净 的时候 智谋力量孤立无援
危, 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⒀ 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
危急的时候 确实是 (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 爱惜 不依附
向:当初 使:假使
秦, 刺客不行, 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⑴,存亡之理,当 与
(燕国) 去(秦国)(赵国的) (李牧) 命运 天理 如果
数:定数,命运 当通倘,倘使
秦相较,或 未易量。
或许不可 估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 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 礼 天下之奇 才,
来封给 事奉 心意礼待 特殊才能的人
礼:名作动,礼待 奇才:特殊才能的人
并力西向, 则吾 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夫!有如此 之势,而
(六国)合力 (抗秦) 我想恐怕秦国 吃饭下到咽喉里 可悲呀 这样的 形势
之:取独
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⑵,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⑶无使为积威之所
被 积蓄的威势 胁迫 每天割地 走向 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
为……所……:表被动 之:取独 日、月名作状,每天、每月 以通而 为:治理,动词
劫哉。
啊
夫六国与秦皆 诸侯, 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
都是 (国家) 势力 比 可是还 贿赂(秦国)战胜秦国的情势
苟 以 天下 之大,而从⑷六国破亡之故事⑸,是又在六国 下矣。
假如凭着统一天下的 大国 却 跟随着灭亡 前例 这又 在 的下面了
故事:旧事,前例 在六国下矣:意为不如六国
第二课时
本文论证结构:
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结论
│ │
│ │
│ ┌大欲大患 暗 │
│ │固不在战 中 │
│ ┌1.赂秦力亏┤奉之弥繁 强弱胜负 指┐ │
│ │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 不战已判 韩│ │
六国破灭,│ │以地事秦 魏│ │
非兵不利,┤ └抱薪救火 楚│ │
战不善,弊│ ├与秦相较 为国者无 如从六国
在赂秦 │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明│或未易量 使为积威 故事又在
└2.不赂秦者不助五国 在所不免 里│(小结) 之所劫 六国之下
以赂者丧燕用刺客 点│ (教训) (告诫)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齐│
不能独完赵诛良将 战败而亡 燕┘
用武不终 赵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一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说明论点,然后分承论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文章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文中先后采用提问、设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起伏多姿,活泼新颖。突出的问题,还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选材典型,描述生动,说服力很强。
文章结尾,借古讽今,颇富于启发性。
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对秦统一六国,看不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帝王开国,看不清掠夺剥削的本来面目;对“谋士”“奇才”乃至帝王统治者,寄以过高的幻想等,都是我们所要扬弃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所以强调六国的败亡,主要由于“赂秦”。其实,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不重视改革,因循保守,又不能坚持“合纵”的联合抗秦的策略,以至被秦各个击破。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
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背诵全文;
掌握多义词“非”、“或”、“得”、“相”、“势”。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讲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1、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突出六国,宾语前置。
     关于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赏识。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
     写作背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2、讲读一、二段。
    文言实词:破、起、使、与、败(课后题)
              力、思、弱、终、远、速、爱(课内讲)
    (一)1、学生讲讲词句(第一段),教者纠正。
          2、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它的根据是什么?
                    (见板书)
          3、由于事实上六国并非全都赂秦,所以,作者主动设问并加以回答来堵塞漏洞,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4、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初背。
    (二)1、教者讲解词句,板书多义词“思”的例句。
          2、提问:本段可分几个大层次?(见板书)
          3、问:这一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海伦·凯特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
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
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逝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